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非常有能力的人进入职场,总会觉得心里不舒服。看着周围的人能力不如自己也就罢了,很多时候还觉得自己的领导也没什么能力。存在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无论如何努力,工作上总是不顺畅。这个时候,就需要想一想,自己对别人,尤其领导是不是不够尊重?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开始瞧不上玉皇大帝,自己号称“齐天大圣”,结果被压在五行山下。后来辅佐更加没能力的唐僧取经,终于修成正果。
在现实社会,很多不尊重,不是像孙悟空这样表面上的倨傲,而很多时候是出于内心自发而不自觉的。比如,领导提出的意见,你觉得实在没有什么价值,于是执行起来也就不怎么上心。或者觉得自己是就事论事,于是和领导“据理力争”,强行推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其实这个时候,你的理想和事业就会遇到挫折。倒不是说领导会挟私报复,制造障碍。而是你由于自己的格局不够而造成了你所在系统的混乱。
最近看了小马连环的“春秋”系列图书,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大局被扰乱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不会顺利进行,因而个人理想的脚步就会被现实所困扰。
我们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一统江湖的周王朝陷入混乱,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跌落神坛。这个时候,就涌现出许多志向远大的诸侯。这些诸侯中,很多都很有能力,但是影响着他们终身成就的,却是内心的格局。
◎郑庄公发愤图强,只赢得一个“小霸”的称号
这个郑庄公,就是逆产出生惊吓了母亲的寤生。为了这件事儿,母亲一向看不惯他,而非常喜欢他的弟弟共叔段,甚至暗中策划与共叔段内外勾结取代郑庄公的宫廷政变。
当然,结局大家都知道,郑庄公打败了他们,并且留给我们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名言,和“不到黄泉不相见”的典故。但是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会发现,这个郑庄公的格局显得不够大。
按照当时的社会体系,哥哥对于弟弟应该是像父亲对儿子一样去爱的。如果他出现了错误,应该批评指正,而不是先纵容再灭亡。尽管当时的他有自己的难处,但是这句话里透出的仇恨,透漏出了他内心的狭隘。
而对于母亲,尽管母亲的确做的很过分,但是毕竟她已经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小儿子也死掉了的老母亲,这个时候再说这样的话,无疑是落井下石了。尽管事后郑庄公后悔了,并且也改正了,但是仍然透漏出他格局上的局限性。
毫无疑问,郑庄公是个狠角色。他不仅隐忍二十二年,挫败了母亲和弟弟的阴谋,而且随后率领郑国奋发图强,将一个和周平王一起东迁到中原的新兴国家建设成了让所有诸侯国不敢轻视的强国。之后,他联合齐国、鲁国在春秋初年开辟了一个“霸主集团”,并且成为集团当仁不让的领导者。
如果单纯从能力上讲,他是可以脱颖而出,称霸天下的。但实际上,他在这个“霸主集团”当上领导就已经达到人生顶峰了。其中有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他一直和当时社会名誉领导人周王室闹矛盾。根本原因,还是他的格局限制了他。
如果说因为寤生而导致母亲不疼,这是郑庄公没办法选择的事,那么由于经常和周天子闹矛盾而导致的领导不爱,就是他的格局不够了。
其实郑庄公一直忽视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郑国能够后来居上,并且获得了周王室上卿的职务,是和他的祖辈、父辈尊重周天子有很大关系的。但是到了郑庄公的时代,周平王一天天衰老,周王室一日日衰微,于是郑庄公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周平王不太满意,稍微发一发牢骚,想换一个上卿的人选,他就派兵去割了周王室的麦子,让天子无粮可吃。
