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对「中国固有式」的倡导下,建筑师们开始了对现代建筑的探索,出现了自南唐、明初以来的又一次建筑高潮。
这一时期诞生的一批被称为「民国范儿」的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建筑从「中西杂糅」,到真正「洋为中用」的转变。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国门被西方侵略者「大开」,南京下关于1899年成为外国商埠,帝国主义列强的领事馆与商行纷纷于此建立,各国的流行设计思潮也随之传入中国。
此时诞生的建筑,以直接移植或简化「洋风」式样为主,被形容为中国版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新古典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它在 18 世纪中期的欧美地区流行异常。
南京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整体造型特点跟西方的是一致的——中心突出、有强烈的对称感;门窗采用典型的罗马券形式;立面有立柱,立柱以爱奥尼柱式和多立克柱式为主。
但相较于欧美华丽的装饰,南京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因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显得更为节制。在细节处理上,常使用中国传统纹样点缀。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群是民国时期「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坐北朝南、门前开阔,位于中轴线上的大礼堂,由英国公和洋行于1930年主持设计。
此建筑采用三段式立面,正中由四根爱奥尼柱贯穿2至3层,顶部为绿色、饱满的钢结构穹隆顶,造型古朴简洁。
考虑到室内通风、采光的需要,建筑师创新性地于穹顶上开八边形窗户,反映了20世纪设计对功能性的考量趋势。
1933年,杨廷宝设计的中央大学南大门,由简化的四组多立克柱组成,省去了许多特殊装饰,造型简朴,与原先的建筑群风格保持了一致。
在教会建筑中也能看到中西合璧式的尝试。自16世纪后,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初始的教堂多沿用民宅、寺庙建筑,只会稍稍做些西洋装饰,并立上十字架。
待到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之后,西方科教逐渐获得肯定,教会大学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初,出现了首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教会学校。
以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怀施堂为例,这栋教会式建筑,以欧洲常见的连续拱圈柱廊为墙身,上部采用中式歇山屋顶,并将南方常见的飞檐进行了夸张处理。
南京中央博物院
南京中央博物院同为「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它采用辽代建筑风格,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技术,模仿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使其既符合现代需要,又能表现出传统的中国建筑风貌。
整体造型朴实雄浑,屋面坡度较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得檐部缓缓翘起,减弱了大屋顶的沉重感。
「首都计划」
「首都计划」1927年(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进行的百年规划,旨在打造一座中国的「华盛顿」一年后,堪称「史诗」的《首都计划》问世。
《首都计划》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以及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城市规划。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同年 10 月中华民国进入训政时期。
「训政肇端,首重建设,矧在首都,四方是则。」国民政府命令「办理国都设计事宜」,而计划中的首都要求「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建筑安置政府办公,而且需要新的街道、供水、交通设施、公园、林荫道以及其他与 20 世纪城市相关的设施。」
1928年11月1日,南京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成立。林逸民任处长,主要负责管理。顾问为来自美国的亨利·墨菲与古力治,主要负责规划工作。
吕彦直亦有参与规划,但他于办事处成立 4 个月后病逝,留有《规划首都都市区图案大纲草案》。
《首都计划》对市级行政区的规划,布局呈圆形,隐含「天圆地方」之意,整体建筑外表沿袭中国宫殿建筑风格,宏伟而又精美,内部装修则以外国建筑风格为主,讲究实用。
明代时,朱元璋在南唐故城之北建造鼓楼,此后成为南京地名。当时规划的市行政区设在鼓楼的傅厚岗一带,与中央政治区一样,建筑皆采用「改良式中国建筑」风格,宏伟精致。
知中ZHICHINA系列丛书
《太喜欢神话了!世界众神全书》
📚已在天猫、当当、京东正式发售📚
点击下图👇有惊喜!
 撰文 | 迟广赟
本文节选自知中ZHICHINA
012特集《洋人》

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C O N T A C T 
商务合作及投简历请发邮件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最全诗词入门!我们用一套书打通古今中外诗歌脉络
我们花了两年,为世界众神画像!
世界变局下,我们应该给孩子读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 👇
获取《太喜欢神话了!世界众神全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