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上看了一个三分钟的视频,十分令人窒息。

视频内容发生在夜里23:30,一场大型聚餐结束,屋里杯盘狼藉,剩菜剩饭满桌,小孩子的玩具铺满一地,厨房锅碗瓢盆乱成一团,沙发上躺着一个已经沉沉睡去的老公,唯独一个主妇身手利索、有条不紊地收拾这个残局。视频是以快进播放,按理说,任何强迫症看到一个乱七八糟的屋子,在三分钟里仿佛魔法般恢复整洁如新,都应该感到“治愈”。
然而,看完这个视频,我感受不到前后对比的治愈,只觉得累,从四肢累到心底。
更累的是,评论里还有人挑剔:“收拾剩菜的时候,要小心垃圾袋被筷子戳破容易漏,这应该是常识吧?”“老公睡着了也不知道给盖条毯子”“这女的太不讲究了,桌子只擦了一遍,应该先用洗洁精擦、再用清水擦一遍”……
当然,也有一些赞美:“贤妻!”;也有一些共情:“同为全职妈妈,经常如此”。但,再多赞美、再多共情,也让人开心不起来。
因为,无论挑剔、赞美和共情,其实都基于同一个底层逻辑:一个女人结了婚,成为妻子、做了母亲、当了主妇,她的付出、奉献与牺牲,都是理应如此。
想起今年夏天突然爆发的又一轮疫情,再次打开的普通人生活轨迹——
厦门确诊的飞行员,是一位年轻的父亲,流调显示他在正常执飞之外,不是去参加工作培训,就是带孩子去上课外班。
他的密接对象里,家庭保姆承担了买菜做饭的任务。妻子几天内的活动轨迹则是美发店、美甲店、水果店。
在这个家庭各位成员短短几行的行踪报告里,网友纷纷留言,这位厦门妻子的生活实在“反常得令人羡慕”。
而有“反常”,就有“正常”。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5岁的保洁阿姨,流调报告密密麻麻,又简简单单——十几天的行程,最高单日工作长达20小时;唯一的消遣记录是广场散步30分钟;其余所有行程数据几乎可以总结为7点左右送孩子上学,然后去上班,又在下班后去接孩子回家,超市购物,买菜做饭。
送孩子,接孩子,上班,下班——日子反反复复,单调辛苦。
这位“感动全网”的南京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说:普通母亲都是如此。
的确,此次禄口机场确诊病例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保洁员。她们大都居住在机场附近的村镇,机场扩建带来了不错的就业机会——既可以就近照顾家庭,还可以拥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甚至这份工作,很有可能还是家中经济的重要来源。
工作、持家、带娃,是一个已婚妇女的铁人三项,也成了一个母亲“正常”的生活轨迹。
可是,为什么?
为什么不必操持家务的厦门妻子,是“反常”的样本?而南京妈妈一个人支撑起家庭的全部,却是人人能理解的常态?
很巧的是,在南京妈妈上热搜的那一阵子,东京奥运会也出现了一个甜蜜花絮:郭晶晶要去东京参与奥运会相关工作,霍启刚开车送行却没能送进机场,因为还要赶着送孩子去上课。网友们在那张隔着车窗依依惜别的照片下纷纷点赞——哇!真是极品好男人!
当然,这依然是“反常”的。
女性付出巨大心力,换来为母则刚的同情;男性只需稍微顾家一点,就是千古难遇的好人。
很无奈,组成家庭之后,我们知道只有一方的牺牲与付出是不公平的,但却习以为常。主要是,还有太多太多的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心深处仍会隐隐觉得:丈夫才是养家之人。
事实如何呢? 
一份2017年的数据报告显示,相比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女性,中国女性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最大,为41%。真正顶起了半边天。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家务劳动是不计入GDP的。
只不过放眼望去,一个家庭里承担最多家务的,多半还是女性——城镇地区以妻子承担家务为主的,就接近70%;而在农村地区,这一比例则超过75%。相当于,10个女人之中,就有7个,不但坚持工作,为国家贡献了和男人同等的GDP,回到家里,还要做许多不计入GDP的家务。
生活采购、洗衣做饭、收纳打扫、照顾老人、养育孩子……种种琐碎耗时、劳心劳力、单调重复、毫无报酬的劳动,都是难以计算的价值——包括对家庭的价值,也包括对社会的总体价值。
可是,那些在深夜收拾一屋狼藉的操劳、早出晚归接送孩子的奔波、下班之后还得买菜做饭的操持,因为算不出价格,于是常常被视为没有价值的“义务”。
所以,我们必须反复锤问:一个妻子挣得比丈夫少、或者没有工作,她就没有在为家庭创造价值吗?一个母亲放弃个人事业全心全意地养育一个孩子成长,她就是被男人养着在家当太太吗?
