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记得在《原则》这本书中,桥水创始人达利欧曾经讲过一个法则:设立目标、认识问题、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和执行解决方案。这里面最关键是,设立正确的目标,这个目标越具体越好,然后围绕目标设计解决方案。
上投摩根的基金经理倪权生,有一个明确的投资目标:站在持有人角度出发,让他们真正赚到钱。通过这个目标,他发现持有人买基金不赚钱最大的问题,在于错误的选时,一个基金产品波动太大,会给持有人较差的体验。而产品的波动,很大一部分受市场风格的影响。于是,倪权生选择了一套均衡风格的投资框架,辅助定量的财务模型,叠加估值约束。在这一套投资框架下,截至今年7月底,倪权生在管产品近一年最大回撤及年化波动率均优于同类基金平均表现*。
*注:指上投摩根成长先锋混合型基金,近一年最大回撤-15.30%,同类基金平均-19.61%,近一年年化波动率20.44%,同类基金平均23.64%,同类基金为Wind偏股混合型基金,数据来自Wind,截至2021.7.31。
具体落实到投资,倪权生会把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筛选出1000多家有代表性的企业,重新进行行业划分,把自己对不同行业的投资范式,做成相对应的财务模型,帮助倪权生跟踪产业链和公司的经营变化。通过定量的财务模型辅助,也大幅提高了倪权生的股票覆盖面,更好实现均衡投资的目标。
在组合构建上,倪权生有两个特点:1)用统一的“语言”来判断一个公司的优劣,也就是“预期收益率”。一旦预期收益率出现下滑,他就会替换成更好的品种。2)按照个人划分的投资主线而非行业常用分类对公司进行划分,这样能更好把握组合中股票波动的相关性,控制组合风险。在这样的组合管理方式下,确保了倪权生在任何时间点,组合承担的风险都在可控范围。他并不会主动预测市场风格的切换,而是通过性价比角度自下而上进行调整。
倪权生还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每一笔买入和卖出,他都会写投资笔记,并且把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记录下来。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把过去的经验进行沉淀,另一方面对每一次交易都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随意的买卖。本科学数学出身的倪权生,有着理科男的冷静和理性。他的组合,也嵌入了这样的“性格”,熊市致力于防守抗跌,牛市争取跟得上,特别关注回撤控制,并且穿越了不同的风格周期。
在倪权生即将发行他的新基金——上投摩根均衡优选混合型基金之际,有机会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
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倪权生的投资“金句”:
1. 我相信对于普通持有人来说,不一定会特别在意你今年排名在什么分位,而可能更多的是能不能给他们赚钱,这也是我的投资目标
2. 我会把自己对投资的理解,用很多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自己构建的量化模型,来帮我去覆盖各类公司的财报
3. 我从4000家上市公司中,筛选出1000多家有代表性的公司,然后按照我自己梳理的投资主线,重新做了行业划分,更符合公司真实的基本面情况,也能更好关注到各个产业链发生的变化
4. 我认为,每一个季度的财报,都是很重要的信号,一旦企业经营周期发生变化,通常不会在一个季度内结束
5. 我用了一个统一指标对所有公司进行比较:预期收益率
6. 我不在意这个公司属于哪种风格,对于市值大小、行业类型、价值还是成长等,都没有偏好。哪个公司给我更好的预期收益率,我就会纳入到组合中
7. 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连续三年排名市场前30%,可能会比单一年份排名前10%更难做到
站在持有人角度看投资
朱昂:能否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投资的?
