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周末好,今天关注下精神卫生与健康,我们来聊聊“终身爱好”这件事。
我曾经在各种场合不断地和所有人讲保持精神健康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人必须要有一个终身爱好,因为我们都需要一个出口。

有些人认为这不太现实,他们说“我没学过什么特长,咋办?”
我就反复地解释:终身爱好不是终身特长。
特长可能只是一个人的爱好里的一个,爱好的范围可太大了。

有个妈妈和我说:我没啥别的本事,最大的爱好就是鸡娃。

我又反复地解释:终身爱好不是阶段性爱好。

因为你鸡娃也就是那么几年光景,孩子大了翅膀硬了之后,你还鸡什么娃?某天早上当你醒来无所事事、顿感生活的无趣、外面阴雨绵绵、下水道里出现了蟑螂、感觉更年期一步步逼近、你不想接电话、坐在沙发上想“我能干点啥”时陡然发现自己没有什么爱好......那你的出口在哪里?

只有“终身爱好”才是一个人永远的出口。

终身爱好的重点,包括了“爱好”,也包括了“终身”。它必须是一件可以一直干下去的事,而且也是一个自己真正喜欢做的。
现在大多数家长会培养孩子学一门特长,但是有多少小孩能把小时候学的东西坚持到成年?
很多娃学了乐器、舞蹈、画画,看起来很优雅很高级,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小学四五年级时放弃了,另一部分在初二或初三放弃了,还有一部分在高中阶段放弃了。
等到大学毕业回归社会忙于工作结婚生子后,他们的那些“特长”早就灰飞烟灭。拿学钢琴的人来说,很多琴童最后把技术全部还给了老师,多年后只能偶尔吹嘘“我当年钢琴可是考出了八级哦”,打开琴盖,只能给孩子弹个《玛丽有只小羊羔》。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十三姐夫,我们家可以算音乐世家,就连我爸都是一个天赋异禀的音乐爱好者,现在他的二胡依然是自己的重要出口。下雨天拉一首《二泉映月》,出太阳了拉一手《二泉映月》,无聊的下午拉一首《二泉映月》,有朋友来了拉一首《二泉映月》,积着食了拉一首《二泉映月》,挺好的。

而我,不光弹钢琴,我还在成年后自学了古筝、二胡、吉他、尤克里里,甚至架子鼓......
我虽然很忙,有依然用大把的时间在很多陌生的乐器上摸索,而且对它们保持兴奋,经常和各领域的音乐奇才切磋,甚至会去玩一些小众乐器。
这个奇怪的乐器叫hang,有人玩过吗?
昨天,我去了儿子学校管乐团成立十周年音乐会,他在里面担任打击乐声部一员。
根本无法想象,他玩这个也就两年,在此之前他曾是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手。
管弦乐团演出彩排中的我娃
一个拉大提琴的娃,乐此不疲地在管乐队担任键盘打击乐手,这足以证明“特长”和“爱好”不是一回事。
有一次我偷偷溜进他房间,发现他正戴着耳机发呆,桌上的作文连标题都没写完,我一火大,拔掉了他的耳机线,手机里冒出了《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别的这么大年龄孩子上网可能会玩玩游戏,刷刷视频,而我每次偷偷溜进房间看到我儿子上网会在B站世界各大交响乐团的演出,他还能找出总谱,对着谱子听音乐......
每到这时我就把孩子他爹拉过来,让他看看我儿子有多高雅,言下之意我们家的整体水准已经到这程度了,你看着办。

作为一个妈我是很欣慰的,倒不是因为他喜欢交响乐,而是因为我觉得他似乎又多了一个终身爱好。

毕竟一个人不能只有社会性爱好,更要有一个独处时可以有的爱好,因为等我们长大了,变老了,独处才是半生的常态,只有独处时自己过得充实,才真的强大。
有人终身爱好看书,有人终身爱好运动,有人终身爱好音乐,这都是真爱,不会因为学业繁忙、生活琐碎就放弃,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人精神的重要出口。

比如我,生娃后也经历过产后抑郁,现在很多时候心情不好也会焦虑烦躁,我就是靠“弹琴”来填满空白。
而且我要练有难度的乐曲,在那个过程里特别挑战自己,从坑坑洼洼到连贯流畅中间如同跑了一场马拉松,精力集中,把所有事都忘了。所以有一个爱好是可以治疗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每次都觉得自己又优雅了起来,而且这个爱好还能用于zhuangbility,完美。

所以很多培养孩子一技之长的家长也似乎并没有搞明白,让他学会这些东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其实我觉得不要带着功利目的地去处理,会好很多。
比如有的孩子考级,考出了十级,可表现出的音乐素养真的非常差,也根本不可能谈得上喜欢,就是为了考级,一年到头就那几首曲子,为了一纸证书。

考级真的很耽误孩子把音乐培养成终身爱好,如果不想走专业路线也不靠考级证书加分,我劝你们就让孩子当作兴趣来练吧,说不定能成为他真正的爱好。
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 像我一样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终身爱好 和装B技能,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一直活泼不沉闷,内心才能不空洞,不管纷杂的世界如何变化,其他人如何对我们,我们都能拥有内心的inner peace,不用去宛平南路600号挂号领月饼。

又铺垫了这么多,下面还是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