高亮!卢米埃古典影展【武汉站】【苏州站】已经开票!
英国皇家歌剧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伦敦交响乐团,精彩影像应有尽有
全部排期请拉到文尾
卖完小编就去放假!
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也曾跟大多数当时的职业作曲家一样,为了维持生计以及让作品能够面世而为权贵们服(dǎ)务(gōng)。海顿曾服侍于匈牙利最有权势的贵族埃斯特哈齐(Esterházy)家族,在任职宫廷乐长的二十余年间,海顿的工作量大得惊人:他不仅要按照雇主的要求完成所有音乐创作,还要安排埃斯特哈齐宅邸内每日的音乐节目(每周两场歌剧、两场音乐会,还有多场室内乐演出),同时,海顿还要负责指挥乐队、排练歌手……
埃斯特哈齐宫 Esterházy-kastély
埃斯特哈齐宫是一座位于匈牙利费尔特德的狩猎行宫,经常被拿来与凡尔赛宫相提并论。宫殿有2座歌剧院、1个木偶剧院、1个巨大的图书馆、126个客房……宏伟奢华,足以为所有乐团还有所有乐师提供排练以及起居的房间,所以埃斯特哈齐大公有条禁令,就是不准宫仆从跟内乐师们携带家眷。1772年的夏天,大公一直居住在埃斯特哈齐堡内避暑,随他一起居留的还有几十位从奥地利来此的乐师们。从地理上说,宫殿是孤立的,这也导致了音乐家们社交的孤独和生活的乏味。他们不停地演奏、演奏、演奏……原定的可以回乡探亲的日子已经过了一个月,但大公似乎依然没有要放他们休假的意思。
海顿在音乐课本上的名号是“交响乐之父”,但还有一个更亲切的名号是“海顿爸爸”——这个称号在海顿的时代便已出现,贝多芬跟莫扎特都曾以“我的父亲”来尊称海顿,但能被乐师们广泛地叫一声“爸爸”也跟海顿出了名的勤勉稳重、亲切无私不可分。
(番外:海顿与莫扎特的友情真挚深厚,海顿作为莫扎特的老师,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挚友之一。海顿58岁时要去英国,莫扎特含泪告别,并且预感二人无法再相见,真的一语成谶。)
在久未归乡的乐师们苦不堪言时,海顿想要找一个方式来暗示大公,于是,像任何一个血气方刚的奥地利作曲家一样,海顿又双叒叕写了一部交响曲。但他一直等到最后一个乐章,才提出自己的抗议。
在《升F小调第45号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里,先是传统的结尾模式,乐音的趋势正在将全曲推向终止,但停顿出现了,后面接着的是一个违反传统的、出乎意料的“第五乐章”(慢板)。随着慢板的行进,管乐部的乐师们陆续收拾起乐器,吹灭谱架上的蜡烛后退场;演奏还在继续,弦乐部也陆续离开,舞台上越来越冷清;直到场上只留下两位小提琴手(首演时由海顿本人和首席小提琴手Luigi Tomasini担任),在空荡荡的舞台上完成最后14个小节的演奏,接着,最后两支蜡烛也被吹灭。
暗示奏效了,第二天整个宫廷都启程返回奥地利,乐师们也被允许休假回家。
不论从视觉还是听觉的角度来讲,海顿用音乐发出的抗议在两百多年后也依然机智有趣,乐章最后的戏剧性桥段也让这部作品得名“告别交响曲”而流传后世。虽然这不是“交响乐之父”最杰出的音乐,但绝对是“海顿爸爸”最可爱的作品之一(海顿还在每个乐师的乐谱结尾都写了“no more”)。
这样让乐师逐渐离场的处理在音乐表演中极不寻常,很难不想到普朗克歌剧《圣衣会修女对话录》(Dialogues des Carmélites)结尾里让殉道修女们的歌声一个接一个从合唱中消失——当然,这部作品写在“告别交响曲”的两百年之后,虽说从未真正喜欢过交响乐的普朗克此处灵感是否来自于海顿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以声音的逐渐减少而制造孤寂氛围的手段,无疑是海顿音乐中前卫的戏剧图式。
戏剧性的效果与戏剧性的形式互相成就,《升F小调第45号交响曲》在抛开其背后独特的目的性之外,也依然是一部新颖、细腻、极富表现力的作品。
《升F小调第45号交响曲》第一乐章
早在其戏剧性的结尾之前,作品就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时刻。海顿选择了升F小调作为这部交响曲的主调就已经暗示了作品的不寻常性——因为调音的困难,18世纪极少有作曲家用这个调子写交响曲,也从另一面说明当时埃斯特哈齐宫廷内聚集的是一群多么优秀的乐师。
第一乐章(快板)充满了激情的主旋律,第一小提琴沿着升F小调和弦大踏步地前进,第二小提琴则以重复的切分音符推进这种激动的情绪,直到对比鲜明的抒情乐句出现。这里显示了海顿对于18世纪中期德国文学与音乐中流行的“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美学风格的灵活运用,与许多古典时代作品中典型的均衡的乐句,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