 倪权生 我觉得大家比较看重的考核机制,对持有人来说未必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如果基金经理为了追求短期的排名,在某个方向暴露较大风险,会导致产品的波动比较大,显然对于大部分持有人来说体验就不会很好。
作为一名基金经理,我们首先要定义自己的持有人是什么群体。投资基金的持有人,大致就是两类:1)比较专业的投资者,他们具备择时和选风格的能力。市场上许多主题或者产业方向的基金,比较适合他们来做资产配置,这类基金能够在单一领域挖掘很深入,而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懂得如何构建基金组合的配置;2)不具备择时和选风格能力的普通零售投资者,对于股票和基金的认识是相对有限的。
我觉得市场上的大部分基金持有人,都属于后者,专业度有限的零售投资者。我希望自己的产品,对于这些普通投资者来说,在任何风格和市场环境下,都取得一个比较好的体验。我可能不会在任何年份排名特别突出,但尽量能适应不同风格的市场。我相信对于普通持有人来说,并不特别在意你今年排名在什么分位,而是能不能给他们赚钱,这也是我的投资目标。
2019年的时候,我们公司的总经理有过一个讲话,他说历史数据表明,过去的十几年,买基金的持有人实际没有获得比较好的体验。背后的原因,要么持有人选错了产品,要么持有人做了错误的择时。大部分人都是市场高点买入基金,市场低点又卖出基金。
我认为一个好的基金产品是,在熊市做好回撤控制,牛市跟上市场涨幅,让客户少一点担心。事实上,在过往7年的基金管理生涯中,我整体也算做到了这个目标。我是2015年二季度市场高位接手做基金经理的,那一年经历了三轮股市大幅下跌,2016年市场开年就熔断,2018年市场系统性下跌,这几个年度我持续管理的一只产品的最大回撤控制都领先同类。自2019年底管理上投摩根成长先锋混合型基金以来到2021年7月底,我取得了86%的收益,今年上半年也是13.19%的正收益。
数据来源: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自倪权生任职以来业绩来自上投摩根基金,统计区间为2019.12.27-2021.7.31,已经托管行复核,同期业绩基准收益为16.39%,数据来自上投摩根;上半年业绩来自基金二季度报告,截至2021年6月30日,同期业绩基准数据为0.24%,数据来自基金二季度报告。
倪权生震荡下跌市管理基金回撤控制表现
数据来源:Wind。**思维为浙商聚潮新思维混合型基金,倪权生的任职区间为2015.3.30-2019.8.23,同期管理的基金经理有张文洁(2012.12.31-2015.4.3)、莫华寅(2015.4.3-2015.8.14)。同类为Wind偏股混合型基金。
可以看到,我在熊市的时候,对回撤的控制做得比较好。毕竟从数学角度来讲,一个基金如果跌30%,要涨约50%才能回去。通过控制亏损,能够积累下来不错的复合收益率。最终,我希望我的产品是可以作为大家的底仓品种,争取每年都相对指数获得超额收益,但不追求每年排名最靠前的那种风格。
风格均衡、定量跟踪、估值约束
朱昂:你有一个很清晰的投资目标,那么围绕这个目标,如何构建你的投资框架呢?
 倪权生 首先,我把自己定义为全市场基金经理,不偏重单一领域和行业。我们公司内部对我的基金做归因分析后,也验证了我的风格始终是比较均衡的。有时候适度偏成长一些,有时候适度偏价值一些,整体是一个均衡的风格。我的市值风格也偏中盘一些,对于大小市值没有明显的偏好,我曾经买过不少千亿市值的股票,也在去年三季度开始把组合的市值往下沉。
其次,我做了很多年的投研,积累了不同资产类型的研究范式,包括消费、科技、周期,不同类型的资产,都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资产类别的覆盖面就比较广。
第三,我会通过量化的方法,协助我跟踪更多的行业和公司。我本科是学数学的,硕士和博士在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国内和国外跨国资本的流动。那时候,大家都用资本的流量数据,统计口径上没有跨国资本流动的存量数据。我当时是花了整整1个月时间找数据库下载数据,最后自己搭建了一个跨国资本流动的存量数据库。这个事情之后,我的导师和一个华师大的教授都曾经邀请我留校工作过。
回到投资,我会把自己对投资的理解,用很多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自己构建的量化模型,来帮我去覆盖各类公司的财报。这样的量化工具,能在财报季向我发出预警信号,帮助我更高效判断企业财报背后的指向。
我把全市场的公司划分为6大类别:消费、医药、科技(包含先进制造)、传统制造、金融地产、周期。这6大类别的行业对应90多个二级子行业。传统的行业划分,不一定准确反映公司所处的行业。比如说有些行业划分是机械,其实这是一个家电公司;有些划分是化工,其实是一个动力电池公司。我从4000家上市公司中,筛选出1000多家有代表性的公司,然后重新做了行业划分,更符合公司真实的基本面情况,也能更好关注到各个产业链发生的变化。
我跟踪的指标并不是利润增速,这是最滞后的指标,更多关注代表企业发展行为的指标是否出现扩张,比如说毛利率的变化、费用的投入、研发的投入、资产周转率的变化等等。从企业的经营周期进行跟踪。
最后,是对公司的判断。投资确实要买好公司,但也要以比较好的价格来介入。只要价格不合适,我就会去找性价比更高的股票。通过基本面的跟踪+估值约束,就能判断哪些公司的性价比更高,为我做行业配置提供了比较好的参考。有些行业性价比很差,就不需要去关注了。
我通常会关注两种类型的公司,一种是财务数据体现的基本面已经进入右侧的拐点,但股价还没有反应,仍然给我们充足的研究时间。还有一种是,盈利指标没有进入拐点,但资产负债表已经发生变化的公司。
我的投资是看重估值的,不太愿意追高。比如说某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从基金历史季报可以看出在2019年4季度的时候是我的第一大重仓股。那时候公司只有1600亿市值,估值也比较合理。现在公司的市值超过了1万亿,性价比就不高了。这个公司是最早在估值层面出现反映的,而那些还没有反映的公司,就是性价比更高的品种。
朱昂:那么在具体的个股选择上,你是怎么做的?