后来,他又威逼着周平王和他互换质子,以诸侯结盟的方式留住自己上卿的官位。要知道,两个人在级别上是有差别的,互换质子就显得过分了。在其他人眼中看来,这种威逼已经是大逆不道了。于是史官就浓墨重彩地记了一笔:周郑交质。
周平王死后,郑庄公交换过来的质子回去即位,但是屁股没坐热,人就病死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上任后年轻气盛,就对郑庄公没什么好感。
从表面看,这个年轻后生带着岌岌可危的周王室,愤怒了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要知道,他仍然是所有诸侯的共主,所以郑庄公做起事情来就很不顺畅。对于诸侯国来说,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如果是周天子发话,大家可能也就做了;但是你郑庄公发话的话,除非是武力恐吓,否则他们是不一定买账的。而且我们知道,一味武力恐吓,只会增加反感。
其实郑庄公慢慢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他也准备和周王室和解,但是周桓王组织的联军已经开到了郑国的边境。即便在这种状况下,郑庄公仍然采取了一系列不抵抗政策,等于给了周王室很大的面子。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接战,打胜了之后也没有痛打落水狗,而是点到为止。最后又忍着性子去和周桓王和好,终于得到了史官的好评。但这时候的郑庄公也已经老了。
如果说,郑庄公从一开始就能解决好和周王室的关系,也许会成就更大的霸业。
◎齐桓公能力一般,但是格局让他成就了不世功业
相比起自己大爷辈的郑庄公,齐桓公个人能力上是要差一截的。但是齐桓公却能够称霸诸侯,这就胜在格局上了。
齐桓公的格局,从三个方面就能看出来。一个是对待人才的态度;一个是对待领导的态度,还有一个是对待合作伙伴的态度。
人才的代表是管仲。齐桓公对人才非常尊重,不计前嫌。当初管仲本来是齐桓公哥哥公子纠的谋士,并且为了阻止当时还是公子小白的齐桓公回国即位,在半路上截杀他,并且一箭射在他身上。所幸被衣带钩挡了一下,才逃过一劫,并且大难不死,当上国君。按理说,这种情况下,管仲必死无疑了。但是鲍叔牙告诉齐桓公,管仲是人才,可以帮你称霸天下的人才,于是齐桓公就请管仲来主持国政。这是他对待人才的态度。
领导的代表自然是周天子。对于周天子呢,齐桓公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举起了“尊王”的大旗。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综合国力无疑在当时首屈一指。那么如何对待日渐衰微的周王室呢?齐桓公的态度是“尊王”。经过多次开会,反复重申,齐桓公就让大家认定,周天子还是天下的共主。一看这个情形,周王室也迅速回应,赶紧封齐桓公为“伯主”。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想做点什么事,召开个会盟了,惩罚一下不听话的小国了,或者一起对抗外敌入侵之类的,可比当年的郑庄公寤生顺畅多了。
合作伙伴主要是指其他兄弟诸侯国。对于这些诸侯国,该敲打的时候,齐桓公还是会敲打敲打的,但是大的方向上还是像兄弟一样爱护的。有一次,小老弟卫国惹出祸端,被狄人给打残了。说实话,这个卫国是个“君子之国”,但是在春秋初年,国君却一个比一个浑。到了卫懿公这一代,他更是荒唐到了封鹤为将军。这下麻烦了,狄人进犯卫国的时候,卫懿公号召大家奋起抵抗,竟然应者寥寥。大家说,你让鹤去帮你打仗吧。结果卫懿公战败,而且死得很惨,不仅被分尸,而且肉都被吃了,只留了一块肝子。事已至此,国家也就算灭亡了。但是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不仅帮助卫国重建了国家,又帮助其他几个诸侯国一起对抗少数民族的入侵,最后又确立的“攘夷”的方针。这一下,备受少数民族困扰的诸侯国,更加敬佩齐桓公了。
有了这几个方向的努力,齐桓公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成不世之霸业。
本文推荐阅读
《春秋》
↓↓↓
最后,小早又要来送福利了!在此篇微信文章下面留言,聊聊职场中你,遇到过哪些困扰,最后是如何解决的。早读课将免费赠送3本图书,具体图书由出版社提供。送书规则是从微信评论中挑选最用心评论的3人,赠予此书(复制其他文字将会被取消资格)。时间截止到9月18日0点,记得查看评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