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双减”意见公布之后,大家聊这个话题的热度一直就没减过。
要给娃们减负这一点,其实大家还是举双手赞成的,就是现在这个操作过程,真有点着急忙慌不够条理的感觉,实在也是让许多人迷茫和无措。
当然,吐槽归吐槽,日子还得往下过。
相信“双减”政策落实之后,不论是学龄前还是已经上学的娃们,的确会多出一些空闲时间来玩耍,或者做一些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
特别是学龄前的娃,想通过把孩子交给各种线上线下培训,来进行一些有关语言、思维、英语等方面的学科启蒙,势必将会越来越难。
换句话说,对于这样的启蒙,但凡家长有一些要求的,肯定是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亲力亲为。
刚好最近读了一本名叫《游戏天性》的书,作者在书中的观点特别适合当下的政策,它为我们揭秘了什么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
“孩子都是通过游戏来学习的。”
书中有大量关于儿童发展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作者和研究团队想要通过这本书,来为当前育儿内卷中“越快越好”、“拔苗助长”、“不能输在起跑线”、“抢跑者得天下”这样的氛围降降温。
作者希望通过真实地展现实验室的实验过程,来详尽解释儿童发展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让父母真正充分理解专家真正想传达的信息。
同时,也想让父母明白,让孩子尽情玩耍并非在浪费时间,因为学龄前的孩子就是在玩中学的。
如果你经常看一些有关儿童发展的育儿书,那么你可能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些知识并不陌生,比如孩子的自我认知、社交能力的发展、对语言数量概念的理解和学习等等。
但这本书,依然能带你给一些新的收获。
特别是作者从游戏和玩耍的角度,对于如何培养和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阅读和语言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都提供了特别实用的方法。
小暖把书中这部分内容的精华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思考。
如何在家给孩子做数学启蒙
你相信吗?孩子其实天生就是数学家。
在书中,作者通过实验告诉我们:“所有数学能力的发展都始于婴幼儿时期,对全世界儿童而言都是如此,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无关。”
不过话虽如此,孩子们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其实是按照既定的过程和顺序发展的。
也许他们2岁能背出一串数字,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真的懂得数字背后的含义。
所以,如果父母只是想早一点让孩子学会加减法,而试图“跳过”孩子们既定的理解过程,对孩子来讲就是浪费时间。他们顶多是背下来答案,而非真正理解。
孩子在学习加减法之前,必须先学习计数的基本原理,并理解数轴的概念。
举个小例子,也许两三岁的孩子会一些简单的数数,比如给他四个玩具,他会数1、2、3、4;但你如果再给他拿两个,让他数,他并不会像我们一样,接着数5、6,而是会从头数起。
这个“接着数”的技能,基本上是孩子5岁左右才开始有的。同样都是数数,而这种“接着数”的方法其实就是孩子对于数量概念理解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他们为加减法的学习做了好准备。
而这些理解上的进步和发展,其实并非家长拿着课本、习题讲解出来的,都是通过孩子在玩耍和研究生活中的物体的过程中慢慢领悟的。
如果想让孩子对数学概念理解得更透彻,能思考更多,父母能做的就是多给孩子提供玩那些能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游戏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家进行的“数学启蒙”的核心。
举几个书中的例子给大家。
比如计数方面,作者总结了孩子会在玩耍中摸索出的以下五个原则:
  • 一一对应原则:一件物品对应一个数字“标签”
  • 固定顺序原则:数字有自己的固定位置
  • 基数原则:一组事物的个数等于最后一个数字的编号
  • 抽象原则:我可以数出各种东西
  • 顺序无关原则:从哪里开始计数并不重要
这些原是孩子通过玩一些物体和与人谈论数字自己摸索出来的,基本上到了三岁孩子就会掌握。
