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下我阅读《毛泽东选集》的心得笔记。毛主席的文章是思想的宝库,很多人都问过我毛选应该怎么读?我的回答都是:你在没读之前先别问我怎么读,先通读个至少一遍再来问我这个问题,到时候就一定会有细化的、可实践层面的疑问了。今天这篇我主要分享一下我读毛选时做的笔记,主要是每篇文章的主旨与结构,这种笔记没有很深很广的东西,主要是帮助我自己学习、记忆每一篇文章的内容。
所以学习毛选的第一步永远都是通读原文。短视频平台里好多诸如“十分钟了解欧洲史”“五分钟读完一本书”“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玩意,是对生命的浪费。学习知识永远都没有捷径,想走捷径不如不学,省下这时间来打两盘刀塔不香吗。所以还没读过原著的朋友建议先收藏本文,或者保存图片,配合原文一起读。读过的朋友最好了,本文正好帮助你复习一遍。
毛选第一卷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这篇经典创作于1925年,创作的背景是为了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不注意团结国民党内的革命力量,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问出了那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第一问”;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把中国社会阶层划分为——地主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五部分,并分别分析其特点;第三部分是解答问题,究竟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文章结构见下图:
毛选第二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可以简单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讲事实(世界观),下半部分讲策略(方法论)。
文章的创作背景,引用毛选原文注释:“毛泽东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为了这个目的,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这一篇报告。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愿意接受毛泽东的意见,而坚持自己的错误见解。他们的错误,主要是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宁愿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一九二七年春夏国民党之所以敢于叛变,发动“清党运动”和反人民的战争,主要就是乘了共产党的这个弱点。”
文章的结尾处毛泽东犀利地指出: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这句话其实就是在批评陈独秀。当时在党内反对陈独秀最激烈的,除了毛泽东之外,还有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
文章总共分为八部分:
一、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二、组织起来
三、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四、“糟得很”和“好得很”
五、所谓“过分”的问题
六、所谓“痞子运动”
七、革命先锋
八、十四件大事
详细内容参见下图。
本文第八部分记载的湖南农民运动中的十四件大事,这也可以看做是作者所总结的农民运动的“十四条方法论”(详见下图),涵盖了如何进行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如何建设新世界的方方面面:
毛选第三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背景:这是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原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井冈山根据地的红军发展壮大,但是因为上级党委特派员的不顾客观现实瞎指挥,盲目攻打大城市,再加上基层红军士兵军心动摇,经历了惨痛的“八月失败”,红军早期著名将领王尔琢牺牲,要不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井冈山根据地已经失守。为了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同时也是对上级党委的汇报与说明,毛泽东亲笔写下了这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这篇文章第一点第二点是写给所有人看的,是颠簸不破的理论宝库;第三点第四点是写给上级党委看的,当时党内对于这样的根据地斗争都处在一种不信任或迷茫的状态,因为苏俄革命的胜利是大城市暴动得来的,你这样在山沟沟里打游击是打到什么时候是好呢?第五点第六点是写给基层指战员们看的,讲下一部的斗争策略。
文章结构:共分为六个部分(详见下图)
一、国内的政治状况(三小点)
二、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四大点)
三、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成功原因,失败原因)
四、湘赣边界的割据局面在湘鄂赣三省的地位(我们的根据地很重要,求上级不要不懂装懂瞎指挥了)
五、经济问题(困难与解决困难)
六、军事根据地问题(下一步的策略)
毛选第四篇《井冈山的斗争》
