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剧照:《爸爸3》
文/六神磊磊

99公益日又到了,今天蹭一个热度,说一下公益,特别是关于教育。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教育”现在特别受关注。

有一说一,在公益这件事上,我是有一点落后了。
7月份时,我知道黎贝卡工作室给河南灾区捐了50万。
就这两天,馒头大师和石榴婆两口子通过99公益日的“自媒体合伙人计划”,第二次又捐了25万。这事他俩一共捐了50万。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他两口子想换车很久了,看了三年多了,还跑去和一些车合了影。
后来硬是没有买。
买车没舍得,做公益倒舍得。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穿拖鞋去逛保时捷店被销售人员臭脸的原因。
不打岔了说回主题。
讲到“教育公平”这件事,有的话真是心里想了很久的。
文章稍微略长一点,大家先耐心看吧。
先说一件亲历的关于高考的事。
几年前,老家一位妹妹要高考,问我的意见。
她说自己大约是全县文科第三、四名,问可以报什么学校。
我凭借过去经验,不假思索说应该可以冲击一下复旦、人大吧,好好发挥,哥看好你。
她说哥你想多了,我就希望能上个重点。
我非常诧异,觉这也太谦虚了吧。
咱家乡虽是个弹丸小城,但母校好歹也是省重点好吧。全县三、四名只能上个重点吗?
可结果是我确实想多了。
她考上了国内某一线城市的市属大学,当然学校挺好,我们都为她高兴。
不过确实非985、也非211。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家乡的中学陌生了起来。说直白点,怎么这么弱了?
那年暑期,我回了阔别多年的老家,早上到学校门口去吃米粉。
正巧学校挂出了高考录取名单,闲来无事,就看了一下。
结果大吃一惊,文科第一名记得是天津一所大学,第二名忘了,第三名就在985、211之外了。
给我的震惊真是巨大的。清北呢?复旦呢?人大呢?
朋友和我说:你说的是哪一年的老黄历了?早就没有清北了。
2000年前,我读书那会,的确年年都有清北,那是我记忆中的学校历史。
然而2000年之后,二十年,清北彻底绝缘,连分数沾边的都没有。
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大家自己想。
肯定不是当地不重视教育,也不是学校领导无能。只能说是两个字,趋势,浩浩荡荡的趋势。
我不禁都有点后怕。想起自己中学时还瞎玩,还看武侠小说、读金庸,真是幸运!
原来我一直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完全不知身后数年,洪流滚滚。
今天,为什么上上下下、从国家到个人,都这么关注教育资源公平?
我家乡小城就是一个缩影。
分数上的差距,其实只是一部分。
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是学生人文素养上的差距。
尤其这些年有了直观感受。
这些年,我到过不少地方的大中小学去交流、分享。
大家知道几年下来我的经验是什么吗?就是:同一个主题,要准备两套不同的讲义和PPT。
一个是"高难度"版本的,一个是"低难度"版本的。
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水平完全不一样。同一套东西,有些学生觉得简单,有些则觉得太艰涩,索然无味。
先说大学,国内最好的大学,比如清华这样的。
这样学校的学生,别说对讲座质量,他们对自己的提问的质量都要求很苛刻。
有一次分享结束,有清华的同学居然给我发信息说:
对不住,今天现场有几个问题感觉没提好,耽误了嘉宾时间,非常抱歉,这真的不代表我们的水平!
有些话他出于涵养没说出来,但我猜提问的可能是校外来蹭讲座的。
这位同学当然很可爱,但你从中能看出他们对于交流质量的要求。
但在别的高校,差距就很大了。
比如某地的一所高校,上了“低版本”的内容,同学们也明显兴致缺缺。
到了提问阶段,无人发问,鼓励了几次,只有一位女生问了唯一一个问题:
“我觉得自己很难找到真爱,对身边的男生都不太满意。请问怎么才能找到真爱?”