也因此,面对无数个南京妈妈,感动可以,同情可以,但认为“理应如此”,不可以。
想想我们父母那一代,对一个女人最大的褒奖体现在丈夫的体面、孩子的出息上。到了现在,似乎有了很大的改变,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变——女人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独立女性被大众认可和欣赏,甚至社会的最小经济单位不再是家庭而是个人……
然而,在真实的生活里,命运的齿轮还是紧紧咬合在了女性的自由上——不止是时间的自由,还有选择的自由。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女性?
读书时很努力成绩很好,毕业后拿着优秀的成绩单和实习经历找工作,发现同一个岗位上被录取的男性占了更多;正式工作后,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却在办公室的种种性别潜规则里一次次迷惑、愤怒、不甘而无能为力;就算事业不错,独立有趣,只要过了30岁没结婚、过了35岁还没生孩子,大概率会成为亲朋好友闲谈间的反面典型,什么狗屁亲戚都敢舞到你爸妈面前数落你这么大年纪还不懂事;至于那些认认真真恋爱结婚、生儿育女的母亲,在职场得不到体谅、在家庭得不到尊重、在工作与生活之间疲于奔命……最后,有一些不得不权衡妥协,回归家庭,成为全职主妇。又渐渐在没有独立经济收入的状态里,失去自信和自我,成为丈夫和孩子的影子。
就在我身边,有太多太多受过良好教育、有过个人奋斗、为了家庭最终部分或彻底放弃个人理想的女性朋友,都在某个百感交集的时刻说过类似的话:我把人生想得太简单了。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老电影《我这样过了一生》,其中有段对话如是说——
妈妈:男人和女人之间,总有一个要忍的。
女儿:为什么忍的总是女人?
这是1985年上映的电影,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普通女性为妻为母的一生。
现在是2021年,剧情相似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
鲁迅先生曾经问:娜拉出走后怎样了?
在那个时代,最可能的答案令人沮丧:她在遭受现实的磨难后还是无奈地回家了。

现如今,女人拥有了经济独立的可能,也充分地参与了社会生活,个人舞台不再局限于小家庭里,婚姻也不再是女人唯一的职业——而娜拉,却还是被“母亲”这种职能困住了。
母职困境,一方面指的是女人成为母亲之后,在个人发展上,客观遭遇的全方位下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母亲”的理解过于神圣,女人把自己困进了这种想象中的神圣角色里,自我鞭策,自我折磨、自我牺牲。
可是,亲爱的,你要认清,婚姻中的平等,是价值贡献的平等。而不管是家务劳动,还是养育子女,都是结结实实创造了价值的工作,不比上班挣一份工资渺小;你付出了时间、精力,保证了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促进了家庭成员的成长与发展,怎么能觉得自己微不足道?
你要更加理智气壮一些:不管你是全年无休的带娃妈妈、没有节假日概念的全职主妇,还是一边工作一边顾家的职业女性,在你的婚姻里,根本不存在谁养谁、谁挣钱多谁更不容易这一说。甚至,你是这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最大支撑。
还有,你要懂得提出诉求。不是所有付出都会默默收到回报,你独自面对着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的压力和工作量,但伴侣却很可能什么也看不到。千万别搁在心底任它积累发酵,一定要学会求助、学会提要求——女性天生懂得忍耐,但不必供奉为美德。
最后,永远不要被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束缚。什么“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什么“妈妈天生是超人”……没有人生来是超人,你愿意努力成为超人一般的存在,是你对一个男人、一个家庭、一个小小生命的爱。绝不容偷换概念,固化为义务。
一个女人隐忍顽强地扛下了家中的所有,值得敬佩,但不必歌颂——歌颂得多了、久了,对更多女性而言,便成了枷锁。
当然,两性之间,从不是敌对,而是合作。我们常说女性要独立、要爱自己,并不是鼓动女性统统单身;或者即使结了婚,也不要生孩子;又或者,生了孩子之后也坚决不能成为全职妈妈……每个人的境况各不相同,生活这道题,不能有任何极端绝对的答案。
我们所说的爱自己,其实只是说,放过自己。
不要用母性光辉要求自己,不要落入“为母则刚”的陷阱,不要自己画地为牢,一辈子服刑。真正优质的两性关系,也许塑造不出伟大的女性形象,但一定会造就一个充满魅力的妻子、一个温柔自信的母亲,与一个视角平等的丈夫,一个温厚担当的父亲,以及,一个始终运转有序的家庭。
我们不需要英雄母亲、超人妈妈,请给所有已婚女人脱下战袍的权力。
也愿新时代的娜拉,不必出走,也能获得幸福。
插图来自艺术家Guady Ramon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