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徐克侯孝贤田壮壮贾樟柯尔冬升关锦鹏施南生萧芳芳林嘉欣……
这些人一起拍部电影会是怎样?
别说不可能。

最近一部新片就做到了——
什么片子?

资深影迷大概猜到。
他们都在赴同一个女人的约。

一个“又肥又老”。

“又丑又失败”的女人——

好好拍电影
许鞍华。
“又肥又老”,出自30年前王晶之口;

“又丑又失败”,许鞍华本人在这部纪录片的原话。
不同于以往那些崇高的大人物传记,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毫不客气”。
一方面,视角“不客气”。

我们认知的许鞍华,光环加身“华语第一女导演”。
6次金像最佳导演,3次金马最佳导演(获奖次数与上月刚离世的李行、杜琪峰并列第一);去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是获此奖项的首位女性导演;捧出多位影后:萧芳芳、李丽珍、斯琴高娃、鲍起静、叶德娴……
△ 凯特·布兰切特与许鞍华
《好好拍电影》由密友文念中掌镜,跟拍3年。当时接到邀请,许只是草草回复一句:
“如果不怕没人看,你随便拍啦。”
嗯,是真随便。

纪录片里的许鞍华——
去菜市场买菜,出行坐地铁;
七旬未婚,每天和妈妈同住一间几十平米的小房子(租的),没事就撸猫。
另一方面,许鞍华自己也“不客气”
包袱什么的,当然没有。
戏精一上身,表情包Sir都截不过来。

小女生的雀跃——
说着说着,笑出屏幕。
笑着笑着,疯狂捶胸。

完了还要撒个娇。

还有“男人婆”的脾性——

片场说炸就炸,跺脚骂人。

说起不爽的回忆,张口就是18禁。

做剪辑时,想打导演。
做导演时,又想“杀”副导演。

哈哈哈。

没完。
最让Sir动容的——
许鞍华把她入行30年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低谷,失意,甚至内心丑陋……全然抖落。
比起“名导许鞍华”。

她似乎更倾向于让观众接近一个“失败者”。
而接近她。

接近她的失败。

能让我们更接近电影,走近自己。
01
孤独的女人
陈果导演在片中讲述许鞍华的职业生涯,总结一个特点:
不合群。
她没签任何公司

“嘉禾”有嘉禾帮……

但许鞍华似乎没在任何山头占一个位置
且整部片子看下来,你依然无法对许鞍华贴上任何标签。

总游刃于各种定义之间。
强烈的反差。

比如,上一秒,像个容貌焦虑的小女生,说着要整容,整鼻子,立志成为辣妹;
下一秒,熟练地撕开菠萝包吞咽,配一杯港奶。
上一秒还说自己认命了,就是没什么赚钱的才华;
下一秒,走在街上大喊:
不行,我要找个大制作的商业片来拍!我不信我赚不到钱!
还有她矛盾的身世
都知道《客途秋恨》,是许鞍华半部自传电影。
电影还是含蓄了。
现实更复杂——
电影里那个沉默压抑的日籍母亲,原型就是许母。
小时候,许鞍华对妈妈的印象很差,母亲总是很严肃很不苟言笑。
为什么?许鞍华想不通。
直到16岁才知道,妈妈原来是日本人。
在1945年日本撤退后,来自日本的许鞍华母亲和当时驻军的许鞍华父亲相识,两人结婚。
在中国和日本敌对之时,母亲远嫁到此。
原来。
不是妈妈不爱说话,是她不允许说话——爷爷奶奶不让母亲说日语;

不是妈妈不想笑,是她不敢笑——全香港都在“反日”。

许鞍华被夹在中间。

小时候,她成长于一个异类的家庭。

长大后,她甚至爱上做一个“异类”。
尤其大学时期。

考上港大中文系,却发现自己格格不入。

同学们流行“装逼学霸”:
对,就是平时从不看书,随便学学就可以考第一那种。
许鞍华偏不。

毫不掩饰自己的勤奋,甚至要大声宣告自己的勤奋。
)我猜我是当时全年最勤力的学生
她的同学们也对此女子印象深刻。
当然都不是什么“好印象”。

吴念真,谈大学时的许鞍华想起第一句话是:“他妈的”
徐克和施南生。
大学时和许鞍华一起喝酒……
坏了,这人咋这样?
别人喝醉酒上吐下泻,许鞍华喝醉就念莎士比亚,“疯的”
事实证明,许鞍华不缺朋友。
可她更倾向于独处——独自拍片,独自看景,独自偏执……
许鞍华的疏离,亦是专注。
不断与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身份、自己身处的世界,较着劲。
武器,便是手中的摄影机。

02
赚不到钱的导演
作家黄碧云曾对许鞍华有过一段描述:
那种在不完美与缺陷之中,寻求和谐与完整的挣扎。
她的作品,不能逐一看,她的作品逐一看都会有缺点。
整体看,就可以看到她的求索。
求索是一个美丽的姿势。
是的,“美丽的姿势”,
而非“美丽的结果”

许鞍华本是可以拥有美丽结果的。
她的专业,40多年拍30多部影片,奖项等身,出道就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
她的履历,香港大学文学学士,伦敦电影学院学电影,毕业后就被大导演胡金铨招进公司当副导演。
头几年,许鞍华仿佛天之骄子。

在TVB拍真实新闻改编的电视剧,轰动市民;
出走TVB后,《胡越的故事》《疯劫》《撞到正》一部比一部牛叉,震惊电影圈。
少壮导演,潜力无穷,“许鞍华是一座宝山”.......风头无两。
的确,她出道便风光了几年。
可后来沉寂多久?
整整十年。
用她的话说,当时见的每个朋友,“都在劝她退休”。
沉到什么程度?

