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沉思的托克维尔资深读者点击上方「沉思的托克维尔」→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1
8月31日,随着美军最后一架飞机从喀布尔机场起飞,驻阿美军完全撤离阿富汗,历时20年之久的阿富汗战争宣告结束。
与此同时,中文互联网圈中又开始复读一句早已被证伪的流言:阿富汗是“帝国坟场”。即因为阿富汗复杂恶劣的地形和骁勇善战的人民,各大帝国在征服阿富汗的过程中均消耗大量资源,最终不约而同走向衰落。
有野史爱好者为了论证阿富汗自古以来就是“帝国坟场”,以讹传讹了亚历山大大帝当年东征时于阿富汗被射伤,最终死于归途的小段子;更有甚者则是妄言阿富汗“阿富汗从未被征服”。
在此,塞北君只能感慨简中圈部分网民见识浅薄。稍微对阿富汗地理位置和历史有所了解就会知道,自古以来阿富汗就是各大帝国南来北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角力场。“帝国坟场”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
波斯是最早征服阿富汗地区、也是对阿富汗影响力最大的外部势力。当居鲁士大帝崛起于伊朗高原之时,一墙之隔阿富汗便被轻松征服,波斯人在此设立行省。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战胜大流士三世后,阿富汗便再次被征服。
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解体,希腊人在此建立了巴克特里亚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所带来的希腊文化,所产生的犍陀罗艺术深深的影响了阿富汗,这种异域文化因子也传播到更东方的中国。我们今天不但在西域天山的南北发现弗里几亚式的希腊战士塑像,而且在中原王朝的核心地区洛阳,也能够发现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卢舍那大佛的眉目间所蕴含的犍陀罗风格元素。
希腊战士塑像和卢舍那大佛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像野史中所传说的那样,亚历山大在阿富汗被射伤并最终死于归途。年轻有为的亚历山大也在这里俘获了一名贵族女子,这名美女最终也成为了他的第一位王后。这名美女的芳名为罗克珊娜,意为“光明”。
有趣的是,唐代进取的对外政策让中原王朝的版图迅速向内亚地区扩张,唐代安史之乱的主角—粟特人安禄山的先祖也因为唐朝的强盛而来到中原。安禄山作为粟特人,是罗克珊娜皇后的近亲,而他的名字在粟特语中读作“Rokhshan”也与“罗克珊娜”的发音很相近,而“禄山”在粟特语中,也是“光明”的含义。
东西方两位历史人物的意外重名,也让亚欧大陆两端的历史在阿富汗大地上意外相遇。这也投射了阿富汗国家的命运,他注定是各方强权力量输送的尽头,也是各方势力拼杀的斗兽场。而后的贵霜人、阿拉伯人、蒙古—突厥人一遍又一遍轻而易举的征服这片土地,阿富汗人的信仰也从拜火教变为佛教又变成伊斯兰教。
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帝国的到来,阿富汗地区的宗教文化一次又一次的被改变,甚至伴随着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杀与种族清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种甚至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样的国家只是帝国崛起过程中待宰的羔羊,如何担得起“帝国坟墓”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称号?
2
于这样苦难深重的土地上建立独立强大的政权,不可不谓是地狱级难度。作为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普什图人第一次建立政权的尝试甚至不是在自己的故土之上,而是在隔壁邻居印度的老巢德里。1451年,巴赫鲁尔夺取德里苏丹国的王位,建立起第一个普什图人的政权。
直到18世纪中期,阿富汗人才在本土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杜兰尼王朝。此时的中国已经是乾隆时期,而阿富汗人才刚刚开始构建自己的国家认同。然而阿富汗国家草创整合期却正好对撞上了英俄“大博弈”的时代背景,阿富汗不可避免的卷入沙俄和英国对中亚的争夺,三次英国-阿富汗战争便是处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
传言说阿富汗战争中英国惨败并走向衰落,这种言论完全就是一种谎言。如果单论个别战争或战役,那么英国人也确实有败绩。但如果用1801年和1901年阿富汗地区作对比就可以明显发现,阿富汗在东南部地区丢失大量领土。阿富汗甚至将自己主体民族普什图族聚居区都割让给英属印度,导致现在2/3的普什图族人都生活在异国巴基斯坦,而阿富汗主体民族普什图人却在本国内都不占人口多数。
此外,阿富汗不但损失了土地和人口,阿富汗的主权也受到英国的损害。阿富汗还丢失了外交权并允许英国人在阿富汗经商,英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对标中国近代史的不平等条约不难发现,阿富汗与英国不平等条约的屈辱程度远甚于大清国的辛丑条约,大清国从未丢失如此之多的土地和人口并丢掉国家的外交权。
直到1907年英俄为对抗德国签订条约,英俄划分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范围,“大博弈”才告一段落。在如此大背景下,伊朗、阿富汗和中国西部等国家和地区的疆界才稳定下来。如此看来,阿富汗自从建国以来一直受到强大外部势力的影响并不断损失领土和主权,这怎么能称之为不可战胜的“帝国坟场”呢?