《升F小调第45号交响曲》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慢板)则充满沉郁和愤懑,乐师们的乡愁与不满,通过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化为乐章的两个主题。乐师们仿佛拖着难以排遣的苦涩情绪踟蹰前行,大调与小调间的转换,也为乐章增加了层次与情感张力。
《升F小调第45号交响曲》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突然扫荡了前乐章中的愁苦,带有格里高利圣咏以及巴洛克风格的小步舞曲将一丝轻快的情绪铺陈开来。但在弦乐优雅滑行时,管乐还是穿插在底色中吹奏着朦胧的忧愁,与三拍小步舞的活泼精致并行,音量的强弱对比之下,仿佛夜夜笙歌的玩乐背后隐含着乐师们依然无法抛却的苦闷。
《升F小调第45号交响曲》第四乐章+慢板
直到第四乐章(终曲)的来临,先是色彩热烈的辉煌总结,直到以停顿开启一个新的慢板,随着管弦乐队的减弱,气氛变得越来越落寞,最后,小提琴的二重奏以孤寂而非快乐的音调完成了告别。
就如美国著名音乐作家查尔斯·罗森所评价的,海顿是古典音乐领域里最为逗趣的一个作曲家,他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让音乐传达戏剧性,来使我们听到隐藏在乐思之中的动态力量。
海顿一生共创作了104部交响乐、68部弦乐四重奏、6部弥撒、2部清唱剧以及大量奏鸣曲和声乐作品。在这些卷帙浩繁的作品中,最常被各大音乐厅演奏的是海顿晚年创作的十余部交响曲,但越来越多的指挥家与学者都从对海顿早期作品的除尘中发现了大量饶有趣味的遗珠。伦敦交响乐团(LSO)音乐总监西蒙·拉特爵士就曾挑选出11部作品,串连成一套“幻想管弦之旅”,从创世纪的混沌,到耶稣的临终七言,从人间,到四季……既有宇宙的深邃宏伟,也有世俗的平凡,然后压轴的便是这部“告别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在人散灯熄后,再由机械风琴的闹钟音乐重新掌管黑夜。
曲目
瓦格纳“前奏曲”与“爱与死”选自《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贝拉·巴托克《第二钢琴协奏曲》
海顿《幻想管弦之旅》
指挥
西蒙·拉特爵士
录制时间
2017年7月11日,巴比肯艺术中心
在安排这一场音乐会时,拉特爵士还另外另外加入了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奏曲”与“爱之死”,以及巴托克对于技术要求极高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两部在音乐艺术上承前启后的作品。瓦格纳与巴托克作品中所带有的不可思议的锋芒、节奏和民谣痕迹,与海顿的作品中很多民谣小调的碎片遥相呼应,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整场演出自身也形成了一种旅程,带着来自远方的淡淡忧郁。
拉特爵士称整套作品为“幻想”(imaginary)其实也不尽然,不如说更像是“创想”(imaginative),因为海顿的音乐是真实的,这个旅程带给耳朵的喜悦是真实的,无论是入门新人或者资深乐迷,相信都会从这场冒险中获得惊喜。
伦敦交响乐团《幻想管弦之旅》近期排期
9月19日  苏州卢米埃影城金鹰店
9月21日  苏州卢米埃影城金鹰店
9月24日  苏州卢米埃影城金鹰店
“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由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于通过放映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秀的作品。通过与包括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特拉法加发行公司、环球映画、影院现场、环球影业、百老汇高清、法国百代现场、西班牙数字影像在内的多个品牌合作,“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目前发行推广来自英国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家歌剧院、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法兰西喜剧院等多个机构的世界顶级戏剧、歌剧、舞蹈、展览影像。截至2021年6月,“新现场”放映剧目已达168部,覆盖北京、上海、广州、台北、香港等45地,放映超过7000场,观影人次超过60万人。放映由阿里大麦旗下的现场演出品牌Mailive联合运营推广,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大力支持,并共同倡导艺术包容、多元与无障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