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的投资人、盲目的热钱,医疗投资人、正在疯狂跟风。
作者:安多
编辑:吾人
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最近和业内的美元基金投资人交流,我们认为,教育行业受到政策限制后,热钱很可能率先涌入医疗行业。”华泰紫金投资大健康投资负责人、基金创始合伙人张泉源直言。
医疗领域热到什么份上了?不仅业内的投资人需要在价格上厮杀,就连投教育赛道的都挤进来了。
动辄在教育赛道砸下重金的教育行业的投资人,举着钞票进场后,医疗行业估值泡沫,吹得更大。
一级市场充斥着更多的热钱,但二级市场,在经历了上半年戒酒断药后,股价开始下杀。8月20日,港股暴跌的背景下,三大互联网医疗龙头率先应声下跌。除此之外,集采之后,恒瑞为首的药企股价开始下跌。
大哥们先跌为敬,下半年,想要在港股上市互联网医疗项目开始心慌。头部的几家本来已经准备就绪,其中不乏筹备多年,换了几次上市地点的明星项目。但如今,美股路途遥远,港股似乎也不太欢迎。
去年开始,互联网医疗项目一夜爆红,但仅仅过去半年时间,上也上不去,钱也赚不到。这种反应反馈到一级市场,投资人开始冷静了?
完全没有!
上半年,一级市场砸了数十亿在互联网医疗上。除了这个赛道,医药、器械也同样火爆。药智网数据显示,今年H1,全球大健康领域融资金额高达2000亿,另据Wind数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例230例。其中,披露融资金额的企业共101家:人民币融资企业共82家,融资金额229.89亿元;欧元融资企业1家,融资金额23.4亿欧元;美元融资企业18家,融资金额16.88亿美元。粗略计算,这一领域,上半年融资已经突破500亿。
教育行业的投资人都谈到了超高的估值,和快速上涨的价格。如今,教育、互联网等赛道的投资人斜插一杠、拿着热钱,也来了吗?
01
类似靶点挤在一个赛道
几十个产品打得头破血流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医疗行业已经成为当下最热的投资赛道。无论是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无人不投,整体呈现了波动上涨的态势。
事实上,2019年时,医疗健康产业的融资额同比下降了23.90%,这一年融资总额为602.80亿元,发生了超过600件融资事件,同比下降41.59%。原因在于资管新规的影响下,投资人更加保守,但这一态势在转过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2020年,医药及生物科技领域融资金额超过107亿美元、医疗器械领域融资总额超过24亿、诊断及IVD领域融资总额超过40亿美元、国内智慧医疗领域总额近41亿美元、医疗服务领域融资总融额约7亿美元。
疫情彻底点燃了投资人的热情。以在线问诊为首的互联网医疗为例。2021上半年互联网大健康领域融资事件为26起,同比去年同期17起上升9.0%;融资总金额超119.6亿元,同比去年同期9.2亿元,上升1200%。
妙手医生、微医、药师帮、叮当快药、上药云健康、领健、有来医生、药兜网、西柚健康在内的企业纷纷获得了大额融资。事实上,上述的企业大多数的主要业务不是医药电商,就是在线问诊为核心的健康管理平台。但赛道已经过分的拥挤,电商类项目已经有了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细分赛道的竞争也极为激烈。这不仅体现在互联网医疗赛道上,即便是医药或者是器械等技术门槛较高的行业,也是如此。
“高端耗材领域国产化项目迅速进入到竞争状态。心血管,神经外科的器械项目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估值也拉得比较高。同靶点、重复竞争比较明显,我们作为投资机构,产业研究深度还是要做深一点才行。”创瑞投资董事长唐浩夫对融资中国表示。
更激烈的竞争之下,做相同技术的医药、器械项目开始“重复创新”。
唐浩夫直言“在器械和药上面,跑在最头部的企业并不是只有两三家才有相似的技术,而是二三十家都在做相似的技术,这是我们自己团队都困惑的一个点。”
02
市场癫狂,跟投名额都满了
就等你来领投了
市场虽然火热,但重复创新并不能长久。不仅仅是投资人谨慎,政策也在收紧。
今年2021年7月2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发布一则《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提出“开展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研发”。
这份意见旨在减少行业低水平、重复的研发现象。
目前,市场上重复研发的现象不在少数,类似靶点都挤在一个赛道上,几十个产品打得头破血流。
不久前,国内制药的龙头企业恒瑞医药终止对靶点Claudin18.2的药物研发,这是当前治疗胃癌和胰腺癌的热门靶点,国内挤在这一条赛道上的有近20家企业,单抗、双抗、细胞治疗等生物产品齐聚。
比如,CD19靶点是目前治疗血液瘤CAR-T中表现最好的靶点,2021年初中国357项的CAR-T临床试验中,涉及这一靶点的试验就高达175项。
更出名的肿瘤药物PD-1,截至4月18日,已有约72个PD-1相关品种在中国处于研发、获批阶段。“加上还在实验室阶段的,可能有近300个了。”唐浩夫介绍。
在重复创新之下,倒逼投资机构的专业化。
虽然投资机构都在谈行业研究,但事实上,能够落地行业聚焦、专业化的并不多,大多数都是盲目跟风。
一些明星医疗项目,在前一轮被一线投资机构投过,再融下一轮的时候,来探路的机构就会排队敲门。拥挤之下,项目价格顺势被抬高,创业项目也会“竞价”融资。
这不仅反映了投资机构的盲目性,也说明,大部分投资人的专业度并不高。
“很多机构主动接触企业后直接说,自己要跟投。结果跟投的一大堆,没有领投,没有人敢定价,没有人真正做判断,盲目跟投基金非常多。”张泉源直言,“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项目,我去了以后跟投基金满了,就等着你们做领投。”