在没有大人在旁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仅仅通过玩弄手边的物体就学会了这些知识。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环境能让他自己“尽情摸索”。
而且,父母也不用为此特意去购买许多教具,生活日用品就足够让孩子探索的。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父母不妨试一试:
“可以利用玩具汽车、茶杯以及家里的其他日常用品来和孩子玩‘数学’游戏;抽象原则告诉我们,无论孩子看向哪里,他们都能找到那些隐蔽的数字;带着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仔细观察,数数小虫子、落在地上的树叶都可以。”
至于父母们都特别关心的加减法问题,作者提到了关于“数轴”的概念:
“要真正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孩子必须结合运用计数原则和数轴知识。这就意味着,孩子不仅需要知道他计数的一组事物中有3个球,还需要知道3个球比2个球多,比4个球少。这是学龄前数学能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大多数孩子在5~6岁时能够完成这一步。”
想要让孩子理解“数轴”,最好的游戏就是各种棋类游戏,比如飞行棋、蛇棋等等。
“许多棋类游戏的核心都是数轴。这些游戏上的格子类似于数轴,我们通过抛骰子决定向前移动几格。”如果游戏中还包括“倒退两格”这样的指令,孩子还能同时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可以问问孩子:目前谁领先?为什么?领先了多少?这样的提问也能帮助孩子更深刻的理解数轴。
除了棋类游戏,书中还提到了“过家家”游戏:
“为娃娃们计划一次野餐。给四五岁的孩子5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的正面写上一个数字(1、2、3、4、5)拿出一袋花生,或是任何数量很多的小物体。假装你们要带毛绒玩具一起去野餐,问问你的孩子,应该给每个玩具分配多少花生。”
这个游戏就是让孩子把正确数量的物品放入袋子中。它还能换着花样玩,比如让孩子把两个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计数并比较哪个多、哪个少。
可能你心中依然有疑虑,难道不用做题,不用我们专门讲解,孩子玩着玩着自己就能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吗?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名教授,曾对80位孩子进行研究,观察他们是否在自然玩耍的过程中运用了数学能力。
他发现,孩子在自由玩耍的时候,46%的时间都在排列组合物体(把勺子放这儿、把叉子放那儿)、计数物体或是探索图像和形状。
所以,你看,尽管放手让孩子玩吧!
而遵循以下两个原则,能够顺其自然地帮助你和孩子进行日常的自发式数学互动:
多玩积木,少看视频
认识数字的最佳方法是摆弄物体、将物体排成一排、比较不同组物体的个数等。
而积木就是最最实用的“教具”。
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学习
购物,给家人分餐具、食物,满街的广告牌等等都充满了数字和数学概念,多带孩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感受数字的魅力。
如何为孩子进行语言启蒙
语言启蒙是不是要给娃买字卡、看视频动画、做练习册?No,NO,NO!
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语言启蒙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和孩子聊天。
“你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谈,倾听孩子说话并对其做出回应,或是和他们一起看绘本……所有这些互动都是孩子发展语言技能所需要的。你通过这些对话,教会孩子的语言知识,比任何教学软件所教的都更为丰富。”
也就是说,语言不是“刻意”“教”出来的,而是当“你和孩子专注于玩耍嬉戏、品尝美食、阅读书籍或其他任何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时,孩子学到的。”
因为,在这些互动中,语言是核心。
我们和孩子们聊的越多,他们对于语言的吸收就越多。就连几个月大的婴儿也会自己分析语言。
比如,“4个半月大的宝宝就能分析接收到的语言的能力,找到一种方法将语流拆分成单元组件,知道一句话在哪里结束,另一句话从哪里开始。”
再比如,我们经常重复宝宝的名字,会帮助宝宝辨认语言的基本单位——单词。
宝宝们会分析听到的语言,挑出重读和重点的词语,有效运用这些元素。
没有人教宝宝怎么做,他们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自己的分析技能,一步步向前发展。