背景:这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统一的大背景,就是上篇笔记中我说的: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路线,有很多人不信任、不理解,所以他必须说服两类群体——上级领导和基层官兵。《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可以看做是总论,《井冈山的斗争》是给中央写的报告,可以看做是说服上级领导的努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来是答复林彪的信,就是面向红军中层、基层指战员的。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主要是总结经验,总结割据成功的经验与八月失败的教训。首先是总论,内容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类似。后面流水账式的列举了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之初发生的所有事件——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而很明显的规律就是:只要是按照毛泽东根据地武装割据思想去实践,都取得了巨大成果;而只要是上级瞎指挥、特派员瞎指挥的,都不可避免的失败了。
第二部分是掰开了揉碎了分析,我们现状是怎样的,未来规划是怎样的,为什么我这样“行”。这两部分就叫做“摆事实,讲道理”。
毛选第五篇《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背景: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第一部分。中国人民军队的建设,是经过了艰难的道路的。中国红军(抗日时期是八路军、新四军,现在是人民解放军)从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南昌起义创始,到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个时期内,红军中的共产党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学到了许多东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毛泽东写的这个决议,就是这些经验的总结。这个决议使红军肃清旧式军队的影响,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这个决议不但在红军第四军实行了,后来各部分红军都先后不等地照此做了,这样就使整个中国红军完全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军队中的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以后有广大的发展和创造,现在的面貌和过去大不相同了,但是基本的路线还是继承了这个决议的路线。
文章总共从八个部分分析了当时党内的“错误思想”,并每一个都提出了与之对应的纠正方法:
1、关于单纯军事观点
2、关于极端民主化
3、关于非组织观点
4、关于绝对平均主义
5、关于主观主义
6、关于个人主义
7、关于流寇思想
8、关于盲动主义残余
详见下图:
毛选第六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篇的题目名气之大远超文章本身,另外一个广为流传的名句也是出自本篇:“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单从内容来看,这篇文章似乎有些零散,东一句西一句,其实并非如此,就像我之前说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与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四篇要连在一起看。所以有很多的话会重复的说,翻来覆去的说,因为真理就是那些东西,但是面对不同群体就必须使用不同的话术。
也正因为此,这四篇会有很多交叉重复的部分,在向上作报告、向下作汇报时,必须要把重复的段落讲一遍,因为面向的群体都是不同的,需要把真理再重复一遍;而收录进《毛选》之后,就没必要保留重复的部分了,因为读者自然会顺着一起看下来,越后面的重复内容就删减越多,所以就显得越零散。譬如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这一句:“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是一个结论,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花费了近千字的篇章来论证。如果不复习一篇前一篇,就没有办法深刻理解这个结论所应用的场所。这就是学习毛选的一个小技巧:要所有文章联系起来读,有的内容甚至横跨几十年。
文章的结构详见下图,大致可分为分为世界观、方法论与总结三部分:
毛选第七篇《反对本本主义》
背景: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
这同样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比文章的名气要大得多。同样还有出自本文的名言还有——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还有这句话:“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毛泽东的一生都在于这种现象作斗争,五十年代末,他又在许多次会议上提起早年这篇《反对本本主义》,又一次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意寓不言自明。
文章同样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第五、六、七三部分,详细介绍了调查研究的方法论,这是田野调查祖师爷级别的人物亲手总结的经验,不可不反复来学习。
文章结构如下:
