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钦州马笃山起义
1908年3月27日,第四次起义失败3个月后,黄兴又在广西钦州马笃山发动了第五次起义。
和前几次起义一样,这一次起义的人数也很少,只有200多人,100杆长枪,100支驳壳枪,200多发子弹,平均一人一发。
但和前几次不一样的是,这一次的主力是安南(越南)的华侨。他们从安南境内出发,一路上举着青天白日旗,吹着号角,正大光明地开进了钦州。
安南境内的法国守军,看到中国人这种造型,不仅没有拦截,还都搬着小板凳、抱着大西瓜,看热闹来了,并时不时地给革命军鼓个掌,吹个口哨啥的,搞得大家都是一懵圈。
进入钦州之后,黄兴以中华国民军南军总司令的名义,贴了很多告示,希望唤醒国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不过,国民唤醒没唤醒,我们不知道,反正是成功的把清军唤醒了。清廷立刻派出了600多人前去围剿革命军。
黄兴采用以退为进的战术,逐步诱敌深入,然后兵分三路对清军实施了包抄,清军死伤100多人,大败而逃。
4月2日,革命军占领马笃山,清军又派了三个营,约1500多人前来围剿。黄兴率先占领了有利地形,身先士卒,居高临下对清军主动发起了进攻。
经过一番激战,清军一名管带(相当于营长)被击毙,其余两营见状,顿时惊慌失措、四散而逃。
革命军队伍,由此发展到了600多人,600多杆枪。
随后,清军又派出了3000多人和革命军干了一架,但再一次被黄兴打退。清军不得不再一次加派兵力,前来围剿。
革命军经过40多天的激战,终于因为弹尽粮绝,开始不断败退。
孙中山听闻心急如焚,连忙给各位华侨富商们写信,要求再资助五六万元购买军火,并承诺一年之后,国民政府成立,四倍偿还,给以国内各等路矿商业优先权。
可惜,钱并没有按时到位。黄兴不得不解散了革命军,退回了安南。
这一仗虽然只持续了40多天,但让黄兴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同盟会以及清军。200多人,200多发子弹,能和清军转战40多天,击退3000清军的进攻,这样彪悍的战斗力,在那个年代绝对实属罕见。
另外,此次起义还让革命军的美名,在两广地区传播了开来。黄兴带兵,所到之处秋毫不犯,公平交易。例如有一次,他让老乡代买了30斤肉,路程并不远,他还给老乡了很多小费。
虽然这个举动,在我们现在看来,非常正常。解放军从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主动帮助老乡挑水、扫地等等。但放在清末,和那些“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的大头兵比起来,黄兴所带领的革命军,已经足以拿一个感动中国的大奖了。
六、河口起义
就在黄兴和清军在马笃山附近激战的时候,1908年4月29日,胡汉民又命令云南的革命党,在河口发动了第六次起义。
之所以如此紧急,是因为当时的河口清军管带黄元贞,被同盟会成功策反了。
但是没过多久,黄元贞就被人告发了。他的领导王镇邦大怒不已,当即就要杀了黄元贞。
不过,王镇邦看了看黄元贞手里的兵,又怂了下来。决定先把黄元贞调到省城,再将其处死。
黄元贞也不是吃素的,很快,他就得知了王镇邦的阴谋。于是,他赶紧与河内的胡汉民联系,于4月29日凌晨两点发动了起义。
起义爆发以后,清廷立刻让驻守在河口的警察前去镇压。但是,这些警察中间,也有很多同盟会成员。所以,警察们又杀死了自己的老大,也起义了。
于是,革命军迅速攻占了河口,几天之内,增加到了1000多人。
清廷大惊,立刻命令云贵总督锡良、广西提督龙济光等人,派兵前去镇压。
孙中山也急忙命令刚刚退回安南的黄兴,前往河口领导起义。
孙中山本以为,凭借黄兴的指挥能力,此次起义的规模不说解放南方,起码要比马笃山起义更大一些。
但没想到,黄兴去了之后,革命军内部却发生了内讧。
黄兴主张立刻朝昆明进军,进而光复整个云南。但另一位负责人黄明堂却觉得,革命军兵力太弱,不适合攻打大城市。
于是,两个人就杠了起来。无奈之下,黄兴只好带了100多人,独自前往攻打云南。
但这100多人刚走出河口1000米,就撂挑子不干了。100人?打云南?疯了吧?
