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市场最关心什么?这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民生、就业、居高不下的房价显然是各方关注的重点,而这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在国内强调政策不急转弯并着力引导市场预期的当下,虽然相关部委频频召开各类新闻发布会,旨在传递政策精神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但面对诸多各自领域涉及的痛点堵点问题,要想在“保持平稳”这种高频词的发布会上找到答案仍是“云山雾罩”。
各部委职责不同,借发布会的机会表述一下自己部门的功劳也很正常,要不外界无从了解。”只是如何引导市场预期,并将政策意图表达清楚更像是对职能部门专业性的考试,能力水平一比较就立见高下。
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职能部门,在媒体眼中可能发布会的含金量会高一些,但对于业务繁杂且存在感不是那么强的部门,发布会的内容可能就显得无趣。“宁可说一堆废话也不能说一句错话。”
而对于经常跑发布会的媒体人而言,要在新闻述语连篇的内容中找到关注的新闻点也是对专业功力的考验。
住有所居

以日前举行的一场“住有所居”的新闻发布会为例,都以为发布会是要送房地产上断头台,结果是剃头台上理了个新发型,感觉房地产前所未有的健康。
高昂的房价一直被诟病,房地产行业的虹吸效应不仅沉淀了大量的资金,亦助推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调控下,按住高昂的房价并非易事。而大城市不菲的房租亦让逐梦的年轻人难以承受。
大学毕业两年在北京工作的“90后”青年许先生近期就萌生了搬到房山的想法,原本在西四环租住的公寓房租一个月就要4,000元左右,而他一月的工资有一半要支付房租。“租不起了,在北京工作感觉工资都用来交租了,也根本不敢谈恋爱。”
宣布放开三胎的政策落地后,身为主力的“90后”在背负沉重的房租、房贷压力下,在就业环境也充满变数下,人口政策能有多大效果显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何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问题?在国新办举行的“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表示,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现在在大城市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是靠租房来解决住的问题,然而租金付得起的房子区位比较远,区位比较好的租金又比较贵,这成为新市民、青年人买不起房和租不好房的一个现实困难。
倪虹指出,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主要是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在制度设计上突出了针对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市场化,重点是五项基础制度和六个方面的支持政策。
对有些政策,宏观上听起来很美,但微观群体上却很难有获得感和认同感,显然也是当下宏调政策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中国财科院院长刘尚希在此前一场研讨会上就指出,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出现一种情况,“100-1=0”的现象,一项改革措施不到位,导致所有的改革措施不到位,需要高度关注。
刘尚希称,“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样的情况可能是越来越多,看起来出台很多改革的措施,但是难以落地,恰恰就是一两项措施把所有的措施都拖住了,这种现象应该高度关注。”
年轻人shi业率(下称SYL)走高为哪般
而后疫情时代的就业状况如何也备受关注。尽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高杲日前在新闻办举办的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有信心使就业保持稳定态势,有信心能够完成今年年度就业目标任务。
在“有信心及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结论背后,年轻人SYL走高及原因何在显然更让专家们担忧。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6至24岁之间的青年(包括大学毕业生)SYL从6月份的15.4%上升至7月的16.2%。
青年SYL是整体SYL(在7月份也升至5.1%)的三倍多,是自2月份统计局开始定期发布该年龄段数据以来的最高读数。这也意味着很多大学毕业生遭遇毕业即SY的局面。
这个数据不容乐观,这个基本上跟2020年比没有什么下降,同样水平,在疫情最高峰的时候是一样的。”在一个内部研讨会上,发改委一研究院的专家就表达了担忧。
对于如何看待近几个月16-24岁的人群调查SYL有所上升的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就在同一场政策吹风会上表示,高校毕业生始终是青年群体中的重中之重,对应届高校毕业生,《规划》明确了专项的就业创业支持计划,不断拓展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渠道。而对于往届未就业毕业生,也能够通过促进青年就业的相关举措和安排,得到更好的支持。
张莹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青年就业的形势将总体保持平稳。与此同时,也要看到青年劳动者的规模依然比较大,部分劳动者渴望自身发展、价值实现,对就业有更高的诉求,他们中有一些人的实践经验、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因此做好青年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