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企业数字化正处于生态级数智化阶段,市场亟需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产品及技术。
ICT技术发展下的产业生态,就像每年一度的季风,定时过境,预告基础技术和应用层之间的升温或回冷,在反复的适配和平衡下决定风向。
这一次,随着智慧城市的概念在5G时代持续孵化,基础软件行业所带来的生态壁垒越过中下游,直击国产服务商软肋的同时,又将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长板。《2021年中国信创生态市场研究报告》曾称,目前国内企业数字化正处于生态级数智化阶段,市场亟需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产品及技术。
“生态”二字举重若轻,但却引发了企业和资本对于底层技术的重新关注。尤其是在基础软件行业,后“算法潮”时代的增长难题证明——数据环境和通用算法技术之间存在的摩擦力不可忽略。技术越靠近底层,越需要在每一步都稳扎稳打,避免将技术悬于数据和行业需求之上。

应用层内卷

过去十年内,琳琅满目的软件产品将ToB领域打造成了一个繁荣而又良莠不齐的互联网集市。连通业务与数据资产的SaaS、各类中台等数字化模式已经不再是走在前沿的创新概念。一个难以避免的命题逐渐诞生——数字化转型的课题已经进入下半场。
在应用场景复杂程度及市场空间的优势下,国内软件行业增长迅速,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均出现了未来独角兽的角色。但在更广阔的云计算市场内,中国仍处于追赶者的位置,企业上云率为43.9%,仅为美国企业的一半。
可以说,巨大的企业需求正在倒逼着软件和云市场发展,而其中也不乏有人理解成了对应用层的关注。
2021年,大多数行业对数字化的态度已经从“接纳”转变为“选购”,应用层经济在创业和资本市场大红大紫,从ERP到BI再到CDP等等,国内厂商强交付的特点被复杂的业务场景磨合得淋漓尽致。
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台建设仍然是“互联网+”的延续,通过将技术整合到业务产品或定制开发项目中,完成企业的实景需求。比起通用能力和行业标准的构建,行业资源和服务能力就像C端消费品的品牌“马太效应”一样,一方面对于核心增长指标来说直观有效,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概念的层出不穷和产品货架上的多方割据。
高精度产品通用能力的缺失,造就了市场的分散。从上一代通用型厂商来看,SAP、Oracle等已经沉淀数十年的海外软件在国内大企业中占比可观,但从成本、灵活性、地缘等角度来说,很难适用于国内数千万中小微企业,未来被更符合本土逻辑的国内PaaS层部署方案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规模化、通用性、行业生态,这些标签一度成为了业界对SaaS和PaaS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回答。但在现实面前,单靠应用层的产品能力,已经很难跟随企业的发展曲线,弥合与数据资产与复用之间的鸿沟。
在“先复刻海外市场还是先储备超越海外市场的力量?”这个问题面前,竞争愈演愈烈。甲方市场背景下的项目制付费模式,让大企业在自主研发权和数据安全的挑战下对标准化服务犹疑不决。
同一时间,在云计算的新一轮内卷与洗牌中,国资云及时入局,为底层架构标准化创造了新的热土,也为基础软件行业创造了更大的市场意义和价值空间。

回归基建

与人人追求业务闭环的SaaS行业不同,在基础软件巨大的研发投入和长回报周期压力下,创业公司往往会依靠优秀的局部技术能力,为一个庞大的基建体系添砖加瓦,而巨头则会通过开放式生态和技术吸收的形式,鼓励良性竞争,共同做大市场。
但回归基建,不代表抛弃行业解决方案。只是在下一个阶段,迭代、进化和通用性能力仍然是基础软件的核心壁垒。长远看来,底层技术的后劲无疑是更强的,在牺牲业务粘合度的同时,基础软件行业呈现出了强拓展性、强部署性以及高技术门槛的特点,更符合超级独角兽的诞生条件。
如果将数字设备下的芯片比作一个高精度的小雪球,那么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编程语言等基础软件生态就是雪球效应路上的积雪,而良好的市场教育则是不可或缺的坡道。
以当下受到最多关注的操作系统为例。根据应用场景及终端设备,操作系统可以分为桌面、移动、服务器、物联网、嵌入式等不同操作系统。而作为生态型产业,在装机量达到约16%及以上之后,就会发生质变。
在国外,底层技术的发展规律往往是芯片技术领先于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稳定催化着操作系统,来发挥硬件性能。例如Windows和Intel的一拍即合。但国内情况则相反,操作系统厂商处于被动的局面,需要浪费大量精力去适配国产芯片,导致深层开发上供应不足。
目前,操作系统的主流核心技术、头部厂商及产品等大多数源自于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下,计算机效率提升,PC成为操作系统最具代表性的终端,从海外引入国内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Windows占据中国桌面端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86.03%,而国产自研操作系统主要依附的Linux市场份额占比仅为0.89%。以欧拉(openEuler)为代表的系列开源操作系统正在寻找操作系统的临界点,下一步则是解决国内基础软件和硬件之间的结构畸形,建立面向基础设施的整个数字生态。
但与国内SaaS、基础硬件相比,基础软件得到的关注度和市场教育还远远不够。数据显示,中国市场IT开支中基础软件占比不足10%,而这一数字在美国已经接近过半。基础软件的弱小源自于长期主义的价值链条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目前国内基础操作系统、数据库的核心研发人员不到一万人,这一人才投入情况在几百万应用软件工程师的面前相形见绌,也无法与站在风口上的IoT等智慧硬件概念相提并论。
但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相应的基础软件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表现强劲的操作系统生态,会使未来万物互联的应用层软件开发更加安全和纯净。在千变万化的底层物理设备面前,能够承载大量表层开发的平台,是回归基建的第一个着陆点。

