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荞爸的澳洲来信
ID:Qiao_Daddy
作者:荞爸
一个中国弃婴被加拿大人收养,长大后为加拿大夺得了奥运冠军,这样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绝大多数都表达了赞叹与祝贺。再激进的爱国者,也会发现把“汉奸”的帽子戴在“弃婴”头上并不是那么稳当,“离开了祖国你什么都不是”放在这里也不是怎么对劲。

澳大利亚也有一个著名的跨国领养故事,是塔州的布莱利(Brierley)夫妇收养了印度孤儿萨鲁(Saroo),25年后萨鲁通过Google Earth搜索得以跟生母重逢,该故事还被改编成奥斯卡提名、澳洲影星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电影《雄狮》(Lion)。
我们还知道,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热衷于领养孩子,她自己生了三个孩子,另外还有三个孩子分别来自柬埔寨、埃塞俄比亚、越南。
所以我一直很疑惑:为何这些发达国家的父母,要不远万里去亚非拉穷国领养孩子呢?就算生不出,何不去找一个本国本族的孩子,语言文化不是更容易磨合么?
我到网上搜了一些报道和资料,发现这里面其实有一些客观原因,主要是本土领养会带来比较多的后顾之忧
西方国家的领养法对亲生父母的权利有一定的保护,他们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反悔,还拥有探视权。如果是生父不知情的情形下签订的领养协议,生父还有权要回孩子。因此,到海外领养的孩子,由于跟亲生父母基本断绝联系,亲子关系更有保障。
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这种“向外求索”的领养行为。按照我的想象,领养种族文化背景跟自身相当的孩子,显然是更加安全的做法,因为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社交中不会带有太明显的“领养特征”,受歧视排挤的可能性更小。
说得不正确点,如果是华人父母,估计不会有人特意去领养一个黑人孩子,中东、南亚的可能都会思忖再三。
更何况,跨国领养手续复杂,价格不菲。我查了下新州官方的领养费用,本土领养大概需要3000刀,但跨国领养的费用超过10000刀,还不包括证件和签证费用。领养的等待期也很长,一般要两到三年。
所以更重要的原因似乎还是主观原因,是一种意识形态上开放与包容,是超越了肤色国别的悲悯之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爱。
上面提到的印度孤儿萨鲁的养母苏(Sue),她后来也写了一本自传《母狮》(Lioness),讲到了她领养的心路历程,认为“为人父母是一种殊荣,而不是一种权利”(she regards parenting as a privilege, not a right)。
苏还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做父母,她想到那些无法为孩子的物质精神需求尽责的父母,就那些孩子感到难过。(I do not believe that everyone has a right to be a parent and I weep for those children who have parents incapable of fulfilling their emotional and physical needs)
她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领养一个孩子并非易事,不仅要付出金钱和精力,还要通过政府的各种严苛测试,包括健康、心理、经济等方面。很难想象,如果每一个亲生父母都要经过这些测试,那还有多少能够具备资格?
所以苏的动机,就是从那些无法尽责的父母那里解救孩子。说白了,这就是中文世界里经常群嘲的“圣母心”。
她领养的底层逻辑是:血缘是一回事,够格做父母又是另一回事,领养并不比亲生低等。安吉丽娜朱莉也曾提到,她们家对“领养”这件事开诚布公,“领养”和“孤儿院”在家里属于正能量词汇。
安吉丽娜朱莉还对她的亲生子女说,领养的孩子来自神秘的异国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基因,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倾听他们,并不是他们来到你的世界,而是你们互相进入对方的世界(They are not entering your world, you are entering each other's worlds)。
在美国版知乎Quora上,也有Why do people adopt children from overseas?这样一个问题。其中一个回答讲到了美国人贝天牧(Tim Baker)到天津建立福利院,20年收留4000多名孤残儿童、免费提供3000多次手术、帮助900多儿童找到收养家庭的故事,最后总结道:
Why do people adopt children from overseas?
As all are equal before the god.
为什么有人要到国外去领养孩子?因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我不信教,也对某些宗教人士的作为有看法,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信念可能真的是许多西方家庭“视外来为己出,视异族为同胞,视残缺为珍爱”的起源。
感谢这些“白左圣母”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世界除了隔离、割裂、嫌弃以外的另一种可能。
长篇大论看起来太麻烦?
“澳微”视频号上线了!
半分钟纵览奇闻异事、新闻资讯、美食美景,
还有各种你不知道的澳洲冷知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