我心里确实是唏嘘的。
不是说谈恋爱不对,而是说一个青年大学生,未来之栋梁,在最好的提升自我的年华,人生最大的困惑却是怎么找个男朋友,真的挺让人唏嘘的。
当然,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值得大惊小怪,毕竟大学生是层层遴选出来的。
真正的差距,是中小学生之间的差异。
大家可能都听过那个故事:国博看展,请孩子回答问题,北宋之后是什么朝代?有孩子能答“伪楚”。
然而也有的学校只让孩子看20分钟展,就拉回去吃营养餐。
我可以告诉大家实情确实如此。当然,我坚决反对制造恐慌,可我们需要面对问题。
比如讲唐诗,我就强烈地感觉到不同地方教育水平的差距。
起初我开始面对面给孩子讲唐诗,是给北京西城区一所小学的几十名孩子。
具体哪所学校也不说了,总之是相当有名的小学,几十位家长们自发组的兴趣班,我偶尔去讲讲。
所讲的东西,对于小学生来说真不算浅了。
可是几堂课下来,孩子们居然大都能跟上,许多基础知识都挺熟悉。
比如讲到白居易的诗人好友,本想讲刘禹锡,但是这些四、五年级的孩子中不少人抢答“元稹”。
又比如说到岑参,他们会立刻说出“高适”、“王昌龄”。
中学也一样。有一次是“北京阅读季”活动,记得在十三中,和初中同学讲到一个诗人李益,我说大家可能不熟悉,下面马上有同学说:“知道,边塞诗人”。
这算得广博了。李益边塞诗确实有成就。而许多地方的教材里是没有李益的。
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到欠发达地区偏僻一点的学校,学生状态就很不一样,知识面差很多,要用两版截然不同的课件。
一次扶贫支教的小活动,去西南某省一所较偏僻的学校,学生对唐诗的许多基本知识都毫无反应。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这本是小学就该知道的内容,但我印象里全场没有一个孩子答。
也不明白他们是不知道,还是不愿发言?总之是没有人回答。
听过一位支教老师说,乡村孩子看见世界地图,讲“原来日本不在欧洲啊”。
大家不要觉得好笑,这真是有可能的。
都是同龄的孩子啊,知识面和人文素养上的差距都这么大,你说能不让人悬心吗。
今年,教育话题大热,各界相应的行动也很多。
我粗略一看,看到99公益日活动里有至少上百个和教育公平相关的项目,比如支教、援建基础设施、艺术素质培养等等。
这里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浅陋看法,不成熟的。读者里专家很多,欢迎批评。
第一首先就是“支教”一定要和应试结合好。要有一个平衡。
支教不是像我一样去讲几节课,把孩子们逗开心,知道几个诗人的名字、学几首代表作就好。
支教是长期的、很艰苦的。
并且注意,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兼职”老师,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你就是一个全职的老师。没有玩票这一说。
培育孩子的人文素质,那很好,非常好。但是孩子们有一样仍然非常关键,就是他们得升学。
升学改变命运。不升学,怎么改变命运呢?
我知道腾讯公益平台上一个项目很有影响力,就是“乡村支教美丽中国”。
里面有一位支教老师何流的自述,很让人思考。
他是北师大的高材生,怀揣着一腔热情去支教,给孩子上课。
结果期末考试下来他的班全县倒数第一。
何流(左三)和队友同考上北航、北师大的学生相聚
当然,何流反思总结了很多,后来班级成绩也上去了,初中毕业时全班60多个学生有三分之一考上了县里的高中。
所以支教这件事一定要把初衷搞好,以我个人所见,乡村孩子是不那么缺“城市青年”去搞体验、送小玩具的。他们缺的是真正能扎根的、又真的懂基础教育的老师。
不管腾讯公益平台上的项目也好,还是别的平台上的项目也好,组织动员上都要到位,既然去,就要把自己真正当成科任老师、班主任,要向当地的教师虚心学习。
这就是为什么“乡村支教美丽中国”要求支教两年,认认真真来教的才欢迎,一两天的不行,搞不好耗费的社会资源都得不偿失。
把课教好,而且很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考好。孩子考好了,才改变命运。
其次是关于现在有人担心一说就是募集多少资金,“唯钱”的问题。
资金很重要,但我觉得教育上确实也要一个“精准扶贫”,项目大、钱多,对十个孩子大水漫灌,不如对两三个精耕细作。
所以项目的后续要跟踪好,效果要可以评测。
要说钱,说缺也不缺,民间的爱心是很多的,往往缺的是人、理念、耐心、跟进、可触达。可触达很要紧,就是能不能触达真正需要的人?
有的项目不是钱最多的,但是触达了。
比如我知道有一个“橙汁书袋”项目,也是腾讯公益平台上的,主要在广东开展。
它号召大家给随父母来城里务工的流动儿童捐“橙汁书袋”,由支教志愿者到社区给他们读绘本等等。
捐助的规模大概是几十万元,资金不多,每一年动员的支教志愿者是接近2000人。
广东是城市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之一,你说这个项目覆盖面多广,那是未必的。但是它能真正触达。
“橙汁书袋”支教行动现场
腾讯公益平台上那么多项目,选择很丰富,99公益日活动这几天也不愁没有声势,但我想更关键是能不能跟进好。
而且腾讯自己也是配捐很多钱的,本身也是捐助者,也有资格得到一个翔实反馈。
如果说项目的跟进、监督全让他们来弄,这也不现实,那么能不能委托第三方,把项目跟进好、监督好呢。
甚至我设想,99公益日现在主要还是一个动员日、募捐日,能不能将来也成为一个监督日?
当然,许多这方面的工作也在开展,自媒体人这群过去单打独斗的“散兵游勇”也给纳入进来了。
现在“自媒体合伙人计划”已经到了第二届,除了助捐之外,还同时去项目地,探访监督。之前说的馒头就是这个“合伙人”里的一员。
剩下的不多说了。公益是需要专业的,我是学前班水平,连小学生都不算。希望有更多专业的高明人士来参与。
在金庸小说里,其实写了一个很美丽的童话:
在大漠的郭靖,在大都的杨康,虽然老师不同,但基本上都得到了同样的教育。十几年后俩人相见,武功差不多。
希望随着各界的努力,这一幕,真的可以实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