缩短时间差

流量不会一直蒙蔽时代的双眼,存量时代的竞争破局会像冰山倒塌一样,令企服市场措手不及。随着技术革新和行业在数字化基础上的IT化需求,国内基础软件迎来了崛起之势,也出现了与海外缩短时间差的机会。
从PC时代开始,基础软件行业经历了四次变革,从数据库、服务器,到开源、云计算。技术更替为商业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第一个解决的,就是开源的矛盾。
长久以来,开源作为基础软件最主流的生产协作模式,帮助开发者将松散的创新拼装成持续流动的社区,利用网络生态的大规模协作和提高生态的迭代效率。此外,开源社区是最接近实际需求的空间,能够更好地吸纳终端用户并收集反馈,增强通用性和可用性。可以说,开源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加速产品技术的应用与落地,但当开源软件真正走向市场,就产生了矛盾。
首先,根据基础软件的主要客户群和业务模式,开源软件需要寻找与源码本身无关的规模化价值壁垒,比如从核心走向终端产品的巨大工程化内容及外围功能,或者一个具有更高集成拓展性的商业版本。很多开源软件终结于从研发期走向成熟期的商业失重,但云技术的发展正是为这一困境找到了降落伞,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托管租赁等手段。在这一方面,美国的Elastic、Databricks、SnowFlake等公司已经实现了一定的成功。
而对于国产自研项目来说,目前尚未有人能在基础软件领域找到捷径,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国内基础软件市场可以有充足的力量去寻找新的介质。
开源的继承性特点,加上应用场景的丰富,在基础软件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奠定了中国服务商追赶海外的可能性。以操作系统为例,近十几年来,全球操作系统在基数创新等核心技术上尚未实现太大的进步,而是通过大量的工程化作业适配多元化场景,与应用层进行连接,为商业化撑入支点。而在开源社区的支持下,虽然Linux积淀的几千万行代码不可能直接被完全忽略掉,但国内厂商也不必再花三十年的时间去重建一套对话体系。
2020年,在全球最大开源社区GitHub的5000万累计开发者中,中国开发者占比9.76%,位居第二,预计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同一时期,在最新发布的Linux版本中,华为成为内核代码贡献排名第二,所提交补丁数量占比8.6%,代码修改行占比达27.8%,位列第一。
2019年9月,华为在全联接大会上宣布将欧拉(openEuler)开源。同年12月底,欧拉源代码正式上线。目前社区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拥有近100家合作伙伴,多家国内操作系统领军企业基于欧拉推出商业发行版,并吸引超过6000名开发者加入社区,社区版本受到来自50多个国家用户的下载。据了解,在9底的华为全联接2021上会有更多举措公布。
国内基础软件的第二个机会,是新基建红利下的国产替代。目前,在AI、云计算等技术领域,国内已经站在巅峰。而在基础软件方面,操作系统领域的OpenEuler、数据库领域的PingCAP、中间件领域的滴普科技等产品和企业正在迅速冒头。在此情况下,市场教育及企业付费习惯、IT化程度亟待提升。
在美国,头部基础软件企业正在致力于降低私有部署成本,做中小微企业的“云生意”。Elastic的云部署收入在2020年占比22%,相比之下,中国企业长尾市场的数字化程度、行业融合能力领先全球,而在下一步IT化的过程中,两个方向或将帮助国内基础软件行业建立核心竞争力。
首先,信息安全领域风头正劲,企业合规将成为未来十年的核心命题之一。加密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想要应用于数据安全,则会极大依赖于基础软件生态。
同时,云市场爆发,企业进入降本增效阶段,对于一站式云服务的需求,将成为云基础设施发展的驱动力。在早期阶段,云原生技术已经大幅降低成本,为向多元化、多放协同的场景需求迈进,分布式云计算将成为基础软件的另一片沃土。
足够的市场空间,代表着走向世界的可能性。未来,以国产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件行业,将在一个更加良性的研发环境中找到突破点,熠熠生辉,为更多的技术落地和数智场景注入灵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