 倪权生 我入行是在博时基金做行业研究员,公司对于财务模型的要求很高。我记得刚入行的时候,有一个公司的财务模型我在Excel表格里面做了500行,可能是全市场把这个公司拆得最细的研究员。这样一个习惯,就一直保持到今天,看公司更加倾向自下而上认真看清楚公司的质地。
我选股有两个特点:
1)我是不给个股贴标签的。我会用自己的财务数据,给公司建立统一的标准,不会贴什么龙一、龙二这样的标签。即便这个公司是一个中小市值的企业,只要符合我的标准,我也会去买;
2)我特别看重一个公司的风险收益比,这是能否纳入我组合的核心要素。我会对组合里面所有公司做一个上行预期收益和下行潜在风险的测算。比如一个公司最乐观的假设,能获得多少潜在收益,以及在不达预期的情况下,会出现多少的下行风险。我理想中的风险收益比,差不多需要3到5倍的比值,才能纳入到我的组合中。我对单一个股的最大回撤,希望控制在一定的区间以内,即便下跌也要在我理解范围内。这就是为什么2018年的熊市中,我保持高仓位的运作,但整体组合的回撤明显小于市场。
治理结构拐点、行业拐点、二次成长拐点
朱昂:能否分享1到2个有代表性的投资案例?
 倪权生 我先分享几个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我组合的重仓股。
第一个案例是厨电。通过我曾管理时间最长的浙商聚潮新思维混合型基金公开报告可以看到,2015年三季度末,我组合的第一大重仓股是一家厨电公司。当时我很看好品牌厨电的渗透率提升,那几年的行业逻辑和定制家具比较类似。那么看好厨电,市场基本上只关注某龙头企业,也是当时的明星白马股。我通过研究财报发现,这两家公司的收入体量差不多,说明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差别不大,但是在2015年3季度,我关注的那家公司的市值只有厨电龙头的四分之一。
深入下去看,这家公司的利润率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治理结构不是特别好,没有实际控制人。从报表角度看,这家公司的收入比较好,问题在于利润率较低。后来,我看到公司的股权出现变更,期间出现了一个大股东,对管理层结构进行了调整,罢免了原来的董事长,也对经销商进行了调整。
2015年我看到了公司的变化,去调研的时候,完全没有人关注这家公司。调研完之后,明确了我对厨电行业的看法,以及公司内生向好趋势的转变。叠加当时的估值比另一家厨电便宜很多,我就选择了重仓。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7年,这家公司涨幅在350%左右,而可能更多人偏好的另一家龙头只有150%左右。从这个案例看,我并不会只关注龙头,通过研究发现性价比更好的公司,是有机会获得更高收益的。
第二个案例是养殖。还是以同一只基金的持仓为例,从2018年3季度报告可以看到有养殖板块的股票成为新进的前十大重仓股。我对养殖行业投资范式的理解是,猪价就是股价驱动力。只要猪价能够上涨,就会带来股价的上涨。那么什么驱动猪价呢?是供给,也就是能繁母猪的数量。驱动能繁母猪的则是行业的盈利能力。从这个链条看,当行业的亏损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去产能。从2017到2018年上半年,行业持续亏损的时间超过了十几个月。如此长时间的亏损,就会触发行业的去产能。这时候,农场主并不是看不到行业拐点,而是资金链已经撑不住了。之后出现了非洲猪瘟,加速了去产能的过程。
在那个时间点看,养殖行业处在周期底部,非洲猪瘟加速行业出清,拐点就要出现。并且,当时养殖行业经历了2016年顶部到2018年持续两年的下行周期,已经没有什么机构持仓。在那个时间点,我觉得重仓的风险不大。
到了2019年2季度,我看到养殖龙头的头均市值达到7000到8000元,而历史顶部的头均市值是10000左右。这意味着如果养殖板块继续上涨,猪价要比上一轮的高点更高。在那个位置,显然持有养殖股的性价比不高。所以到2019年三季度,我的前十大重仓已经没有这个板块的股票了。从这个案例看,我也懂得如何把握供给波动带来的周期性行业机会。