“市场上大量盲目的钱,每家机构都在算自己的账,每家机构都觉得自己很理性,但整个行业个体理性并不代表群体理性,这个行业在被资本的裹胁和推动下,走向比较癫狂的状态。”
03
戒酒戒药
医药行业YYDS的神话破灭
一个项目紧邻的两轮融资估值翻倍已经非常普遍,还有甚者,今年的估值是去年的四倍,涨幅惊人,但是项目成长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即便如此,想要投进去的机构也大有人在。这对于PE阶段,甚至是VC阶段的投资机构,风险越来越大。
“生物医药虽然是一个大行业,但具体到某个门类的时候,项目选择并不多。而且每个赛道热的也很快,我们的项目投完后基本都贵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再去看这个赛道,几乎很难再有出手的逻辑。”隆门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海宁直言。
一些几年前融资火热的项目和赛道已经出现了“坚持不下去”的迹象。比如前几年非常红火的AI影像,至今尚未有项目打通支付。这也使得业内流传出一句话,“赋能可以,付费不行”
唐兴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宫蒲玲指出,不管是创新药还是生物技术,投资的周期都非常长,有一个漫长的烧钱过程。宫蒲玲提到,他们不久前调研的一个医疗器械项目,项目本身技术含量很高,据说国际上都没有,但在国内的现有医疗环境下,要让医疗机构花高额成本购买这个器械却很难,项目落地存在一定困难。
“我常常在想,可能还是这个市场不差钱。”宫蒲玲认为,现在医疗行业的投资的确有一些过热、不理性问题,注册制推出之后甚至有所加剧,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创业企业和创投机构来说会有潜在的危机。
估值过高,让二级市场倒挂的现象日益严重。一些医药股处于杀估值阶段。去年吃酒喝药的行情,大幅提高了医药企业的估值,目前估值难以与公司利润增速匹配。在这波调整前,恒瑞医药和迈瑞医疗估值高达80倍到90倍,但在集采政策下,展望未来公司增速仅仅只有20%,恒瑞医疗中报利润增速仅为3%,在这种增速下,医药行业YYDS的幻想彻底破灭,估值急速下杀,股价飞流直下三千尺。
除此之外,集采之下,一些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比如,人工关节国家集采已经启动。当集采试点在上东、江苏落地后,骨科耗材平均降幅达到33%,某些重点品种降价近90%,腰斩级别的降价开始在骨科内部进行洗牌。以往,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有“金牙、银眼、铜骨”的说法,如今,骨科集采落地,这方面的资本估值势必将回落。
“我们对未来的判断没有那么乐观,近期资本市场大跌我们非常高兴,我们希望资本市场再跌的狠一点,希望把很多公司跌破发行价,让很多投资人挣不到钱这个市场才能逐渐健康起来。”张泉源直言。
有人疯狂,也有人选择逃离,近期已经有专注于医疗产业的投资机构,开始分散投资,缩减了医疗投资金额,加大消费产业的布局。
还有一类机构,开始向更早期走。甚至走到了孵化阶段!
04
有人自谋出路下场孵化
估值的曲线在急剧提高,所有人都在说这个行业得加钱,同样的公司因为纳斯达克估值已经涨了50%了,A轮的价格可能跟C轮差不多,导致很多投资人很难发现可以投得下去的企业。
此外,医药行业那些销售驱动的商业模式也难以为继。恒瑞医疗2020年销售收入277元,销售费用近100亿,占比35%,销售人员占员工总人数的60%。未来,这类靠销售驱动的商业模式也将会一去不复返了。
业内公认,投资就是赚认知的钱,但是认知的差异越小,赚这个钱的难度就越大。
各家机构都在深化行业研究,都在做深度,做行业图谱。谁能比谁聪明?其实并不尽然。
开始有机构从0做起了孵化。去年一个典型就是,康桥资本孵化了天境生物。
从5年前开始,康桥就开始控股企业,进行从孵化一直到上市前的投资。据了解,康桥投资的项目大部分会投1亿美金到1.5亿美金,融两到三亿美元的IPO的融资然后上市。这种模式下,一期基金投5-6个项目。深入介入运营管理。
从投资机构升级为控股公司。解决了什么问题?首先就是估值贵。其次能带来高额的回报。
去年1月,天境生物登陆纳斯达克,自 2016 年参与创立天境,康桥资本连续三轮投资;紧接着,云顶新耀IPO,康桥资本累计注资 2 亿美元,这笔投资给康桥创造了100 亿级的回报。
事实上,康桥资本并非业内唯一一家孵化型投资的机构。基金内部孵化企业,在国外早有成功的案例,Third Rock就是最好的佳证。
Third Rock通过资本助力、瞄准全球的first-in-class项目,孵化创新公司,结合自主研发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自2007 年成立以来, Third Rock Ventures 对其投资组合中的 54 家公司几乎全部采用了这样的孵化方法,其中13家被收购,20家IPO 。
“如果风投不进行早期投资,对生命科学行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漏洞。”合伙人 Mark Levin 在一次采访中说道,而这个“漏洞”,就是 Third RockVentures 将要进军的地方。更确切地说, Third Rock Ventures 坚信投资机构可以建立一套孵化体系,从头开始系统地建立生物技术公司。
在教育行业逐渐回归本质后,医疗行业何时回归冷静?只是时间问题。投资人要做的,就是更冷静的看待项目。当意识到行业有危险时才收手,很可能已经来不及了。未来,孵化、或者走向更早期,可能都是医疗投资的路径。
互动话题
你怎么看教育投资人改投医疗
医疗行业何时回归冷静?
加入黑马重做工坊
将你所在的产业重做一遍
↓↓↓

点击底部分享、赞和在看,完成三连击,把好的内容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
点击关注i黑马加入我们,一起成长。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