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民遇上一个煽仇的领袖,这个国家必定陷入灭顶之灾,没有第二条出路。
这是看完电影《希特勒:恶魔的崛起》之后的感受。这是由克里斯丁·杜瓦执导,罗伯特·卡莱尔、斯托卡特·詹宁、吉娜·马隆等领衔主演的历史剧情片,2003年上映,此片描述了希特勒从少年到1932年掌权期间的故事。
虽然大致的梗概,史书都有记载。但是一当历史记录有了细节,原貌就如实展现了。
常言道,“魔鬼藏在细节里”,就是这个意思。
希特勒的父母近亲结婚。他的生母也就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是自己的堂姐。
希特勒的狂躁性格,几乎伴随了他一生。他很小就骂父亲是“十足的白痴”,把父亲养蜂的笼子一把火烧掉。
母亲逝世后,异母的姐姐前来安慰他,却被大声叱骂,完全不近情理。
希特勒的青年时代很悲催,干什么都不顺,滋生了一种报复社会的心理。恰好那个时期的普鲁士乱作一团,战败,萧条,失业,催生着大量对社会不满的人群。而有着天生演讲才能的希特勒,在此刻展露头角。


希特勒的演讲令人激动,并非因为讲出了什么深刻的真理。大众不需要真理,他们只需要找个借口发泄情绪。而他的演讲,正对上他们的胃口。
其实所有的演讲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只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即煽动对犹太人的仇恨。
他把所有底层人群遭遇的不幸,都归结为一个原因,即资本的盘剥,而资本的背后就是犹太人。


阴差阳错。假设希特勒仅仅说一些过激言论,当时局过去,也可能时过境迁,被人们忘掉。很可惜,那时德国政坛的个别大佬,正在物色年轻代理人,为自己的利益集团夺权服务。希特勒幸运地成了被物色中的那一个。
于是接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他迅速地被包装上市,推为本党领袖。大权在握,他利用党的打手冲锋队,制服了一个接一个政界大佬。先前由演说煽动起来的民众情绪,山呼海啸地把希特勒推上权力顶峰。
原先想利用他的那些大人物,这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他们反而被这个激情的小个子利用。


希特勒的野心,其实早被人看穿。一位知名的犹太女明星,曾当面对他说,“反犹只是你的幌子,其实你要的就是权力。”
要权力也许不是大错,谁不要权力?可是借危险且伤害力无穷的煽仇伪装上位,那可就是恶得不能再恶的大罪了。而国民大众根本无法分辨真伪。因为你只要掌握着喉舌,你说的一切就都是正确的。反对声音不是被淹没,就是被冲走。没人听没人信,哪怕再正确又有什么用?


后来的人确实发现民主有弊端,靠着人多势众,很可能把恶魔选为带领自己走向死亡的领袖。
其实,严格讲起来,不应该算是M主的弊端,正确的说法,是M主的不成熟,或者叫夹生M主的弊端。国人的后代们,假如愿意接受希特勒毁灭的教训,要做的不是取消M主,而是把M主养熟。


养熟M主具体怎么做?办法很多,今天只讲其中一个,这就是,禁止任何握有权力的人煽动仇恨。


应该意识到,与其去劝说每一个满血的个人远离仇恨,尝试这种不可能性,不如把这个理念加以聚焦,只针对领袖。
领袖是公众人物,必须接受更严格的要求,以身示范。


为什么领袖不可煽动仇恨?


领袖的责任不允许。一个国家领袖,无论他怎样跻身到这个位置,只要在位一天,就有担当起民族兴旺衰败的责任。
一当国家领袖在公开场合,用大众传媒宣扬对某一群体或某一国家的仇恨,他就必须充分预计,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你绝不能为自己的某种小打算,把亿万国民驱入危险的深渊,希特勒就是前车之鉴。
一个人人相互斗争,相互践踏的社会,是一个地狱般的社会。一个以邻为壑,视他国为敌的国家,迟早被人疏远防范,甚至对抗围攻。


领袖的言行有放大作用。我们的老祖宗都知道,领袖的言表必须符合规范,要大度,祥和,慈爱,坦荡,不可小鸡肚肠,眦睚必报。一个杀心太重的领袖,免不了在将来哪一天,家国生灵涂炭,希特勒就是典型事例。
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考虑,国家领袖也不可内外树敌。这个不用多说,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自己没有掌控全盘的把握,却要用挑衅来刺激对手,结果会死得很难看,希特勒亦如是。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当国民遇上一个煽仇的领袖,这个国家必定陷入灭顶之灾,没有第二条出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