第三个案例是某保健品龙头。同样是上述产品的组合,2017年底到2018年三季度末,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一直有一家做西式保健品的龙头企业。在2017年的时候,大家都在关注白酒,很多人不关注这家保健品公司。当时公司出2017年三季报的时候,从我的财务数据筛选系统中跳了出来,公司收入创了历史新高,估值只有大概20倍的水平。通过财务报表,我就去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发现公司的产品已经从此前蛋白粉的大单品转向了骨骼健康的产品,意味着公司能够摆脱蛋白粉的需求周期,自主培育出新的大单品。这个公司在2018年大熊市中,前三个季度还取得了39.2%的正收益,对那一年我组合的抗跌带来了很大贡献。
总结来说,这三个案例都各不相同:1)厨电龙头的案例,我看到了管理层的变化,叠加了行业处在中长期景气周期的因素和估值的优势;2)养殖股的案例,通过跟踪行业周期,抓住了供给变化的拐点;3)保健品公司案例,通过财务数据筛选,看到了基本面的变化,而当时市场还没有做出反应。
朱昂:你是如何关注到那么多变化的?
 倪权生 前面提过,我有一个量化跟踪财务数据变化的模型,帮助我跟踪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变化。每一个公司有一个打分机制,这个打分又按照我划分的6大类行业进行,不同类型的公司,投资范式不同,打分的维度也不一样。我一年会给这些公司进行4次打分,我认为,每一个季度的财报,都是很重要的信号,一旦企业经营周期发生变化,通常不会在一个季度内结束。
在看个股的时候,我习惯翻阅公司历史的财务数据,并且和同类公司进行比较。做了同类公司的比较后,就更容易看清楚财务报表的变化。所以,阅读财务数据是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次,我比较喜欢看上市公司的公告。只要是我股票池内的公司,重大经营公告我都会去看。前提是要做许多基础的工作之后,才能理解公司经营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我按照自己对公司和行业的理解,编制了对应的量化模型和框架。
用同一种“语言”评判股票的优劣
朱昂:你的投资很均衡,如何穿越不同风格的市场?
 倪权生 构建均衡组合的关键是,如何把不同类型的公司(估值水平差异、商业模式差异等),放到一个统一的语言下进行比较。我用了一个统一指标对所有公司进行比较:预期收益率。成长股和价值股都有各自的投资范式,这些对公司的研究分析,最终都要落实到预期收益率这个指标。
从我目前管理的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去年三四季度的报告可以看到,那个时候我买了一些有色和化工的企业,就是因为它们有机会提供比较好的预期收益率。2019年底我重仓了电动车和消费电子,也是因为预期收益率比较高。而我卖一个公司,通常并不是认为基本面有下行风险,而是预期收益率不高了。
在我的投资框架下,会看1年和3年维度的预期收益率,其中1年维度更重要,因为准确度更高。我会去思考,这个公司1年后的目标市值在什么位置。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组合能适应不同的市场风格。我不在意这个公司属于哪种风格,对于市值大小、行业类型、价值还是成长等,都没有偏好。哪个公司能有机会给我带来更好的预期收益率,我就会纳入到组合中。包括我去买有色和化工,是因为确实看到了全球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经济迎来一轮复苏,那么这类公司给我的预期回报就更高。
朱昂:感觉你要看的信息很多啊?