无可奈何的黄兴,只好又返回了安南的河内,准备把自己的老部下召集起来,再去攻打昆明。
可是,他刚刚到达河内,就遇到了一群安南的法国警察。这些警察,本来准备抓日本特工,哪知道,他们看见黄兴之后,认为黄兴也是日本人,就给抓了起来。
经过胡汉民的四处活动,黄兴才被释放了出来。
但这件事早已惊动了清廷驻安南大使,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黄兴又被安南驱逐出境了。
而河口的1000多名革命军,在与清军大战了20多天之后,也由于寡不敌众,退到了安南。
七、广州新军起义
连续六次起义的失败,让孙中山意识到了两个问题。
1、在偏远地区的起义同样容易失败,而且新闻效应还不大。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在大城市发动起义,即便失败了,起码会在国内引起轰动,唤醒更多的人民。
2、单单依靠会党的力量去推翻清政府,根本不现实,会党成分复杂,组织涣散,难于节制,而且战斗力不强。想让革命更上一层楼,就必须从清朝内部着手,比如策反清朝自己的军队。
所以,孙中山便把接下来的两次起义,全部放在了大城市广州,并把起义的主力从会党变成了清朝的新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1909年9月,黄兴、胡汉民在香港成立了一个“同盟会南方支部”,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广州的新军渗透。
不久,他们便经过同盟会成员赵声的介绍,把广州新军炮兵排长倪映典拉入了同盟会。
此人的交际能力和口才极强,经常利用给士兵们讲解的机会宣传革命,没过多久,便在新军之中吸收了3000人。
黄兴、胡汉民大喜过望,便把倪映典叫到了香港,商讨起义计划。双方约定,于1910年正月十五举行起义。
但是,大年三十的下午,却出现了意外。
新军二标的一名士兵,在打印店刻印图章的时候,因为价格的原因,和老板发生了争执,惊动了路过的警察。
这名士兵仗着手里有枪,出言不逊。警察则仗着人多势众,把这名士兵逮捕到了警察局。
刚巧不巧,这时候正好有一群二标的新军也在街上溜达。他们听说兄弟被抓了以后,二话不说,就把警察局围了起来。
局长一看,大势不妙,赶紧把新军二标的老大找了过来,把被捕的士兵领了回去。
所有人都以为,这件事就这么“愉快”的结束了。但没想到,大年初一的上午,又发生了意外。
因为要过年,所以,部队也放了假。初一的上午,二标的士兵又来到了广州城,准备吃喝玩乐一番。
但说来也巧了,他们刚一入城,就遇到了昨天与他们发生争执的警察。于是,两伙人撸起袖子就干了起来。
警察被痛扁了一顿之后,大为光火,竟然朝着新军放了几枪。
这一下,算是捅了马蜂窝。二标的新军也纷纷拿起了枪,直接跑到警察局,把警察局给砸了。
广东总督袁树勋听说以后,为了避免事情扩大,急忙派人把新军二标的枪和子弹全部没收了。
新军中的同盟会成员听说以后,大为愤怒,纷纷去找倪映典,要求立即起义。
倪映典见状恐怕消息泄露,赶紧跑到了香港,和胡汉民等人商量对策。
胡汉民决定,把起义时间提前到正月初六。
于是,正月初二的晚上,倪映典又赶紧从香港返回了广州,传达胡汉民的命令。
但是,等到了广州,他才发现大事不妙。
原来广东总督袁树勋害怕新军发动兵变,所以,他已经命令八旗士兵严守了各个要道,并把大炮运上了城墙。
倪映典恐怕起义的消息已经泄露,于是当机立断,跑到了新军军营,吹响了集结的号角,率领着一部分新军,高举着青天白日旗,朝着广州城杀了过去(新军驻扎在城外)。
但是,面对八旗军的大炮,革命军根本不是对手。当天晚上,倪映典便英勇牺牲了,剩下的革命军,由于群龙无首,四散而逃。
八、黄花岗起义
10个月后的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把同盟会的骨干,黄兴、赵声、陈其美、宋教仁等人召集了起来,开了一个会议。
会议决定,第二年还在广州举行起义。随后同盟会成员开始到处募集资金,几天之内,就募集了五六万元。
1911年1月,黄兴、赵声等人,又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负责指挥这次起义。
经过三个月的精心准备,黄兴、赵声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于4月13日正式起义。
但是,4月8日却发生了意外。同盟会成员温生才,擅自把广州将军孚琦给刺杀了。于是,广州全城戒严了。