毛选第八篇《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这一篇文章的名气很明显远不如前几篇,但同样非常重要,这可以看作是早期我党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长久以来流传着“毛主席会打仗,但是不会搞经济”“毛主席不重视经济工作”等谣言,而这篇文章则是最完美戳破这些抹黑的证据,只需要把这篇文章读一遍,懂不懂经济、重不重视经济建设不言自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根据地经济建设最重要的帮手,就是他的弟弟毛泽民。毛泽民是经济金融方面的天才,是苏区中央银行第一任行长,把苏区财政、金融治理的井井有条;长征时期负责整个红军的筹粮、筹款和全部供给工作,堪称萧何式的大管家。那时候周恩来主要负责军事和情报工作,经济建设后勤保障就是毛泽民一个人一把抓,陈云搞经济厉害吧?陈云也是毛泽民亲传弟子,手把手教出来的。如果说毛泽东是天生就会打仗,那毛泽民则是天生就懂经济。所以说可惜了,他是正儿八经的技术干部,而且是我党极其稀缺的经济、财政、金融三位一体专家。
言归正传,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经济工作的重要性、经济工作的领域、经济工作的现状、经济工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开展经济工作——世界观方法论齐备。更详细的结构可参见下图:
毛选第九篇《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这篇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定性结论提炼版本,这份文件由当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通过,作为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标准。类比一下,你需要首先熟读前两篇文章,那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过你在工作应用的时候,就直接带入公式就好了,本文就是阶级划分得“公式”。
内容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好说的,都是结论性的东西:“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地是收取地租,此外或兼放债,或兼雇工,或兼营工商业。但对农民剥削地租是地主剥削的主要的方式。”“军阀、官僚、土豪、劣绅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地主中特别凶恶者。”
不过大家可以带入当下带入自身情况来看一看,比如对于工人(雇农)的定义:一般全无土地和工具,有些工人有极小部分的土地和工具。工人完全地或主要地以出卖劳动力为生。而对于贫农的定义:贫农有些占有一部分土地和不完全的工具;有些全无土地,只有一些不完全的工具。一般都须租入土地来耕,受人地租、债利和小部分雇佣劳动的剥削。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外租房+打工,那你就是板上钉钉的当代雇农了;如果你有自己的房子,别管是住父母的还是自己还房贷,那你就是当代贫农;如果你有一套完整的属于自己的、不需要还房贷的房子,你就算当代中农;如果你还有能出租的房产,那就是当代富农;如果出租的房产完全可以支撑你的生活,你不需要劳动,就靠收租生活,那毫无疑问就是当代地主了。
毛选第十篇《我们的经济政策》
非常清晰的一篇文章,从总论(再次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经济政策的原则,经济建设的中心,财政问题四的大方面介绍。


与《必须要注意经济工作》一篇结合看。
毛选第十一篇《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这篇文章非常简单,讲了讲发动群众的重要性与方式方法,举了几个正面例子与负面例子。直接引用一下原文:
在我们的工作人员中,曾经看见这样的情形:他们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推销公债,其它事情呢,不讲也不管,甚至一切都不管。比如以前有一个时期,汀州市政府只管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对于群众生活问题一点不理。汀州市群众的问题是没有柴烧,资本家把盐藏起来没有盐买,有些群众没有房子住,那里缺米,米价又贵。这些是汀州市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十分盼望我们帮助他们去解决。但是汀州市政府一点也不讨论。所以,那时,汀州市工农代表会议改选了以后,一百多个代表,因为几次会都只讨论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完全不理群众生活,后来就不高兴到会了,会议也召集不成了。扩大红军、动员运输队呢,因此也就极少成绩。这是一种情形。
同志们,送给你们的两个模范乡的小册子,你们大概看到了吧。那里是相反的情形。江西的长冈乡,福建的才溪乡,扩大红军多得很呀!长冈乡青年壮年男子百个人中有八十个当红军去了,才溪乡百个人中有八十八个当红军去了。公债也销得很多,长冈乡全乡一千五百人,销了五千四百块钱公债。其它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成绩。什么理由呢?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长冈乡有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就马上捐米救济他们。去年夏荒,乡政府从二百多里的公略县办了米来救济群众。才溪乡的这类工作也做得非常之好。这样的乡政府,是真正模范的乡政府。他们和汀州市的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是绝对的不相同。我们要学习长冈乡、才溪乡,反对汀州市那样的官僚主义的领导者!