 倪权生 我的工作量确实比较大,看得东西比较多,这样才能匹配我的投资目标,不让自己只投某几个领域,实现真正的均衡。我2019年之前关注消费类的公司比较多,2019年之后关注制造类的公司更多一些,就是因为我觉得制造业比消费公司的性价比更好。当然,我对单一领域的认知能力,肯定不能和行业基金经理相比,所以也很大程度依赖研究员的支持。
朱昂:组合构建上,你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倪权生 我谈一下我在组合构建上两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我并不是按照申万一级行业进行划分的,而是按照投资主线划分,每一条投资主线有一定的仓位预期上限。举例来说,假设单从行业看,我的组合可能持有了30%的电子企业,但其实这里面可能对应到我的框架下半导体、军工电子、安防等好几条主线。而这些投资主线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可以实现比较好的对冲效果。
第二,组合中的个股仓位,会根据预期收益率进行调整。我自己每天会更新持仓个股最新的预期收益率数据,这个数据包含个股的上行空间、下行风险设定等等。我买入的所有公司,都会设定一年时间期限的目标价。以新能源和半导体为例,部分公司的估值已经不便宜,那么我会去找一批估值不高、细分领域龙头、预期收益率更好的公司。我的表格也会统计整体组合的估值情况、预期收益率、下行风险等,让我实时了解整个组合对应的风险收益程度。
连续三年排名前30%,是更难实现的目标
朱昂:在组合管理上,你会不会有一个基准,然后观察组合相对基准的偏离度?
 倪权生 最初我确实会用一个指数做基准,后来发现指数做基准也未必效果好,特别是过去两年,宽基指数的代表性并不强。我希望获得的超额收益,是真正超越市场平均主动型基金水平的产品,所以去年开始我通过和机构重仓股对标,找能超越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机会。当然,这并非我的投资目标,只是作为一个锚为我做参考。
朱昂:行业相对均衡,个股配置分散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组合的锐度?
 倪权生 绝对的锐度,并非我追求的目标。我从不要求一年维度下的极致排名,我希望能保持较长时间,每年都能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分位数,而不是短时间周期的锐度。
我之所以这么做,也和开头讲的投资目标相关。投资要站在持有人的视角看问题,不能站在管理人的视角。对于普通持有人来说,好的产品不一定是某一年业绩特别突出的,而可能是长期业绩保持稳定,波动较低的。
我在2019年的时候,从Wind拉了一下2014到2018年的五年时间内,每一年排名前10%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有421只基金在这五年时间中,分别排到过某一个年份的前10%,结果显示了比较强的随机分布的特点。在这5年的时间中,几乎把不同的市场各种风格都经历了一遍。而且,连续三年出现在市场前30%的基金数量,只有3%到4%。从这个数据看,要连续几年排名前30%,会比单一年份排名前10%更难做到。
朱昂:相比其他基金经理,你认为自己的超额收益来源是什么?
 倪权生 我们内部做过归因分析,显示我在行业分布和个股选择都有超额收益。其中,行业分布在上涨、下跌、震荡市中,都有超额收益;个股选择在上涨和震荡市有超额收益。背后的原因是,我会通过自下而上做行业偏离,对性价比较低的行业进行减持。从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2020年年报可以看到,我在去年四季度就把性价比不高的白酒、以及核心资产做了减持,截至年底我持有的500亿以下市值公司占到了总仓位的30%到40%。虽然今年年初核心资产又有一波脉冲式上涨,但随着春节以来核心资产大幅下调,去年加仓的中小市值公司,在今年给我带来了不错的超额收益。
我在投资中,先做减法,不去配置性价比较低的行业。再做加法,在个股选择上,不拘泥于龙一,龙二、龙三我都会去看。
在高景气产业找低估的品种
朱昂:如何展望接下来的投资机会?
 倪权生 首先,当前比较热的新能源和半导体,属于长周期维度下的投资机会,并不是短期估值贵了就没机会了,未来五年会反复带来投资机会。关于这个方面,相信许多基金经理也都提到过。
其次,军工也是一个我看好的方向,目前的性价比也很好。我们通过财务数据、盈利指标、上下游的产业链调研等多方面验证,能看到军工的景气度是很好的,也会持续比较长时间,目前是有机会找到估值20倍,而业绩可以翻倍增长的公司。上半年军工跌幅很大,从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的2021年二季报可以看到,我的前十大重仓股多了很多军工产业链相关的公司。
第三,机械里面的“新特精专”从去年开始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向。A股会出现许多全球产业链的龙头公司。特别是疫情之后,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特别是有些产业链比较长,有十几个环节,但凡中间一个工厂出问题,上下游就转不起来了,这类产业链对于经营的安全性要求很高,中国制造产业链能更好地满足这类要求。
我们的制造业,已经逐步从产业链的末端向前端转移,在核心高端的零部件领域开始进口替代的过程。这里面能诞生一批全球细分领域领先的公司,有很大的全球产业链进口替代机会。中国的产业链配套很好,在实现了0到1之后,1到100是相对容易的。
朱昂:你的投资生涯中,有什么飞跃点或者突变点吗?
