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一直就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只是最近热度更高了一些。
一周前,比亚迪半年报出来,他听到了外界一片唏嘘声。
上半年营收908.85亿元,同比增长50.22%。这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然而,当看到利润的时候,有一些人瞬间心里拔凉:净利润11.74亿元,同比下降29.41%。
相比于当天比亚迪在A股8000多亿元的市值,“11.74亿元”似乎有点差强人意。
即使一周后,比亚迪高调对外宣传8月份销售数据: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破6万。
仍然有投资者在股吧里调侃说,增收不增利,只会“赚的行人空喜欢”。
比亚迪到底怎么了?
还是那个懂技术的“老王”,还在做着最熟悉的业务,而在新能源市场逐渐成熟的时候,质疑声为何越来越多?

250万元和20个年轻人
要看懂王传福,需要把时光拉回1966年。
这一年入春之后,安徽无为县下了几场春雨,王木匠家的第七个孩子出生了,取名王传福。
几年后,王传福多了一个妹妹。王木匠靠着祖传手艺,挣点微薄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平静的日子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王传福13岁那年,王木匠撒手西去。
生活的艰难迫使姐妹们嫁人的嫁人,寄养的寄养,家里只剩下王传福和他的哥哥王传方。
初三毕业那年,他又送走了母亲。此时,留给兄弟俩的只有四间茅草房。
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对他非常好的哥哥和一个不计较贫困也加入这个家庭的嫂子张菊秀。
几罐干菜和一袋大米,还有10元钱,是当时上高中的王传福一周的伙食费。
有一次,实在拿不出来钱,嫂子只好挨家挨户地借,最后将5元钱交到王传福手里,嘱咐他省着点花。
考上大学后,哥哥把自己结婚时候买的唯一礼物(上海牌)手表,送给他,嫂子给他新做了被子和衣服。
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哥哥还是不放心,为了照顾他,一家人在他上学的城市开起了小卖部,跟着他辗转几个城市,甚至陪他一起创业。
灾难就像刀子,握住刀柄就可以为我们服务,拿住刀刃会割破手。
幸运的是,王传福握住了把柄。
1995年2月份,深圳街道上开满了鲜红艳丽的三角梅。
他说服了哥嫂,从表哥吕向阳那里借到了250万元,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委屈”的日本之旅
王传福在深圳莲塘租了一个简陋的厂房,并召集了20个年轻人,这其中就有后来的比亚迪副总裁孙一藻。
他们从手机电池做起,后来涉足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云轨,芯片,甚至在疫情期间,还给美国出口过口罩。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建立起一个“比亚迪王国”。
有评价说,相比于汽车行业另一个“福”,王传福心念太杂。有个汽车行业老领导管了一辈子汽车,也没去过比亚迪总部。
不过,也有人对他青睐有加。
查理芒格对巴菲特这样说,“这家伙(王传福)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像韦尔奇那样把要做的事情一一搞定。
2008年9月,巴菲特以18亿港元认购了2.25亿比亚迪股票(每股港币8元),看看现在的比亚迪股价,只能说大师们眼光独到。
业内很少有人知道,2000年王传福还有一次“委屈”的日本之旅。
当他指着一台锂电设备问价钱的时候,日方傲慢的表情深深刺伤了他,给出的一亿美元的报价,更是超过了比亚迪当年四、五年的盈利。
然而,当时想刁难一下王传福的日方企业可能没有想到,因为这个漫天要价,生生逼出了一个世界级的新能源制造企业。
王传福回到深圳,憋着一股劲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打造出比亚迪自己特有的电池生产线。
后来,这条独特的生产线不仅拿下了国产手机的很多客户,还抢走了国外著名电池厂商的重量级客户:摩托罗拉、爱立信、百得。
这一战中最受伤的公司是三洋和松下。王传福的法宝则是,不仅要有技术,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做到极致。

忍痛砸毁首车“316”
每一个男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造车梦,王传福也不例外。
电池做好了,为何不向汽车领域进军?
2002年,比亚迪香港上市后,王传福就开始考虑第二战场。
这时,一家偏居陕西西安的秦川汽车厂引起了他的关注。
一年后,即使港股市场上基金经理以疯狂卖出比亚迪股票的行为,宣告他们并不认同“比亚迪要造汽车”这个看似伟大的梦想,但是,签字仪式仍如期举行。
比亚迪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秦川77%股份。
签字的前几天,王传福才真正感受什么叫孤注一掷,他一字一顿地问旁边的工作人员,“你觉得我们有戏吗?”得到的答复是,“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事情的确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一年后的上海,比亚迪推出了一款自主研发车型“316”。
当王传福兴奋地介绍完“316”后,他看到了经销商们尴尬的表情。会后,他愤怒地拿起了铁锤。
从这一刻起,比亚迪开始走上了真正的造车路。

要把比亚迪带向何方
回忆王传福的过往,是想探究,这样的一个“技术狂人”,要把比亚迪带向何方?
有这样一个故事:80年代末,堂兄王传学来北京看望还在读研究生的王传福。一次饭后散步时,王传福向堂兄袒露心迹:“跟在别人后面干有什么意思,我要自己走出一条路。”
一条什么样的路?
“想在2025年让比亚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商。”2003年的时候,王传福还在四处寻找汽车界的人才,在和廉玉波(比亚迪执行副总裁)第一次见面时,他这样描述比亚迪的愿景。
如今,距离这个目标实现只有三年多的时间。
胡适曾经说过,徽商进入一个村子后会开店铺,然后逐步扩张,最后把村子变成一个城镇。
这一点,在王传福身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有人都认为王传福做不了电池,他却成为全球第三大电池厂;没有一个人支持他造车,他却和马斯克一起争夺 “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冠军”的称号;此外,还布局了储能、云轨,甚至芯片。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之争,在于谁能更多地控制产业链。比亚迪要想在这场世纪之战中,站上新的位置,王传福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作者:雨天
新媒体编辑:吴芃
监制:田欣鑫
看完点这里是个好习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