所以,只要和宝宝说话,我们就能为他们的语言“磨坊”提供素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说的越有内容,孩子吸收到的语言也就越丰富。
所以,父母能做的,是要与孩子搭档合作,帮助他们推进对话。我们抓住越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他们可以分析的语料就越多,他们就能打下更为扎实的语言基础。
通常,那些鼓励孩子对话、经常问孩子问题、接过孩子话茬、与之建立对话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具备更强的语言能力。
但和孩子交谈,也的确需要一些技巧。
相比某些“干瘪”的对话,有营养的聊天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更有益处。
举个书中的小例子,来看下面这两段对话比较:
很显然,玛丽与孩子的对话,并不能丰富孩子的语言,而杰米的对话显然更有“料”。试着说出细节,引出孩子更多的对话,而非终结对话,这样的对话才能帮助孩子学习语言。
想办法让孩子有兴趣参与对话,使对话进行下去。说白了,就是家长不能把天聊死了。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些方法:
在交流中,我们需要不断提出问题,寻求答案。我们不仅需要扩展对话,还需要帮助他们构建语言。试着询问具体的问题,避免宽泛的问题。比如,如果你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他们可能会回答‘没什么’;但是,如果你问‘今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你们做了什么’或是“今天你的好朋友去学校了吗”,就能创造机会,跳好‘交流之舞’。”
“再比如,孩子整理玩具时,我们可以避免使用命令式语气‘现在把它捡起来’,改用问询式表达‘你能想出其他方法收拾这些玩具吗?’然后,你可以用某些出乎意料的语言或行为,给他一个惊喜,比如‘我要用脚趾把这个玩具夹起来!’孩子通常会跟上你的节奏,乐在其中。他们不仅会积极践行各种收拾玩具的另类办法,还可能会想出更加好玩的主意——他们会一直滔滔不绝地讲话,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词汇量扩展练习。”
这就是生活中的“可教时刻”,和孩子轻松的聊聊天,玩玩游戏,孩子就可以掌握更多的词汇、句式,学习更多的语言。
如何给孩子进行阅读启蒙
提到读写启蒙,父母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也许会是:“识字到底是通过识字卡更有效还是通过阅读?和孩子共读的时候,是要先不受打扰的讲完,还是要边讲边讨论?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对阅读的热爱?孩子应该几岁开始阅读、识字……”
作者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个统一的答案:
“你能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让阅读变得有趣,而不是例行公事。
当你开始了解阅读的真正基石——词汇、讲故事、音韵意识和理解符号意义时,你会发现,随着孩子在阅读的旅程中达到一定的里程碑,他们会逐渐发掘文字间的重要部分。这些里程碑包括区分书中的图片和真实物体,在各种潦草的涂鸦和图案中辨别出文字,以及学习怎样读出文字。
虽然其中每一种技能对儿童识字能力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但切勿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操之过急。这样做浪费时间事小,万一孩子因此排斥阅读或不喜欢发挥想象力讲故事,就会阻碍儿童读写技能的发展。”
在作者看来,阅读并不仅仅是父母照着书给孩子讲。“念出书上某个词不能算阅读,机器人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其实类似的观点,我们也曾在绘本买了这么多,怎么跟孩子共读才最好?一文中和大家聊过,比起循规蹈矩的“读”书,和孩子“聊书”能让孩子收获更多。
在《游戏天性》中,作者把这种形式的阅读称为“对话式阅读”。
作者举了一些细节作为例子,比如对于特别小的娃,我们可以边读边提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例如“这是什么?”如果孩子简单的回答“恐龙”,我们则可以帮他们扩充细节:“真棒!那是一只恐龙!”
这其实是在用示范的方式告诉孩子,怎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表达。我们接过孩子的话题,把孩子省略的成分补全后重新复述:“那是一只恐龙!”
