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友云中执导的电影《珍珠》上映了。
虽然,作为一部新人导演作品,可能,里面还是有这样或是那样的遗憾。而且,这样一部小片,排片也是少得可怜,估计很多朋友甚至都不知该去哪里看。
所以,还是稍微聊几句吧,尤其是,看到他又回到了自己熟悉又热爱的城市:广州。
影片不疾不徐地讲了一个有意弱化戏剧冲突、却又充满了情绪和Feeling的女性故事,倒也是挺难得,且独特的。
珍珠,是片中女主角的名字,她即将40岁,电台的工作稳定、经济独立、有房有狗、思想健全。

但她是“大龄剩女”,社会很多人、甚至珍珠自己,都会觉得这种状态“不正常”。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比如珍珠住在广州的老城区荔湾,她的房子是个楼梯房,有点旧,但房子结构是复式带阳台的,里面有很多花草,说明珍珠是有生活情趣的。这个老旧的房子,就像单身的珍珠,内里有个被折叠着的世界。
广州还有个词语叫“姑婆房”,特别不友好,就是用来形容这种给独身女性居住(乃至养老)的房子。
母亲患癌,以死相逼,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珍珠不得不开启相亲模式:
朋友介绍的男人,她去见;
社交软件划到的男人,她也去见。
但和《非诚勿扰》一样啼笑皆非,参与双方把房子、车子、票子、孩子都讲到了,过程却始终麻木且无聊,没有一点儿Feel。

当男人决意让关系更进一步的时候,珍珠用防狼喷雾挣脱,狼狈逃跑了——在男人“你太不正常”的吼声中,珍珠的相亲画上了句号。
(剧本设置了一个“套路男”,几乎是肌肉记忆地油嘴滑舌)
在片中饰演珍珠的,是广州本地著名的主持人胡向真,外地的朋友可能不怎么认识她,但其实她是个很有观众缘的艺人。
包括之前她和云中有过合作,《呼吸正常》里她虽然只有两三个镜头,但蛮有记忆点的。

而对广东的朋友来说,说胡向真是广东地区90后的童年记忆,一点也不为过。
她2003年在电视台主演过一档叫《都市笑口组》的节目,每集只有10分钟,类似粤语的都市小品、表演夸张的情景剧。节目内容往往都从民生热点切入,融合各种“广式幽默”的梗去犀利吐槽,在当时不仅火爆,还很先锋。
这次出演《珍珠》,胡向真也算是本色出演(电台主持人,在职业身份上不会违和),另外还展现了自己夸张喜剧人之外的表演实力。
虽然她和珍珠同样是单身状态,但她的认知和珍珠显然不是完全契合的,在采访中胡甚至直言自己并不喜欢“戒备心极重”的珍珠。
很有趣的是,可以看出影片里有很多戏份都是主创和演员即兴发挥出来的,伪纪录片的跟拍镜头也和这种创作方式相当合拍,小队伍、“游击队式”的拍摄方式,显然也让云中更从容和自由。
所以,如果不是真的投入到角色之中,恐怕胡向真很难把角色呈现得这么生活化,这么自然且舒服吧。

纵观国内的各种影视作品,关注大龄单身女性生活和精神困境的,其实特别少,甚至连这样的角色都很稀缺。
而且,一谈到“剩女”,就难免沉重乏味。
但《珍珠》的处理却很轻巧,不仅节奏舒服、流畅,中间还有些小幽默,另外选景绝妙,这部分非常加分。
(从《呼吸正常》开始,云中就展现了他取景的优秀审美,堪称广州的压马路指南)
影片有很多珍珠走路的镜头,反正就是各种长镜头,一路跟随着珍珠的步调、呼吸和情绪,通过这种方式去展现女性的迷茫和游离状态。
并且,这种状态还和广州这个城市的小街小巷、一呼一吸都融合在了一起,烟火味特别足——从捕捉城市氛围来讲,这部电影做得精准且高效。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珍珠走到珠江边的天桥底,和那儿跳广场舞的大妈、耍街舞的年轻人一起,慢慢放松下来,第一次真正地享受当下、享受独处。
她不自知地跳起舞来,并且露出了全片唯一一个发自内心的愉悦笑容——这是真正属于珍珠的moment,无关风月。
当然,这也归功于导演的编排和调度。
在这场戏之前,珍珠在KTV慌乱地推开了投怀送抱的男孩,拒绝了亲生闺蜜的劝酒。镜头从喧闹的密闭空间,转到空空落落的街道,再进入被歌舞声占据的江边天桥底;这几个场景的开合和珍珠的心情同步,从慌乱、寂寞,到变得麻木,然后平和,最后怡然自得。
云中笑言离开了电影院,观众根本无法静下心看这样的电影。这是大实话。因为只有在电影院,观众才能真正沉浸到影片的情绪中,而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看的话,这种沉浸就太过奢侈了——别说普通观众了,我可能都想倍速快进。
真的,慢下来是一种奢侈,而电影院是少有的,还能提供这份奢侈的场所了。
影片还有一些我很喜欢的细节:比如KTV的戏份,我多少看到了《志明与春娇》的影子,它在当下也提出了一个现实:余春娇遇不到张志明才是常态,而她也还是要过好这一生,不是吗?她也还是要面对自己的欲望和恐惧,最终寻找到并构建起自我呀。
珍珠去做针灸治疗失眠的时候,她开门见山问针灸师傅是不是单身,“不如我们凑一对”!这种真假难辨的玩笑话,简直是广州佛系style+无厘头搞笑的最佳诠释。说到底,倒也确实很爱广州,他的电影总是能捕捉到这个南方城市的肌理和逻辑,而这个城市也在给予他创作的灵感和情感的悸动。

说起来,这几年陆陆续续看了好几部关于岭南文化的新电影,甚至会有朋友笑称这是一种浪潮:
比如之前的《回南天》,讲一对深圳打工男女的爱情和生活故事,同样以描述抽象和情绪和关系为主,而低压粘稠的“回南天”就是这个城市爱情的注脚。
还有《小伟》,片中拍了很多高架桥的镜头,声音的部分也特别花了心思,展现广州的氛围和节奏。当时很多北京的朋友看了这部片,说感受到了南方的潮湿和闷热扑面而来。

这种带有地域色彩的城市影像,还在贵州、重庆、东北等等地方涌现。
当然,对于广州/广东而言,还有另一层意义——一部非港片的粤语作品,跳脱出港片的种种工业套路或商业糖精,去构建这个城市独有的烟火气息和生活节奏。这次的《珍珠》就特别精准。影片中你还能看到很多非地标性的local建筑和人文印记,也就构成了独有的观影体验。
在电影的最后,导演也给大家留下了一个重磅彩蛋,它多少和珍珠的故事形成互文。
但片子还是用了开放式的结尾——珍珠的选择和走向,就交给每一个观众其思考和决定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