 倪权生 我的组合波动不是很大,相对来说一直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这就像我的行业跟踪模型一样,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逻辑更新,至今已经迭代了好几个版本。在投资中,我喜欢做笔记,每一个买入的股票和卖出的股票,我都会做记录。失败和成功的案例,也都会记下来。
如果说有一些相对大的变化,可能是2017到2018年这一段。2017年是我的业绩表现相对不尽如人意的一年,当时的投资有些过于逆向,有点为了逆向而逆向。后来反思,市场很多时候是正确的,只是偶尔会犯错。2017年之前,我可能更刻意地不希望和大家“拥挤”在一个方向。2017年之后,有了比较大的改变。大家说的好股票,很可能大部分都是真的好股票,只是要找到好的位置买进去。
朱昂:投资是内外兼修,最终是修心,你如何构建强大的内心?
 倪权生 投资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的时候,这个阶段确实压力会比较大。我会在逆境中,回头去看自己买入时写下的投资笔记,增强自己的持股信心。只要买入的逻辑没有变化,就没什么可动摇的。
我在整个投资生涯中,比较大的挫折发生在2017年,之前和之后都相对市场取得了超额收益。那个阶段,我更多是对自己的投资框架进行反思。做投资,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纠偏。资本市场是没有“一招鲜”的,只有不断进步的投资体系。
另一方面,做投资不要太贪心,强大的内心更多来自调整好自己的预期,这一点可能是修心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我们的期望没有那么高,就不会有很大的压力。
朱昂:你如何看待基金经理这份职业?
 倪权生 我一直觉得自己能进入这个行业,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在这个行业中,每天能学习到很多新东西。其次,公募基金行业很公平透明,每一个基金经理的业绩都是公开的,能够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做投资,也是一份很好的职业。
朱昂:如果不做基金经理,你会做什么?
 倪权生 我曾经想过,哪天退休了,我可能会买一部房车到处旅游,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这个其实和做投资很类似,能看到许多不一样的东西,让自己不断进步,拓展自己的视野。我比较喜欢摄影,不做基金经理,可能会做一个旅游博主。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在进行投资前请参阅相关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本资料仅为宣传用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所刊载资料均来自被认为可靠的信息来源,但仍请自行核实有关资料。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上述资料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或发售或邀请认购任何证券、投资产品或服务。上投摩根均衡优选混合型基金募集期内规模上限为80亿元人民币(不包含募集期利息),如超过本公司将按末日比例确认的方式实现规模控制(详情参阅基金发售公告)。本产品由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成立日期为2006-09-20,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80%+中债总指数收益率*20%,2020年、2019年、2018年、2017年、2016年累计净值回报分别为60.67%、41.27%、-13.67%、24.74%、-31.61%,对应区间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分别为21.74%、29.07%、-19.01%、16.57%、-9.39%。20131207 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由“新华富时A600成长指数*80%+同业存款利率*20%”变更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80%+中债总指数收益率*20%”。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历任基金经理为吴文哲(20150109-20170116)、张一甫(20170116-20190816)、朱晓龙(20190816-20201218)、倪权生(20191227至今)。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安  昀 | 鲍无可 | 贲兴振 | 薄官辉 | 毕天宇曹  晋
曹   霞 | 曹文俊 | 常亚桥 常  蓁 | 常  远 | 崔建波
陈璇淼 | 陈  平 | 陈  媛 | 陈立秋 | 陈  军 | 陈觉平
陈文扬 | 陈  宇 | 陈金伟 | 程  彧 | 程  洲 | 程 琨
是星涛 | 孙  芳 | 孙  伟民生加银 | 孙  伟东方红 | 孙轶佳
王  鹏 | 王   | 王延飞 | 王宗 | 王克玉 | 王  景
魏晓雪 | 魏  东 | 翁启 | 吴   | 吴   | 吴丰树
  峰农银汇理 | 张  锋 | 张汉毅 | 张  晖 | 张  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