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福建卫生报”
又是一年清明时,
在这一天,
中国人以扫墓为习俗,
祭奠已故之人。
一年中大概也只有此时被允许想起、思考和谈论死亡。
每一个人一出生就被判了绝对“死刑”。
通俗点说,人,非死不可。
(看到这里,你打算放弃,说明你在回避死亡这个事实)
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做出了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一个选择。
01
“我要见到活着的你”
生命最后,他浑身插管离世
40岁的生日刚过没几天,林生(化名)确诊小细胞肺癌,拿到病理报告的时候,他六神无主。
他在想,这辈子做错了什么,老天这么早就宣判了自己的死刑。剩下的日子,怎么活?
容不得他多想,走廊的那一头,70多岁的父母拉着医生,就差跪下来哀求:“医生,求求你救救我儿子,他才40岁啊,哪怕砸锅卖铁,我们也要救他,他不在了,我们也不活了。”
后来,林生化疗了两三次,尽管癌痛难耐,只要父母坚持,他仍接受各种治愈性的治疗,只为了父母想见到“活着”的他的意愿。
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他躺在病房里,全身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背上的褥疮血肉模糊、全身浮肿、常常症状性癫痫发作……老父亲仍每天哀求医生:“求求你救救我儿子……”
如果林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会愿意以这样的面目延长他的生命时长,而折损他的生命质量吗?
02
“天堂,还是医院?”
5岁女孩自己做了决定
5岁的韩美混血女孩Julianna有自己对生命的主张。外媒报道,Julianna在2岁时确诊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肌萎缩症,2015年下半年,经过3年多来一次次的治疗、抢救后,医生告诉她的父母,如果再一次感染很可能就救不过来了。
父母让女孩自己决定下一次是坚持治疗,还是放弃——
妈妈:Julianna,如果你再次生病,你想再去医院还是呆在家里?
Julianna:我不想去医院
妈妈:但如果你待在家里,你可能就要离开我们,去天堂了。
Julianna:我知道
妈妈:你也要知道,妈妈和爸爸不会马上和你一起去。你要先自己走。
Julianna:别担心。上帝会照顾我的。
妈妈:如果你去医院,你可能就能恢复一点,让你可以再次回家,有更多的时间和我们在一起。我需要确保你明白这一点。
Julianna:我知道
父母的这一举动当时引发争议。新闻报道一年后,小女孩再一次感染,她的父母就像她要求的那样放弃了医疗干预,让她在自己的公主房里安详地离去,而不是在医院冰冷的仪器旁痛苦地坚持。
(图:CNN)
03
用生命陪伴生命最后一程
在福州市第一医院,独立于门急诊、住院楼之外,有一栋环境清幽的病房楼,里面设有安宁疗护科。它所在的楼层布局很“妙”,一边是积极治疗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一边是倡导缓和医疗的安宁疗护。对于终末期病人,是选择与病魔抗争到底,还是选择缓和医疗,尊重患者本人的自主权。
春节前夕,陈彧玲护士长及福州市第一医院安宁疗护医护团队慰问病人及家属
一天,护士长陈彧玲发现有两位女士走进安宁疗护科,四处查看。陈彧玲走上前问她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她们支支吾吾不说明原因。
后来,在交谈中,陈彧玲了解到,她们的父亲在外院确诊胰腺癌,医生预估生存期不过3周,没有继续治疗的必要。
可她们一直不敢告诉父亲他的真实病情,怕父亲知道了会想不开。不知情的父亲则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病情焦虑,催促医生抓紧安排手术。
陈彧玲鼓励家属,如实告诉病人他的真实病情。她介绍,安宁疗护的理念是尊重患者的自主权,他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有权自主安排剩下的时光。而不论是家人还是医护,除了缓解病人的症状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理和精神上的照护。
那位父亲入院后,在医生护士的引导下,家属告诉了病人病情,病人心情平复了几天,慢慢接受即将离去的事实,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后事、与亲朋好友道别,最后安详离世。
陈彧玲坦言,安宁疗护在我国起步晚,目前国家正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安宁疗护,但安宁疗护在我国发展还存在一些阻力,其中有一部分阻力就来自家属的爱与执念。
经济学人智库(EIU)2015年发布的全球死亡质量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居民死亡质量综合得分在80个国家中仅排在第71名。这些排名以姑息治疗与医疗环境、人力资源、医疗护理的可负担程度、护理质量及公众参与水平这五大类指标为依据。其中的“公众参与水平”,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家属的爱与执念。
陈彧玲认为,除了政策上扶持、加强安宁疗护学科建设、培养专业的安宁疗护团队之外,还需要把生命教育的内容写入教材。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 邓剑云 /文
设计:思意

策划/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往期推荐:
微信搜一搜
福建卫生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