3
对大英帝国外交政策有所了解的应该知道,推翻原有统治者、扶持新傀儡政甚至建立新制度并不是英国外交的目的,英国更多是想保持在殖民地的经贸利益而并无意改变殖民地制度和文化。与大英帝国不同,后续的苏联和美国则更希望去改变阿富汗的制度,去按照他们的理想重新塑造阿富汗。
苏联向阿富汗输出了社会主义制度,而美国向阿富汗输出了民主体制。虽然二者所输出的制度水火不相容,但两者结局都类似,都是灰溜溜离开阿富汗。如果从武力角度讲,当代美苏两国与阿富汗的武器差距远大于19世纪英国与阿富汗的武力差距,而19世纪英国与阿富汗的武器代差也远大于古代阿拉伯帝国与阿富汗的武力差距。如此推理,美苏应该更加轻松的征服阿富汗,但为什么现实世界中美苏两国却无法“征服”阿富汗呢?
原因也不但理解,对于古典帝国,他们的目标是开疆扩土征服人民。如果不臣服,那即使采用极度残忍的手段残酷镇压反抗,也并不会有什么道德谴责。身处野蛮时代,全世界的文明形态非常之落后,同样全世界的文明底线也非常之低。而对于美苏两国,他们的目标并非开疆扩土,而是扶持一个“文明”的政权。苏联人认为阿富汗的“封建制度”阻碍了阿富汗社会的进步;而美国人认为阿富汗“野蛮落后”的部落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因此,两国不约而同的选择输出一种自以为更加“先进文明”的制度,而非把不服教化的部落民全部物理消灭,让剩下的部落民战战兢兢臣服在他的脚下。所以,自诩先进的美苏两国的统治手段是相对文明且温和的,即使再残忍,也做不出13世纪蒙古人杀人屠城甚至搞种族灭绝的中世纪野蛮行径。
随着世界的进步,人类所公认的文明底线也越来越高。太平天国战争中“李鸿章们”杀俘的“野蛮人”行径曾让习惯了“文明”英国人不满,而随着东北亚大陆文明开化程度的提高,优待战俘、保障战俘人权也成了一种理所应当的事。但在闭塞的内亚大陆,文明的春风依然无法逾越兴都库什山。
这里的文明逻辑依然停留在部落时代,部族长老仍然依靠着习惯法进行治理。不要问杀死战俘是否合理,即使是破城之后屠杀平民、树立京观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因为这里的文明底线就是如此之低。面对底线如此低下的国家,美国在行动中“保护人权”的动机在塔利班圣战者看起来是如此软弱可笑,文明的超级大国不能像从前的成吉思汗一样把敌人和潜在的敌人全部消灭,那他该如何完成自己的目标呢?
塔吉克军阀马苏德
建构在如此之低文明底线之上的阿富汗,其国家形态必然是及其原始的。从塔利班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出,阿富汗连走出神权统治,建立世俗国家都做不到。某种意义上,作为塔吉克军阀领袖的马苏德和作为乌兹别克军阀领袖的杜斯塔姆起码还能支持世俗化进程,他们已经是这个国家最为先进的实权派了。
而无论是苏联人扶持的纳吉布拉政权和美国人扶持的加尼政权,这些政权的运作模式足够现代化,他的支持者是喀布尔等大城市的市民。现代城市的市民文明底线固然高,当然做不出杀俘之类的事。而市民阶层因文明而软弱和其组织的散沙化让他们所支持的现代化政权对这个落后至极的国家来说无异于无根之水。一旦外部扶持的强权离开,现代文明的花朵则会瞬间凋谢。
与其说阿富汗是什么“帝国坟墓”,不如说阿富汗是内亚地区“文明的绞肉机”。

欢迎关注本人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新开的知识星球:跟修明读书,加入星球可以获得直接向修明提问的机会,我会随时解答,同时我会在星球中分享一些私货,欢迎大家加入星球和我直接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