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集,难超原作。
尤其是今年,《爱,死亡,机器人》和《致命女人》接连两部神剧,扑街扑到妈都不认识。
让马不停蹄想追续集的我,放慢了脚步。
所以,哪怕《俗女养成记2》的豆瓣开分高达9.6分,乌鸦始终不为所动。
实在是被坑怕了。
终于等到第六集播完,乌鸦这下敢大声说了:
《俗女2》都给我去看!
《俗女1》,大龄女青年陈嘉玲,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一事无成。
第一部中,陈嘉玲在快奔四的年纪,丢了工作,和相恋4年的男友分手。
职场、情场双失意,一无所有,只能灰溜溜地回到台南老家。
《俗女2》的故事,陈嘉玲回到老家,开启了人生的下半场。
这个故事的开始,一样的配方,一样的沙雕。
陈嘉玲花了所有的积蓄,欠了银行一屁股债,买下了大家口中的“鬼屋”。
她像打了鸡血一样,撸起袖子,家里装修的大小事,她统统要自!己!来!
比如,院子里有个蜂窝,陈嘉玲拿着耙,上手就扒拉。
蜂窝没弄掉,她被蛰成了猪头,被新男友蔡永森送进了医院。
比如,外院围墙钉栅栏,她拿起工具,突突突。
几厘米长的钉子,钉在了大腿上。
送医院+2
比如,逞强刷房顶的油漆,刚没嘚瑟两句,双脚一踩空,从梯子上摔下来,不省人事。
送医院+3
一个月内,接连几次被男朋友送急症。
频率高到,女医生怀疑她男朋友家暴,直接把警察叫来,扣押了蔡永森。
这还没完…
“鬼屋”深入人心,陈爸陈妈怕她屋子不干净。
偷偷叫来风水大师,满屋子乱转…
左手金蟾蜍,右手发财树,驱鬼招财两不误。
眼看着爸妈,又要把魔爪伸进她的新家,干预家里的布局。
陈嘉玲气得头顶,滋滋地冒烟,三两下就把爸妈赶出了门…
40岁的陈嘉玲,似乎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活法。
买房,装修,学英语转行当导游…
她像人菜瘾大的船长,把握着人生的罗盘,东摇西摆,踉踉跄跄…
2019年,《俗女养成记》横空出世,在中国台湾地区掀起了收视狂潮,创下华视13年自制剧的收视记录。
豆瓣评分高达9.1分,两岸三地观众的审美,出奇的一致。

《俗女养成记》
有了第一部的铺垫,《俗女2》一开播就受到极大的关注。
豆瓣9.6的开分,堪称年度华语神剧。
即便是现在,播出剧集过半(共10集),仍能保持9.4的高分。
《俗女2》延续了第一部的双线叙事。
一边是,40岁的陈嘉玲,生活依旧鸡飞狗跳;另一边,11岁的小嘉玲迈入青春期,初次来潮、被性骚扰,跌跌撞撞在长大。
两条主线,交叉叙事,少年与成年的故事,像两条相互纠缠的生命,当下的每一个呼吸都有过去的影子。
网友说:这剧太神奇了,明明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却能看到成长过程的相似性,并且对当下的焦虑与困境产生共振。
年少时,谁还没有做过,趁妈妈不在家,偷偷看电视的举动?
陈嘉玲上初中后,妈妈严格限制她看电视的时间。
还好,小嘉玲有爷爷帮忙放风,妈妈买菜快回到家了,爷爷提醒她赶紧关电视。
一老一少配合默契。
不过,全中国妈妈大概都会这一招。
摸一摸电视屁股立马就爆发,下一秒就是连名带姓的叫名字,“陈嘉玲,你给我出来!”
和妈妈斗智斗勇的日子,几乎没有赢过。
长大后,电视、手机随便玩,妈妈再也不会蛮横地赶你去睡觉,但童年的快乐却再也回去了。
有个小细节,爷爷为了帮嘉玲,打圆场说:电视是我看的。
电视一开,播放的却是一群少男少女的舞蹈节目。
不禁想,那个年代的电视,一关一开还是原先那个电视台。
哪像现在的智能电视,按键多到老人家根本不会开。
每个学校里,大概都会流传着荒诞不经,却总有人信的“魔法”。
小嘉玲嘴上说着她不在乎,以后能不能嫁个好老公。
身体却很诚实的,半夜起来削苹果。
传说,半夜削一颗苹果,苹果皮不能断。
午夜12点那一刻,你就能看见未来另一半的脸。
这个玄之又玄的传说,骗了多少少男少女苦练削苹果,又在半夜吃了多少个苹果。
乌鸦想起,那些年玩过的诛仙、笔仙,还有奇奇怪怪的校园传说。
小时候,好像除了课本,我们对世上的一切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明明知道这很扯,却还是会想去尝试,明明知道不可能,却偏不死心。
一头热血的莽撞,没有被固化的认知。
也只有在那段岁月和时光,干再多的蠢事,也能被原谅。
小升初的年纪,小女孩变成小女生。
第一次来月经,小嘉玲慌慌张张跑回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爸爸,快叫妈妈过来”;
“我流血了”…
她不明白,为什么来个月经可以这么麻烦。
不能吃冷的,吃辣的,吃炸的,还不能去寺庙,因为这是对神明的不尊重。
