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风雪林
读史,可以知兴替!

我们中华文明有5000年国运史,所以每当我们处于变局核心,看不清国际大势时,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刚二战获胜的美国,就开始布局“封锁亚洲的军事战略”。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将之命名为“岛链战略”,其中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指的是: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
当时日本的“太上皇”,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第一岛链称为“不沉的航空母舰”。
杜勒斯和麦克阿瑟,自认为自己是赢得世界大战的最强外交官与最强武将,他们认为自己发明了人类历史上海洋文明锁死“大陆文明”的最强战略。
可惜建国史不足两百年的美国佬,根本不知道两千多年前,关外六国锁死秦国的“函谷关”有多强!
历史终将走向宿命中的轨迹,被封锁在西部蛮夷之地的秦国,东出函谷关之后,奠定了逐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两千年后,中国要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东出第一岛链”,将美国势力赶回北美。
壹、曾经的秦国与关外六国!
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多半是大秦帝国兵强马壮,将其他“战国六雄”逐一吞并。
可实际上,从春秋到战国七雄并举之时,秦国,一直是战国世界的“边缘人”。
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限,战国七雄里,只有秦国在崤山以西的贫瘠之地,因此战国七雄有西秦蛮夷和“山东六国”之称,这里的“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是崤山以东的所有诸侯国。
秦国的疆土,从开始就是西北蛮荒之地,而且远离山东六国的“礼乐华章”。
山东六国,挟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推行相同的“王道教化”与“共同价值观”。
与此同时,崤山以西的秦国,国力贫弱,缺乏粮草,远离中原,也就没有先进的冶铁技术,军备奇差。
在战国前期,西秦蛮夷,一直是山东六国的“贵公子们”,组织联军,夺取军功的狩猎场。
当时的天下第一雄关,函谷关,就在崤山附近,本是秦国疆土的东部屏障,却被东山六国里的魏国轻易夺取。
在魏国占据函谷关的日子,山东六国制定依靠“函谷关”锁死秦国的战略。
只要山东六国占据函谷关,秦国就无法夺取河西之地,富庶的巴蜀粮仓。
没有赋税,没有耕地与钱粮,没有办法吸引天下人才以及掌握先进工艺的冶铁工匠,秦国就无法形成自给自足的“军工保障体系”。
函谷关被魏国掌控的几十年,是秦国“韬光养晦”的几十年,几代秦王励精图治,虽然没法突破函谷关,争霸天下,却迎来“国内变法图强”的契机。
贰、商鞅变法的核心是什么?
在我国历史中,春秋与战国都是挟制周天子的诸侯割据时代,可是为什么会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呢?
因为春秋五霸,轮流执掌天下霸权的春秋时代,是重礼乐,重规矩的时代,用今天的话说,春秋诸侯国争霸,尊重“规则与秩序”。
战国时代的标志,就是礼乐崩坏,动荡不安,诸侯国竞争空前剧烈。
战国七雄之间,不再像春秋时期那样在战场奉行“君子与礼乐”,各国为了扩大自身的国土与国民,奉行“本国优先”的国家思想,曾经在春秋时代被奉为经典的“普世价值”“王道思想”,都被“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取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国七雄,都开始寻找“实务派”大臣开始推动变法。
战国七雄里,魏国,楚国,齐国都最先通过变法,国力强盛,向外扩张。
秦国的“商鞅变法”,不是最早的一个,却是战国七雄里,变革最彻底的一个。
商鞅变法的“历史经典故事”有许多,变法条文中学历史课本里也有,可我们过去很少站在“今天改革”的视角,去审视两千年前的变法。
我们用今天的视角去解读,并不是说在今天可以照搬“商鞅变法”两千年前的政策,就能让国家重新强大。
而是需要看到商鞅变法“每一条的目的,以及最终每一条的效果”。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最终的结果是奠定了秦国东出函谷关的“国力基础”与“民族性格”。
商鞅变法的第一个故事,是变法前期的“立木为信”。
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随即便出示布告:
“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
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
商鞅又出示布告说:
“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
重赏之下,终于有贫民壮汉抱着“试试看不吃亏”的态度,搬动了木头,商鞅遵守承诺,给足了五十两金。
经历了“立木为信”,秦国贫民与普通百姓,开始相信商鞅变法是“动真格的”,承诺的利益是“保证兑现”的。
这个故事放在今天,对应的就是‘深化改革必须让百姓有切实的获得感’。
执政者兑现了“改革的利益承诺”,就会凝聚“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广泛民意。
商鞅变法的具体政策,是: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废分封设县制,废除井田制,承认私人开发土地以及土地买卖。
这些政策,直接放在今天,是不合时宜的,比如我们不可能在今天,专注发展农业,将占比超过经济50%的商业给废弃掉。
可是重农抑商的本质,是因为两千年的农业,是税基,税源,也是国家稳定之本,如果一定要用今天的视角去类比,起码相当于农业+所有实体制造业。
所以放在今天,“重农抑商”代表的是,鼓励实体小微企业,打击资本无序扩张与过度投机。
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是文字很小的一段,可实际上,这是秦国不同于“山东六国”,最终一统天下的“强军灵魂”。
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本质上是鼓励平民英勇作战,以战功实现“阶层跃升”,打破传统军功勋贵集团的垄断。
山东六国在战国前期与中期,能够碾压秦国,总打胜仗,战国后期,却在秦军铁骑面前不堪一击。
过去历史经常用“秦国粗野蛮夷战胜东山六国的诗书文明”的角度,看待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
叁、东出函谷关的秦国“先进”在哪?
