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福建卫生报”
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2020年援外医疗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福医二院”)5名医护人员所在的中国援博茨瓦纳第15批医疗队榜上有名。
博茨瓦纳卫生部称赞第15批中国医疗队是一支非常出色的队伍,向46名队员颁发荣誉证书,对博医疗援助39年来,首次向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致函表达感谢。
那么,援博队员们在当地经历了什么?福建卫生报记者走进福医二院一探究竟。
骨科主任医师郑煜晖:
精湛外科技术治疗病人
博茨瓦纳是世界上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对于援非医生来说,最大的担心就是“职业暴露”,即医务人员有感染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风险。
援非两年,作为外科医生,郑煜晖面临着更高的风险。郑煜晖回忆到,医院骨科手术室设备器械极其简陋缺乏,但外伤病人极多,在国内一个简单的手术在这里会因为被延误治疗导致残疾甚至截肢。
▲郑煜晖(左一)
最让郑煜晖印象深刻的是医院收治的一名足部严重外伤儿童,在当地主治医生断定要截肢的情况下,郑煜晖据理力争,主动接手,最终成功保住患者的下肢,类似病例数不胜数。
两年间,郑煜晖把新的医疗理念带给当地医生。他参加医疗队组织的义诊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医疗咨询服务,扩大医疗队的影响力。
妇产科主治医师易靖艺:
非洲妇产科“男神”
在弗朗西斯敦的仰加圭医院,妇产科是全院最大也是最忙的科室,产科的年分娩量5000~6000。两年门诊病人共计近1万人次,这就是易靖艺援博的工作写照。
▲易靖艺(左一)
2018年,易靖艺接诊了一个叫做尼奥的姑娘,由于四年前一场失败的宫颈切除手术,导致尼奥的宫颈粘连堵塞至今无法怀孕,经检查发现尼奥的宫颈几乎已经全部被切除,几次手术的失败还导致子宫穿孔,这还不是最棘手的。
手术需要的一些药品和器材,医院都无法提供,易靖艺利用休息时间几乎跑遍了市区内的私人药房,最终找到了类似的替代药物,最终又为尼奥带来了怀孕的希望。
易靖艺也通过自己的所学在当地开展了一批新技术、新项目,精湛的医术也让他被当地人称为非洲妇产科“男神”。
麻醉科主治医师谢文锡:
“开刀去病,麻醉保命”
谢文锡工作的医院位于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公主玛丽娜医院,在医疗队去之前医院只能应付急诊和一些小手术,大手术根本无法开展。
▲谢文锡
虽然手术间均配备全能麻醉机,但有的比较老旧,疏于维护经常出现故障;没有输液泵,喉镜也经常找不到;药品大多以进口为主,质量可靠,但由于管理不善,经常会短缺药品。医院没有棉签,静脉输液也是由麻醉人员负责,只能拿棉花蘸些酒精消毒,有时连酒精都没有,只能自己想办法。
在国内早就听说那边缺医少药,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工作的时候还是不能想象。开刀去病,麻醉保命。谢文锡的任务就是让病人在手术中感觉不到疼痛,术后能苏醒过来,并在康复的过程中减少患者的痛苦,麻醉科医师在手术病人麻醉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嗜铬细胞瘤,在中国医疗队没来之前,他们的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都不敢做这个手术,需要转诊到南非,患者需要花费50万美金的费用,中国医疗队到了之后,这类病人再也没有一例转出去。
手术室主管护师李海朋:
传播宣扬中国文化,传递中非友谊
在仰加圭医院,李海朋加盟前,医院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开展腔镜手术了,腔镜器械已经散落各处,机器也休眠了。
李海朋(右一)
为了让医疗队外科医生尽快做上腔镜手术,李海朋自告奋勇第一周就在陌生的环境里克服各种困难,整理出了三套腔镜器械并调试好机器,在第一个月就顺利开始做腔镜手术。
这同时也为李海朋在博茨瓦纳2年半的援助工作与生活起了个好的开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海朋经常给当地的护士授课传播我们的医疗护理技术,在生活中时常与他们交流两国的思想文化。
任务结束后,手术室的科头给予李海朋非常高的肯定。现在当地同事为了和回国的李海朋保持联系,很多也用上了微信,2年半期间,李海朋还通过义诊、捐赠、联谊活动等方式,传播宣扬中国文化,传递中非友谊。
儿科主管护师黄亚三:
践行医者使命,站好最后一班岗
2020年3月,两年的援助生涯就快结束了,新一批队员即将前来交替,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新一批前来交接的医疗队行程有所延误,第15批医疗队需要留下几个队员等待交接,黄亚三因兼任队内财务人员留守,直到2020年9月,在两国的努力下,新一批队员乘机抵达博茨瓦纳,留守人员才得以顺利回国。
▲黄亚三(右一)
黄亚三援助的医院是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最大的转诊医院,当地没有计划生育,每天都有很多的新生儿出生,因为当地健教不全面、医学知识欠缺和传染病(艾滋病、梅毒、结核病等)患病率高,加之贫困的生活,导致许多刚出生的婴儿都要到NICU进行救治。
面对人力和设备物资的缺乏,黄亚三以其过硬的护理技术、应对和抢救能力,成为当地医护人员应急“求助”的对象。尽管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心理紧张加上水土不服,还是导致黄亚三一度紧张型胃痉挛,后经慢慢调节,才有所好转。
黄亚三说,虽然那时身处非洲异国他乡,但是中国医生随时都能感到祖国的关怀,每逢佳节都能收到来自国内领导和亲朋好友的慰问与祝福。只有远渡重洋,才能深刻体会到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领会到祖国和个人的命运紧紧相连,体验到祖国繁荣和强大的意义。
(张鸿鹏 苏维德 曾婧琦 王财元)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往期推荐:
微信搜一搜
福建卫生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