黄兴不得不把起义日期推迟到了4月26日。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23日,黄兴还给孙中山写了一封绝笔信:“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但是起义的前夕,又发生了意外,从安南和日本购买的武器,没有按时送达。所以,黄兴不得不又召开了一会议,把日期推迟到了4月27日下午5点30分,兵分四路,占领广州各个要害:
第一路,由黄兴率领攻打总督府。
第二路,由陈炯明率领,攻打巡警教练所。
第三路,由姚雨平负责,抢占枪炮局,并占领北门,迎接起义的新军入城。
第四路,由胡毅生率领,攻打南大门。
但是,会议刚开完,又发生了意外。
陈炯明这家伙开完会之后,回去传达的时候,竟然把27日说成了28日。
而且,清政府还得到了情报,知道了革命党人要在27日搞事情。27日一早,广州城就戒严了,革命党的武器根本运不进去。
陈炯明、胡毅生一看大势不妙,直接跑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则因为没有领到武器也藏了起来。
于是,本来的四路军队,只剩下了黄兴的一路,仅有170人。而此时,黄兴还不知道,那三个家伙已经溜了。
4月27日下午5点30分,黄兴按照约定时间,对总督府发动了进攻。
这时候,两广总督张鸣岐正在和部下商讨如何捉拿革命党人。他万万没有想到,黄兴已经杀到了总督府门口。
于是,他大吃一惊,丢下了官袍,换了一身老百姓的衣服,撒开丫子就跑到了外面躲了起来。
黄兴在总督府找了一圈,没有看到他的身影,便在他的床上放了一把大火,带领着党人撤了出去。
但这时,清军水师提督李凖已经率领清军围了过来。双方一通激战,黄兴右手不幸中弹,腿部也受了伤。于是,黄兴命令兵分三路,火速转移阵地。
黄兴带着朱执信等10个人,跑到了南门,准备和那里的起义军汇合。但是到了之后,他才发现,原来那帮人根本没有起义。
于是,他又跑到了一家小洋货店,换了一身老百姓的衣服,逃到了护城河的南边。半路上,他刚好又遇到了一名女性革命党人徐宗汉。徐宗汉为黄兴包扎好伤口以后,两人才分头逃走。几个月后,两个人又在香港结为了夫妇。
起义失败之后,清廷将革命党人的尸体扔在街上暴晒了三天。5月1日,才让人去收拾他们的遗骸,一共72具。
原本清政府想把他们扔到乱坟岗,但是经过同盟会成员的四处活动,他们最终被埋葬在了广州红花岗。后来,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就是著名的黄花岗72烈士。
但后来经过同盟会的查证,当天实际就义人数为86人。不过,由于习惯原因,大家还是将其称作黄花岗72烈士。
以上八次起义,加上 1895年流产的广州起义,1900年的惠州起义,被人称之为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
前几天有位网友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孙中山以几百人反复起义,被成功镇压的概率几乎是100%,清朝虽然腐败,然死而不僵,剿灭几百人还是绰绰有余。那么,他看到革命的赢面在哪里?或者他凭什么相信就靠几百人就能推翻清政府呢?
我个人觉得,孙中山肯定知道,只靠几百人大概率推翻不了清政府。但是,风起于青萍之末,然后扶摇直上九万里。
秦末陈胜、吴广率领900多人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虽然短短半年就失败了,但在他们的影响下,六国贵族揭竿而起,拉开了秦亡的序幕。
隋末王薄在长白山率先发动了起义,估计很多朋友都已经忘了这个名字。但在他的影响下,各地农民、军阀纷纷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隋朝。
孙中山领导的“十次革命”的意义,就相当于当年的陈胜、吴广,虽然没有推翻清政府,但已经唤醒了一大批爱国志士,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为几个月后的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写作不易,还望朋友能多多转发,笔者在此谢过!
未完待续
往期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