秦国灭掉“山东六国”,真的是野蛮战胜文明?落后战胜先进么?
经历了“商鞅变法”的秦国,或许在贵族“夸夸其谈”“雄辩滔滔”的能力,远逊于山东六国。
可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在国家凝聚力,贫民动员力等方面,已经远比“军队贵族,世代传承”的东山六国“先进许多”。
过去的人分析“商鞅变法”,往往分析具体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军事,土地,地方治理等等。
实际上,商鞅变法彻底执行后,最先进的是变法的底层逻辑,就是“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商鞅变法的“鼓励军功”,其实就是打破“国家核心战力的阶级固化”。
放在今天,这一条对我们的启示不应该局限在“军队将领升迁”这一领域。
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与山东六国,争霸天下的唯一方式,就是“军队与战争”。
七国较量,最终比拼的就是谁的军队,能够将其他六国彻底灭掉。
所以商鞅变法的“打破阶层流动”,仅仅体现在军队改革里,就激发了平民阶层的无限战役。
可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全球大国博弈的“综合国力比拼”,已经不是仅仅“军事力量”的单一斗争。
新时代的大国博弈,只有在社会的更多“竞争领域”,实现“平民与人才”的无障碍跃升通道,才能最终激发更强的整体国力。
商鞅变法后大秦帝国与权贵固化的东山六国的国力差距,证明当今世界,哪个国家最先解决好“公平与阶层固化”问题,哪个国家就能获得最终综合国力的碾压。
肆、中国崛起,必将东出!
函谷关曾经是秦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国力贫弱时,被魏国领导六国联军夺走。
从此之后的几十年,函谷关成为东山六国限制秦国发展空间,国力增强的最强锁链。
在东山六国的联手压力,抹黑敌视下,秦国人忍辱负重,吃苦耐劳,韬光养晦,在“被封锁”的情况下,深化“商鞅变法”。
当秦国解决了“国内实体经济与投机”的问题,解决了“公平与分配”的问题,解决了权贵与资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问题,解决了平民阶层的功勋跃升通道问题,西秦蛮夷就已经蜕变为“大秦帝国”。
最终,大秦铁骑,收复失土,实现统一,东出函谷关,夺取河西之地的一天,就是大秦帝国与山东六国“攻守之势完全转换”的一天。
秦国收复函谷关之后,函谷关从扼杀秦国战略发展的锁链,转为秦国抵御六国联军“疯狂反扑”的最佳壁垒。
从此,封锁咽喉的锁链,成为守护发展利益的“最强屏障”。
从此,东山六国从“联军到西秦刷军功”,变成“瑟瑟发抖中,时刻恐惧大秦帝国随时东出”!
了解了两千年前,函谷关在大秦帝国与山东六国间的“标志性地位”,我们对今天的“第一岛链”,也会有更清晰的认知。
当我们没有突破第一岛链时,第一岛链是凝聚全民意志,推动深化改革的“西方枷锁”。
一旦我们完成了“深化改革”,全球第一个解决“公平与分配”,“阶层固化与流动”的关系,我们就具备随时“东出第一岛链”的能力。
当然,我们会发现今天的中国,在:“公平与分配”,“阶层固化与流动”“垄断与反垄断”的改革中,同样存在巨大阻力。
但我们会看到,曾经的“商鞅变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较全国各国政体代表的利益阶层与执政能力,中外各国战略政治家与嘴瓢政客的对比,只有中国,是最接近最先完成“公平与分配”改革的国家。
东出函谷关的大秦帝国,从占据河西巴蜀富庶之地,到萌生“统一天下”的梦想。
今天,崛起中的中国,距离“东出第一岛链”,让美国转为“龟缩防御”的时间已经不再遥远!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P.S. 请大家关注姊妹号“英杰读库”
(合作,请联系微信:arscienc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