“那就让神明不要让女人有月经啊。”
这个疑惑,她应该永远不会得到答案。
11岁的陈嘉玲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她有多幸运。
奶奶和妈妈,斩钉截铁地告诉她,“做女人没有一件好事”。
提前给她科普了,做女人的麻烦:女人痛经痛、生孩子剖腹产痛,自然分娩痛…
这种痛,是脚筋、手筋同时断掉,也比不上的痛苦。
而她的爸爸安慰她:来月经,体育课可以名正言顺偷懒啊。
爸爸还给她熬了四物汤,帮助她排干净体内的瘀血,对身体好。
这碗汤,一喝就是三十年。
当40岁的陈嘉玲带着客人回家吃饭,爸爸从厨房端出四物汤,说着小时候一样的话。
瞬间泪目。
不管孩子长到多大,她在爸爸眼里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小女生。
《俗女2》有太多细致入微的场景,平白如常的台词,一下子就把回忆带回了家。
节假日回家,餐桌上必定有小时候常吃的一道菜、一碗汤,再加上老母亲、老父亲不停地唠叨。
是我们这些常年漂泊在外的社畜,一年之中最温暖的瞬间。
令我感到最惊喜的是,《俗女2》的情感,明显要比第一季复杂和深沉。
隔壁有邻居传闻,附近有色狼出没。
小嘉玲和同学放学结伴而行,沉浸在随身听里,不能自拔。
这时,路边突然跑出一个“暴露狂”,敞开西装。
陈嘉玲她们,吓得哇哇大叫,等冷静下来,才发现“暴露狂”就是陈嘉玲妈妈。
原来,陈妈妈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醒女儿不要一直听随身听,注意看周围情况,提高警惕。
不过,陈嘉玲一点都没有放在心上,她还觉得妈妈像发疯了一样,明天肯定会被同学取笑。
没办法,只能陈爸出马。
陈爸爸拿了药铺里的人形木偶,当道具。
他告诉小嘉玲,人体的眼睛、喉结、肚子,还有“那里”都是敏感部位。
“那里是哪里?”陈嘉玲不死心的问。
爸爸实在说不出口,只能说“男生尿尿的地方”。
还教她,如果真的遇到变态,记住口诀,“插眼睛、踢下面”。
不过摆明了,女儿对于这样的方法,嗤之以鼻,“这也太白痴了吧”。
那个年代的父母,没有上过什么育儿课,也不懂什么科学的教育方法,但他们用了自己所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尽可能让女儿学会保护自己。
哪怕青春期叛逆的女孩,并不领情。
陈嘉玲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宝藏,她有来自父母、家人源源不断的爱。
第一次独自坐车补课,睡过头坐错了站,妈妈一直骑着小电驴,跟在后面,喊了一路的“陈嘉玲”;
第一次来月经,奶奶和妈妈坦诚相告,爸爸温暖安慰,同龄的同学还因为月经抬不起头时,她就能坦然相对,根本不用知道什么叫“月经羞耻”;
坐夜车回家,邻座的坏人偷偷摸她,她吓得胡言乱语,是妈妈一句话都没问,紧紧把她抱在怀里安慰…
这些成长的足迹,是妈妈每一句严厉的,“陈嘉玲,你听到没有”;是爸爸幽默又温柔的,“我的女儿”…
这一点一滴的爱,培养了一个40岁敢转行从头再来,敢不结婚的陈嘉玲。
《俗女2》之所以动人,因为它为创造的每一个角色,赋予了有血有肉的个性。
它不仅仅是陈嘉玲一个人的故事,它是徐徐展开的人物图景,是一幅浮世众生相。
陈嘉玲的妈妈,年轻时管女儿、管儿子,老了还要管老公。
可谁都没有领她的情。
女儿说:你可以不要生啊,不要当妈妈啊。
老公摔了特意给他准备的汤,指责她:我这么大年纪了,身上只有一千块台币的零花钱。别人只会说老婆刻薄。
谁又知道,管了一辈子帐的陈妈妈,半夜因为家里入不敷出,愁到睡不着觉。
强势了一辈子的妈妈,走到哪都大嗓门,连名带姓叫儿女名字的妈妈。
她是父母那一辈,典型的悲剧人物。
为了儿女,为了一句“嫁鸡随鸡”,操劳了一辈子,临了老公晚年出轨。
目睹老公和初恋深情拥抱,她跑到陈嘉玲的“鬼屋”门外,就这么在狂风暴雨里,站着,一动不动。
或许是母女心灵感应,陈嘉玲福至心灵,发现了站在雨里,无助的母亲。
就像二十几年前,妈妈抱着被骚扰的女儿,告诉她:没事了,妈妈在。
此刻,换女儿无条件地,给妈妈一个拥抱,告诉她:没关系,还有我呢。
两个不同时空,妈妈和女儿,关系互转,这次换我保护你。
《俗女2》讲了凡尘俗世里,最普通的生活:出轨、结婚、家庭、吵闹、事业…
陈嘉玲家里发生的故事,或许也正在千千万万的家庭里,不断上演着。
他们在台风天,雨水当眼泪,又在烈日中,放肆大笑。
这俗不可耐的人生,大家都一样,笑了哭,哭了笑。
过了暴雨,迎朝阳…
长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点亮“在看”生活再难,也别放弃希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