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药闻药事编者荐语以下视频,是2021年7月25日“亚洲风行”杂志(AsiaTrend)的“医家倾几句”节目(粤语)和佛州华电视台(FloridaChineseRadio)节目”医学心声”(普通话)。本公众号编辑把岑瀑啸医生的普通话谈话内容整理成文字。
作者:岑瀑啸 医生
大家好,今天是7月25日星期日的早上。因为下午才需要去医院,所以我现在有些空余的时间,想讲一下关于新冠关于疫苗的话题。

过去
在去年也就是2020年的3月到9月之间,我几乎每周的周末,我都用普通话采用语音的形式在这里当地的一个华语电台进行新冠的科普。那时,也就是从3月开始,美国就有新冠病人,我也和所有的医疗人员、公共卫生方面的或者流行病学方面的专家一样,面对一个全新的传染病。
每周白天照顾心血管病人,下班之后回家在网上阅读各种医学专业杂志。每周都有很多新的文献,新的数据出来,包括了传染科,重症科,免疫科等。在我总结了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去表达,使医学专业以外的人都能够听懂,让大家了解我刚刚学到的东西。
半年之后也就是九月,网上已经有很多质量很好的文章和视频进行科普,都是以中文的形式。所以我觉得,我继续用语音的形式也不够生动,我的语言表达也不够吸引人,所以我就没有继续做了。
目前
现在呢,新冠的流行已经将近一年半了,在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新冠的治疗和特性的同时,也有很多很多的未知数。但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进行自我修正的过程,每一个行业的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特别是对一个全新的疾病。但是当科学家、医生和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的专业人员持有不同的意见时,易被看成是政治博弈的一个过程,这也和现在的社会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想象过去
我在想象,如果新冠是出现在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也就是90年代初,那个时候总统是克林顿,他讲话语调温和,表情都很有亲和力,再加上那个时候的世界的地缘政治也不像现在这么复杂,那个时候至少有比较分明的两个阵营。
经济方面呢,不同意识形态没有像现在这么互相交织的这么密集,美国国内的经济在过去这二三十年经历了全球化,已经让很多民众因为没有了制造业,而失去了让他们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一个谋生手段。在那种情况下,我想如果有新冠这样的新流行病的话,政府或者公共卫生的部门所做的一些建议,例如限制人员的聚集,减少人们去上班的次数,改成远程上班,关闭学校等;或者那个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政府和卫生部门所做的一些限制聚集的建议,包括关闭学校,戴口罩等。这些举措在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
再假是发生在90年代末,虽然那个时候已经有互联网和电邮,但那个时候的网络速度很慢,我还记得那时下班才可以有时间看自己的电邮。我用的是AOL,一打开,就听到有很长的一个dial tone,就在听叮叮叮…这样去等待它接通。同时,那个时候的互联网所得到的信息其实也是很少的,Internet  explore是那个时候的搜索引擎也比较慢,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速度。
回到现在
现在的互联网,特别是一些社交媒体,大家可以在不同的社交媒体,推特、Facebook和Instagram等等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第一时间就表达自己的看法。虽然这让大家交流信息更方便了,但是也让片言之语容易被断章取义,歪曲其中的含义。
由于90年代末没有现在的社交媒体,大家大多数时候还是需要面对面交流。假如那时有这种容易传播的呼吸道的传染病呢,我猜测很多人都会觉得戴口罩是很自然的自我防护,也是保护他人的一种手段。毕竟你没有机会像现在这样在家里就可以下单,用Uber eat把食物送到你家里,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用网络视频来继续上班。
只要是大家都戴口罩,面对面的交流有更好的广度。毕竟人与人见面的时候的交流,虽然戴着口罩有一些表达的障碍,但大家的信任会比现在用社交媒体。所达到的程度会更深一点。
在很多时候,社交媒体里面,我们很容易把其他人定义成一个派别,无论是政治派别,还是反疫苗、支持疫苗的都会很快的定论。因此,就很难进行深处和开放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在90年代,在新冠来到的时候,大家都没有网上上班和上课的机会,那么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有一部分的人不愿意或者不希望开放聚集啊。因为他们觉得继续的关闭的话,会让全民的健康更有保障,另外在经济上,他们不上班也会使社会安全网方面得到了更多的保障。
但与此同时,继续工作的人就会感觉大手笔的发救济,使人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例如,一半的人是一周三天上班,另一半的人是另外三天上班,那么每一个工作的地方就少了一半的人,同时可以延长每个人上班的时间。如果你一周只上班三天,那么你便不会介意每天的工作时间是12还是14个小时。这样的话,社会就不会出现这么多行业的凋零,也不会一大批人领失业救济。
可是现在技术的发达,一方面让大家很方便的远程工作,远程学习;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刚才所说的,让不同经历和面对不同生活挑战的人,站到了对自己有利的一个方面,在不同利益的情况下,很自然的对疾病的对应手段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大家处于相似的处境,那么可能很少人会继续说新冠只是一个传说。因为这些人每天都还要和其他人接触,要工作,要学习,那么他也会比较注意保持距离呀,戴口罩等。此外,如果大家都要工作,也就让政府少了一个理由发大量的救济金和失业金。我估计也少一些人将新冠讲的极为可怕,这种把新冠灾难扩大化的做法支持了继续关闭市场,关闭工作场所、学校等这些主张。
医学和卫生专业的人员,他们不是民选的官员,他们每一次修正自己的看法都会根据新的数据。但是民选的官员,他们是根据选民的反应,大家的意见。有专业知识的人,通常会更深刻地钻研,也比较少注意他人的看法。所以这就让人觉得他们不会和人交流,不会让更多的人去知道事实,或者是医学新的进展。但是那些意见领袖或者民选官员,他们比较敏感,会听着大家的讨论的方向去调整他的对策。
因此,这两方的风格是很不一样的。可是专业的很多模型,很多预测,在遇到了人类的行为、人类社会的动态变化的时候,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展和结果。那么也就需要那些能够吸引很多听众的人,例如政客和媒体,更虚心的去学习和了解流行病学的新的发展,而不是用它既定的,原来的政治倾向去解读。
结语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希望我们都有不同的角度,增加对这个疾病的认识并了解更多的应对方法。
原视频:
粤语版本




12:33
普通话版本
10:39
岑瀑啸医生简介
 岑瀑啸医生在1992年于中山医科大学六年制医学系全英班毕业后赴美,1995到1998年在当时附属于纽约大学的Lenox Hill Hospital任内科住院医生,1998年至2001年,在费城的天普大学医院(Temple University Hospital)任心血管专科住院医师兼内科带教导师(Clinical Instructor),2001年起至今,在佛罗里达的奥兰多AdventHealth医院(原名Florida Hospital)任心血管/心移植专科医生。
岑医生在2003年获得FACC(Fellow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终身称号。另外,她有Creighton University的医学伦理硕士学位,是AdventHealth医疗系统临床医学伦理委员会成员。
岑医生著有杂文集《医道凝眸》和《医者阅世》,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在2019年,岑医生在她所工作的AdventHealth医疗系统,成为由两千六百多位医生投票选出的四位年度“医疗服务标准”医生之一。2021 年3月,她最新出版的英文科普书《Everyday Medical Ethics》由加拿大 Onebook Press 出版,在亚马逊网站(Amazon.com) 有售。关于岑医师的新书资讯可击文末“阅读原文”会自动跳转。
往期推荐
岑医生談新冠檢測 | 核酸、抗原、抗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