“这样的回答,有两层含义。其一,告诉孩‘我听到你说的话了,我很欣赏你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二,让孩子有机会听到他们所说的那句话的正确表达方式。这种‘示范’是帮助孩子学习的有效方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聊书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根据孩子的能力,我们可以“在阅读中不断‘提价’。如果孩子知道了书页上的物体名称,那么可以试着询问孩子那个物体的用途;如果他们知道了书上整体物件的名称,那就让他们指出零部件的名称”;或者“请孩子思考故事的其他结局,或是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孩子的实际经历联系起来,抑或是与孩子讨论碰到的词语以及它们的意思。”
“和孩子讨论一些书页上的内容,我们可以轮流描述图片。轮流叙述的形式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很有吸引力。我们还可以假装犯错,孩子喜欢纠正家长的错误,因为平时他们总是被纠正的那一方。跟着孩子的兴趣走。如果他想要就故事中发生的某件事或是某张图片进行延伸讨论,不要打断他。利用好这些机会,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作者特别强调了要在阅读中,抓住时机锻炼孩子讲故事的能力。
第二个对孩子日后的阅读能力起重要作用的语言能力是讲故事。因为,好的故事通常包括背景、人物、人物遇到的问题、人物的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以及最终实现目一些研究发现,这也是为何讲故事的能力与学习阅读的能力息息相关。”
就像作者建议的那样,“任何有故事的绘本都可以用来做实验,让孩子成为故事的讲述者。和孩子一起读这本书,看看他能把故事讲得多详细。
他是否描述了环境、人物?他是否提出问题、设定目标、找出解决方案?你可以每6个月尝试一次这个实验,观察孩子讲故事的能力是怎样一步步提高的。可以记录孩子在一段时间内讲述的同一个故事。等孩子开始自己写故事的时候,再看看这些记录会很有趣。
另一种评估讲故事能力的方法是给3~5岁的孩子一个提示,如‘今天发生在我身上最有趣的事情是……’或‘今天在学校发生的最好的事情是……’,然后让他们自由发挥,看看他们如何完成后面的故事。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很容易看出所谓的个人叙事风格。”
很多人都不敢放手让孩子玩,因为觉得玩是浪费时间,会“玩物丧志”,不如把孩子空闲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更有意义”或者“更有效果”的事情。
但其实,孩子们在玩的同时,每时每刻都在学习他们思考的深度、学到的多少,跟他们玩什么,如何玩有很大关系。
比如,市场上那些昂贵的益智玩具本质上大多数都是趋同性玩具,这些玩具通常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因为其目的在于向孩子教授某种技能。
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孩子也会受益,但受益的广度深度可能远远比不上一些开放性玩具,或者就简简单单是把玩生活自然中的物品。比如积木、过家家那种假装游戏,涂鸦,纸牌,运动等等。
在玩的过程中,他们理解了语言、数学、字母、线条、形状、颜色、抽象、规律,思考了哲学、逻辑、创造与想象,学会了交友、情绪控制、自我认知,提高了握笔、书写等等能力。
正如作者强调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对于培养创新思维以及提高解决数学、阅读和语言问题的能力,重要的不是知道什么(死知识),而是怎么知道的。”
当然,玩具店的玩具并非一无是处,课程并非都浪费时间。不过始终不要忘记,儿童学习的关键是玩耍。不妨问问你自己:
“我买这个是为了让孩子提早进入成人世界,还是想要激发孩子的兴趣,适度锻炼他们的能力?”
我们应该强调过程,而非结果;重要的是怎么做,而非做了什么。
在这本书的结尾,作者谈到了现在白热化、畸形化的教育内卷,让家长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作者表示,如果家长想保持清醒和冷静,可以按照下面几个原则,不断地提醒自己:
  • 原则1:最好的学习是量力而行
  • 原则2:强调过程而非结果才能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 原则3:社会情绪能力同样重要,而不仅仅是认知能力最重要
  • 原则4:情境学习是真正的学习——玩耍是最好的老师
此外,淡化焦虑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让自己明白,作为父母的真正角色。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但父母的养育方式并非能决定孩子的未来,父母并非无所不能。
“孩子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他们作为独特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只需要我们的养育和陪伴。
家长不是万能的,充其量是陪伴孩子走过成长迷宫的搭档。无论父母尽了多少努力,他们目前为孩子提供的经历也终究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文章的结尾,我想把书中的这段话送给大家,希望当政策带来改变的时候,我们能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能透过迷雾看到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能以更为淡定的心情面对变化:
“如果不想在育儿过程中成为一个恶人,你需要摸索、怀揣希望和爱,还要有点运气。
育儿没有绝对的规则,甚至没有相对的规则——也许只有一个原则需要谨记:少即是多。
培养孩子的开明方式不是一个劲地升高档位,而是用较低的档位,有时甚至是空挡。”
共勉。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