投资人见她就躲,找到她的项目,只剩“三级片”。

有一幕心酸又好笑。
好不容易凑钱开机拍《千言万语》,许鞍华还要自己客串角色,穿的衣服上四个大字:
钱。不。够。用。
甚至许鞍华在圈内有一句名言:“每一部电影都当最后一部拍”。
这么悲壮?

不,还有后半句:“拍完这部,下一部可能就没人给钱你拍了。”
她不是没想过赚钱。

《客途秋恨》赔钱,被王晶“骂街”后,许鞍华找到刘德华。

目标明确:商业片,赚钱。
刘德华答应了,满心欢喜到片场,听许鞍华讲了一遍戏之后……

嗐,这哪是商业片啊,这就是个“商业片的壳”。
死性不改?

正因为这份坚持,让许鞍华在香港电影留下独属于她的位置。

那时的香港电影是什么?

是“过火与癫狂”,热衷猎奇;是片场“飞纸仔”,拼贴赶工,一个导演能同时接三部戏……
许鞍华不为所动。
一个用电影飞速造神的时代。

她偏要独自塑造着银幕上的“失败者”。
所以,赚不到钱对许鞍华来说,是打击。
但她从不为钱而消极。
她说,即便在最低落的那十年——
拍每一部都是这么努力的。

多努力?

剧组同事说,她忙起来脑袋里只想一样东西,所以常常会碰伤,碰车、撞车、撞墙……都是常事。
《黄金时代》,她正在汤唯身边想着怎样调整位置,想着想着一下子摔倒,吓坏汤唯。

结果许鞍华自己再爬起来,反而安慰汤唯,“没事的,汤汤”
许鞍华离不开烟,尤其在片场。

刘德华说,他在拍《投奔怒海》前其实是不抽烟的,直至看到片场的大佬们,包括许鞍华都是烟不离手。
吴念真曾在1995年的金马颁奖典礼上,模仿过许鞍华导戏。

许鞍华当时被撞断腿,还要坐着轮椅上片场,仍然是目视前方,烟不离口。
看,她不是不在意。
她在意作品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表演,每一处运镜。
在意“钱”以外,那片更广阔,更永恒的“市场”。
03
失败的我们
“可以说,你是嫁给了电影。”

《朗读者》上,董卿这样回应许鞍华说自己“做人很失败。”
全场人都笑了。
许鞍华自己反而很认真地解释:


失败在自己除了看书拍戏,没培养别的兴趣,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生儿育女,有些亏。
许鞍华当然不失败。

她坚定地说出自己“失败”,是因为她为电影问心无愧地付出过。
纪录片镜头前,许鞍华再次认真地说,“我猜我这辈子很认真想过的事情,其实真的只有电影。”

后面还跟了一句浪漫的“表白”:

电影如果是我的老婆或者老公
那文学就是我的情妇了
说到做到。
撇去这两样,许鞍华的生活可谓平淡如水。
几十平米的房子,冰箱和洗衣机放在一起,没事和老母亲一起逗逗猫。
不拍戏的时候,就在公园里晨运。
谁能想到,这是一个大导演?

机场里抽烟。

路人一个接一个过来不是找她签名,而是借打火机。

她也只是笑笑,然后从包里掏出火机。

还会抽空去找街坊算命。
“大师”说她最近运势不畅的主因是膀胱热,她笑着说,听你说我还不会死我就当场好了一半了。


此刻她真的隔绝电影了吗?

绝不。

她所有的生活,便是她所有光影的来源。
不信你看——
纪录片里,许鞍华和老母亲搀扶着走在街头的样子。

不就是《桃姐》里的刘德华和叶德娴。
所以,究竟如何理解许鞍华说的失败?

Sir倾向于这是她创作的养分。

她还坚守着那日益消逝的“作者性”。

我们当下的电影环境是怎样?

依赖算法,分析数据,青春火了都拍青春,热血火了都拍热血,甚至我们对一部电影的“宣判”,可以全然不顾电影。
一张剧照,一次选角,即可对一部电影集火嘲讽。

票房高了,爆款多了。
扪心自问。
我们多久没在银幕上进入过这样动人的瞬间?
《客途秋恨》母亲对着大海说出“愈亲愈远,愈远愈亲”时的飘零;
《女人四十》萧芳芳送走痴呆公公后唱起“休涕泪,莫愁烦”时的哀婉;
《明月几时有》结尾周迅和彭于晏道别后,镜头从小渔村穿越至现代维港的时过境迁……
正因为许鞍华亲历过,凝视过,挣扎过,失败过……

她的作品,才能隔着屏幕折射出我们真实的失意,复杂的动容。
导演文念中曾说,如果不是被是枝裕和占用名字,他本来想把这部纪录片叫《步履不停》。
因为许鞍华总是在走路。

Sir更喜欢现在的名字。
《好好拍电影》。
这可能是对许鞍华最朴实的赞美。

一个不随波逐流,宠辱不惊,有自己节奏和信念的人,她热爱美好,忠于记忆。
她迈出每一步,安静又踏实。
她留下每一个脚印,似乎都在低声地自勉:

好好拍电影。
好好看电影。

好好做个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津安4郎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