毛选第十二篇《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这又是一篇无比重要的、划时代意义的文章,其背景就是写进义务教育历史课本里的瓦窑堡会议。
这是一篇能够完美展现共产党人远见和使命感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于1935年底,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仅仅两个多月,红二红四方面军还在长征途中,朱德、刘伯承等重要领导人还在被张国焘裹挟南下中,胡宗南和张学良的部队还在对刚刚到达根据地的红军进行围剿。就在这样紧张的内外部局势下,当时的共产党人一致认为:日本帝国主义是当前最大的威胁。
文章开篇就点明了: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所以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共产党人的首要敌人也是日本帝国主义。这时候张学良背负着放弃东北的骂名,急于在关内找到一块地盘安顿;蒋介石一直聚焦在围剿三路主力红军上,坚持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阎锡山、李宗仁、龙云、刘湘等军阀各自心怀鬼胎,想的都是如何跟老蒋博弈,保住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兵……只有共产党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学生、工人、农民这些进步势力,首要关注的是华夏大地上面密布的阴云——日本帝国主义。
总有很多人陷入“评书史观”的误区,认为共产党的敌人是国民党,这太抬举他蒋光头了。共产党人一来是要救中国,二来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任何中华民族的敌人都是共产党人的敌人,有时候日本人是中华民族的首要敌人,有时候国民党反动派是中华民族的首要敌人,再后来美国人成了中华民族的首要敌人。国粉总想给自己的主子加戏,把蒋光头抬到了“反面男一号”的地位,其实从哪个角度来看丫都不配。
说回这篇文章。这就是为什么,在胡宗南和张学良大兵压境、红军内部依然陷入分裂的局面下,共产党人把最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来研究如何应对日本侵略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远见和责任感,共产党才能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者,才能在西安事变时瞬间做出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决策,才能在抗日战争中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他们早就准备好了。
这篇文章很长,可以说把抗日战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以及国内与国际的局势分析的面面俱到,详见下图:
毛选第十三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是一篇皇皇巨著,这是一部讲述中国革命战争的百科全书、指导手册,可以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相媲美。有趣的是,毛泽东和克劳塞维茨这两部巨著都没有写完:《战争论》只写到了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和第八篇战争计划都是草稿;《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只写到了第五章战略防御,按毛泽东的计划还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与其他问题三章,“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工夫再写,就搁笔了。”
所以这样牛逼的一部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没有全部完成,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为什么之后没有再写呢,因为不需要了。整部《毛选》,都是在指导先锋队怎样工作的,开始我们很多先锋队确实不会打仗,所以有了第五次反围剿以及其他根据地大大小小的失利,所以毛主席苦口婆心手把手教你打仗,之后还有一篇《论持久战》。结果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战略反攻阶段,领袖发现大家不用教了,早就都自学成才了,解放军上中下都用涌现出无数的优秀指战员,以至于人才溢出了,很多打仗能手都转政工转地方工作了。
要怪就怪蒋介石不争气,1948年9月的时候毛泽东还判断彻底打败国民党要五年,结果摧枯拉朽一年就搞定了,指导先锋队工作的重点就放在怎么建设新中国了。你蒋光头但凡能打一点,毛主席一操心,说不定把后面那三章就写完了。就因为光头不争气,人类少了一个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是遗憾。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开篇就指出: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这一经典论断成为了日后一切战争理论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开篇也指出: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消灭战争的过程,就是用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当人类进入到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的新时代,也就消灭了战争,实现永久和平。这个理论把对战争的构建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闪烁着辩证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光辉。
文章结构如下:
第一章 如何研究战争
第一节 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第二节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第三节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第四节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
第三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第一节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节 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
第四章 “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第五章 战略防御
第一节 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第二节 反“围剿”的准备
第三节 战略退却
第四节 战略反攻
第五节 反攻开始问题
第六节 集中兵力问题
第七节 运动战
第八节 速决战
第九节 歼灭战
今天的笔记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文章都更新完了,接下来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了,还有两篇哲学著作《矛盾论》与《实践论》,这两篇太重要了,需要单独一篇重点来讲一讲。本文只是作为工具性质的辅助性读物,千言万语还是那句话:学知识没有捷径,最重要的还是认认真真读原著。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辉。
第二本新书正在付费连载中:《资本囚笼》:结语——革命尽头(上);革命尽头(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