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内参导读在以地域、时间、味道、制作手法等为角度的细分完成后,美食纪录片已经形成了琳琅满目的供给,市场蛋糕已经被切分得越来越细,实际上,抢夺广告主和用户眼球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来源:传媒内参
文/云希
从《舌尖上的中国》走红到纪录片年产达百部,美食纪录片的创作步伐逐渐加快,而且成了各大平台的标配。从早餐到夜宵,从市井饭堂到田间地头,美食纪录片的创作视角越来越丰富,让观众应接不暇。美食纪录片是否需要细分?它的细分市场来了吗?

美食纪录片“琳琅满目”
抢占市场较大份额
2020年全网平台上线的美食纪录片作品约9部,2021年保守统计约13部,同比上涨44%。腾讯、优酷、B站抢食美食类纪录片市场天下,作品数量平分秋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纪录片电视频道也对美食纪录片的创作不遗余力。
腾讯先后出品了《早餐中国》《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沸腾吧火锅》,优酷最近三年也出品了《江湖菜馆》《日出之食》及酒水题材《醉美年华》、甜品题材《给我一点甜》,B站出品了《新疆滋味》《川味》《第一餐》《来宵夜吧》等作品,SMG纪录片中心推出了《甜蜜中国》,金鹰纪实储备了《吃遍宋词》《真香食堂》。
可以看出,近几年美食纪录片的创作力度很大,上线规模不容小觑,这与观众的喜爱与需求不无关系。各大平台都在努力抢食美食纪录片的大蛋糕,同时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热度,下饭、耐看、解馋、有味儿,成了观众对于美食纪录片的广泛而积极的评价。

细分已经开始
美食纪录片江湖蓬勃壮大
抢食蛋糕的背后,各大平台还需思索如何巩固扩大美食记录的持续吸引力,从而共同做强做大这块蛋糕。以细分题材纵深市场需求是一条道路,目前的做法包括:
第一,细分不同地域的美食题材,比如《新疆滋味》《川味》《风味儿原产地·甘肃》。一些强势地域菜系首先成为创作的热门题材,制作成独立专题系列,比如在全国受欢迎程度都比较高的川菜、西北菜。其实,粤菜、湘菜、淮扬菜等菜系也作为单集纪录片进入了一些大的美食纪录片之中,专而精的细分专题作品值得期待。
第二,细分不同时间的饮食,比如《早餐中国》《第一餐》《来宵夜吧》《宵夜江湖》等。一日三餐皆有文章,对于中国人来说,晨起第一餐格外重要,不同地方的早餐千差万别,早餐纪录片大有文章可做。因此,《早餐中国》这部纪录片已经连续做了好几年。同样的思路,夜宵餐桌也成为纪录片的“大主题”。
第三,细分不同口味,比如《甜蜜中国》《辣子曰》。“酸甜苦辣咸”五味儿杂陈,不同地方的人偏爱的口味也不同,因此,“口味”构成了美食纪录片可以纵深细分的一大方向,其背后大有文化与民俗意味,像偏重记录甜食的《甜蜜中国》,以辣为核心创作的《辣子曰》逐渐诞生。
第四,细分不同餐品,比如《沸腾吧火锅》《人生一串》《给我一点甜》等。中国餐饮文化博大精深,菜品有五大菜系,餐品就更多了,这与烹饪手法、食材、吃法都有关系,同时在舶来国外饮食文化的基础上,餐品不断融合、更加丰富。比如,用来涮着吃的“火锅”、用签子串起来烤熟吃的“烧烤”、以烘焙加工出品的甜品等等。

多而杂背后的温度
创作需从初级走向高级阶段
在以地域、时间、味道、制作手法等为角度的细分完成后,美食纪录片已经形成了琳琅满目的供给,市场蛋糕已经被切分得越来越细,实际上,抢夺广告主和用户眼球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同时,美食纪录片能够让观众留存记忆的相对来说比例在降低,多而杂、同质化成了诟病。美食纪录片的场景大多呈现厨房、餐桌,主人公一般是厨师、吃客,需要打破一些惯式,加入更多新视角、新元素。传媒内参挖掘了目前出现的一些新视角作品,值得借鉴。
比如,乡村美食纪录片《奶奶最懂得》:一个普通话十级的老外厨师“大米”,踏遍中国寻找到一群身怀古法绝学的奶奶,呈现了一部宝藏美食纪录大片。
在这部纪录片中,东方传统美食、古法工艺一一呈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间风味的惊艳。同时,古法技艺与西方烹饪的融合,也道出了美食的无国界。这群奶奶,既是美食的传承者,也是乡村的守护者,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美食中寄寓的乡情。
再比如,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每期由一位UP主发出邀约,邀请自己最好的朋友开启一场以“回家吃饭”为主题的“家常美食之旅”,带着最好的朋友去感受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记录青春少年的友情故事,体验家人做的家常美食,回味难忘的成长经历,讲述不同形态的中国家庭故事。
总体而言,美食纪录片的创作视角已经从细分美食,走向了细分“厨师”,即在厨师身上做文章,一群奶奶也可以成为做饭的主角。同时,把做美食当成做文化,美食纪录片正在被赋予更多温情,比如乡情、亲情、家国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