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
报人刘亚东A 

来源:知识分子
作者:刘琛瑞
在一个气候危机步步紧逼的时代,要回答好防灾减灾的答卷,须始于暴风骤雨之前 |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从西欧洪灾、河南特大暴雨到纽约洪水,猝不及防的暴雨洪水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难以应对。而气候灾害的影响也像是一副多米诺骨牌,全球性的连锁反应正一一展开。
撰文 | 刘琛瑞
责编 | 冯灏
●             ●             
1

极端天气年年有,今年格外多?

2021年以来,包括洪灾在内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正在以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具有破坏性的方式入侵全球各地。
2月,暴风雪袭击美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6月,加拿大、美国又遭遇破纪录的热浪袭击,而俄罗斯则因强降雨造成多地道路及公共交通瘫痪[1];7月,先是印度、欧洲多国先后发生特大暴雨,引发洪灾及泥石流;随后,极端高温加剧了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的野火 [2]
截至8月10日,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2021年的森林火灾面积已超过过去13年的年平均值。数据来源:欧洲森林火灾信息系统 | 图源:文献[2]
而在当地时间9月1日晚间,飓风 “艾达” 引发的暴雨洪水席卷了美国东北部。据路透社9月3日报道,美国东北部四个州已有至少44个人丧生,多条街道被水淹没,洪水涌入了地铁站,新泽西州和纽约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3]
中国也未能幸免。入夏以来,中原内陆的不少省份都遭遇了暴雨和洪水的冲击。5月开始,18个省份的89条河流出现超越警戒水位的洪水;黑龙江、河南、湖北、陕西等省份的洪灾格外严重,多座城市出现城市内涝。其中,河南特大洪灾更是造成1481万人受灾,30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337亿元。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何频繁发生?简单来说,一方面,由于今年大气环流的组合异常造成了常规气候系统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也增大了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此前表示,今年全球气候呈现出整体极端情况,既有常态下的必然性,也有今年的独特性 [4]。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规模在持续增加,而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性质变化和城市化与其脱不开干系 [5]
世界天气归因组织(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最新的归因研究表明,在欧洲西部从阿尔卑斯山脉北部到荷兰的研究区域,气候变化使得单日极端降雨的发生概率相较工业革命之前增加了1.2倍到9倍,并让单日降雨量增加3%到19% [6]。研究团队成员、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教授斯特凡·拉姆斯托夫表示,“测量数据已证实,包括在德国的中北纬地区,下小雨的天数在减少,而下暴雨的天数在增多” [7]
拉姆斯托夫解释,“地球大气每升高1摄氏度,就能多吸收7%的水蒸气,并在未来形成降水” [7]温暖的大气可以携带更多的水蒸气,热量和水分输送增强带来强降雨事件,从而增加洪水风险。
正如德国洪堡大学地理研究所研究团队负责人卡尔-弗里德里希·施劳斯纳所言,在2021年,已无需怀疑 “气候变化是否会导致气象灾害”,问题是这种影响的程度有多大 [7]
2
本世纪末全球升温4℃情景下
中国洪灾年均损失将高达3850亿美元
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 [8],而洪水又在所有气象灾害中致损能力较高。目前,中国大多数省份已处于高洪水风险状态,其中,东部和沿海的江苏和浙江受影响最大 [9]。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
《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2018年刊发的一篇研究 [9] 显示,以二十年为度量尺度,1996-2015年期间,洪灾造成的中国累积生产损失(即直接经济损失)达2140亿美元,而在1976-1995年的二十年间,这一数字为1260亿美元;此外研究预测,在固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和低排放情景下,预计在2016-2035年的二十年间,损失将增加82%,达3890亿美元,约占我国2012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
《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2021年最新刊发的一项研究则考虑社会经济增长条件下,对未来的六个气候变化情景进行分析 [10]。研究预测,到本世纪末,如果全球升温达4摄氏度,我国河流洪灾每年可能造成高达385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有1290亿美元是直接损失,2560亿美元是间接损失。而如果全球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预计将分别被控制在420亿美元/年和510亿美元/年。(上述经济损失均按2010年美元不变价计算)
在基准情景(1961-1990年)和未来情景(2086-2115年),六国(巴西、中国、埃及、埃塞俄比亚、加纳和印度)在考虑社会经济增长与全球温升的不同情景下的洪灾直接和间接损失预测(其中,条形图代表五个模型集合的平均值,须线代表集合最大值和最小值)| 图源:文献[10]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直接经济损失是气候灾害的物理性直接影响,通常分为市场损失(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损失)和非市场损失(无法修复或替代的损失,如生命损失),通过灾害的物理属性(如洪水深度和脆弱区域)、生产资料资产的位置、土地使用类型等进行评估;而间接经济损失则包括所有不是由灾害本身造成的物理损失,是灾害衍生出的、在较长时期内造成的后果 [11]
气候灾害直接和间接影响举例 | 图源:文献[11]
3
河南暴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气候灾害间接影响角度评估,洪水灾害的间接影响可能会随着地理和时间范围的扩大而增加。在全球供应链和贸易关系网络中,间接影响的延展就像多米诺骨牌,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仅以河南特大暴雨为例,或许很少有人将其与全球运输成本的上升联系起来,但事实表明的确如此。
郑州是中国五大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之一,由于特大暴雨,铁路业务在7月20-26日暂停,400列载客和货运列车延误或被迫取消,而其造成的延误可能会产生一到四周的持续影响 [13]
在中欧班列的另一边,节点城市比利时列日站同样接连遭遇洪水的破坏性打击,比利时瓦隆区的铁路网络到8月底才完全恢复。据全球物流及运输服务提供商AsstrA估计,超过10公里的铁路轨道和数以万计的枕木需要重建,修复损坏的费用约为3000-5000万欧元 [13]。同一轮强降雨及洪水灾害对德国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据估计,需要改造的铁路总长600公里,修复受损铁路轨道和路面的费用将超过20亿欧元,将整体推高航运费用 [13]
中欧班列铁路运输部负责人弗拉迪斯拉夫·马丁说,“创纪录的降雨量不仅影响了铁路货运,也影响了公路运输,标准运输和集装箱运输都存在局限性,如今,西欧的物流公司都在和集装箱的区域性短缺做斗争”[13]
有关报道称,在海运集装箱短缺、苏伊士运河搁浅事件以及疫情影响下,全球供应链已经被严重扰乱,而近期西欧和中国河南的洪水灾情再一次对供应链构成威胁,威胁到脆弱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消费品的流动[14]。供应链软件公司E2open执行副总裁帕万·乔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原材料配送的延迟将产生连锁效应,并 “在数周甚至数月内” 扰乱供应链 [14]
全球运输的延迟还会对海外中小型企业带来格外的冲击,它们将不得不同时应对更长的运输周转时间和不断上涨的运输成本。据最近的估算,中小型企业将不得不支付大约三倍于现行的运输费用,而商品成本的上升将最终转移到海外消费者的头上[15]
而随着极端天气的进一步加剧(台风烟花过境),中国最繁忙的内河航道——长江沿岸主要港口一度被迫停止运营,国际海事顾问德鲁里说,相关港口停运意味着一个40英尺长的集装箱从中国运往美国成本将超过10,000美元,英国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聚酯链总监李沭福预计,美国消费者将不得不为圣诞礼物多支付约20%的费用 [16]
此外,河南是铅铝冶炼大省,约占中国初级铅总产能的36%和再生铅总产能的15%,全国约5%的电解铝在此生产。有分析指出,河南省发生的致命洪水将对有色金属供应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尤其是铅和铝,据《南华早报》,原本紧张的国产矿供给会更加困难,供不应求的铝土矿会导致进口增加,同时带来价格的上涨 [17]
4
环球同此凉热:全球经济面临气候风险
如上所见,由于国际和地区贸易高度互联互通,某地发生气候灾害后,生产和劳动生产率的损失会波及其它城市和省份,放大和扩散整体的经济损失。此外,随着生产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即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意外发生的生产延误都可能放大至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的间接损失尤高,因为制造业公司通常有复杂的供应链,且是其它经济部门的基本生产资料来源。一项对399,356家企业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研究 [18]发现,2003-2010年间,微观企业层面,中国洪水平均每年会削弱制造企业约28.3%的产出(以劳动生产率衡量);宏观经济层面,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其潜在的宏观经济年损失约为总产出的12.3%。洪水的滞后性影响(在事件发生后的两年内),预计会造成企业层面约5.4%的产出损失,以及宏观经济层面2.3%的总产出损失。
考虑到空间因素,风险更是不容小觑。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家电、基础工业材料和运输工具的制造基地 [19],人口数量和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东部沿海省份与洪灾高发区重合度较高 [18],任何气候灾害引发的生产中断都可能直接影响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洪水暴露风险地图
2003年至2010年间中国城市一级重大洪灾事件和制造企业的位置,黑点表示生产设施。数据来源:达特茅斯洪水观测(Dartmouth Flood Observatory)(2016),ORBIS(2017)| 图源:文献[18]
气候灾害,全球同此凉热。麦肯锡国际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9年,造成10亿美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气候灾害发生超过40次,且随着气候环境和全球经济的变化,产业价值链面临愈加高强度、高频度的气候风险 [20]。根据瑞士再保险研究所的压力测试分析,到2050年,如果不采取任何减排措施,全球气温上升3.2摄氏度的情况下,气候灾害的经济影响预计可达全球GDP的18% [21]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 在一个气候危机步步紧逼的时代,要回答好防灾减灾的答卷,须始于暴风骤雨之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