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泽远
中国官方前天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有舆论认为这是史上最严“双减”令,将沉重打击各类校外培训机构,有效缓解弥漫于全社会的教育焦虑。
长期以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座右铭。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中,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焦虑的根源。
中国家长的焦虑有两大特点:一是各个阶层都在焦虑,不仅普通百姓焦虑,中高收入家庭也焦虑;二是孩子一出生,甚至尚未出生,家长就开始焦虑,想方设法让孩子上更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
7月7日,北京一所中学的学生在考完第一场高考后离开学校。(法新社)

为了能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家长除了紧盯孩子的在校成绩,还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各类培训机构去超前学习。这些年,中国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大量资本涌入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教育焦虑成了资本收割不尽的“韭菜”。
学生也成了牺牲品。他们不得不牺牲必要的玩耍时间,在放学后和节假日期间穿梭于各类培训机构,以把自己变成更强的“考试机器”,否则就会在激烈竞争中慢人一步,失去迈上更好平台的机会。
给学生减负,让教育公平,官方已经喊了许多年。但效果一直不佳,甚至越减越负,教育也不见公平,教育“内卷”化反而成了社会共识。
官方今年5月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出生率仍在下降,越来越多年轻夫妇不愿生孩子。而不愿生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成本太高,家长和孩子太累,“不敢生、养不起”。
显然,教育焦虑早已超越教育本身。教育不仅是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之一,还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社会问题。
官方前天出台的《意见》共列了30条。与过去以教育部名义出台的类似政策相比,这次《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不仅有更高的权威,更能调动各级政府贯彻执行。同时,《意见》从总体要求到工作原则、工作目标,都规定得十分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其总体目标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一年内有效减轻、三年内成效显著。
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学校要提供延时托管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严查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意见》对于目前各类培训机构提出空前的严管措施。主要内容是: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外资不得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以上规定从限制学生作业,延长学校托管时间减轻学生负担,让家长不再急于下班接孩子。更重要的是,那些投向教育培训的资本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上周五,在美国上市的新东方、学而思等著名培训机构股价大跌,透露出资本不得不撤出教育培训这块大蛋糕的风向。
实际上,各类培训机构花样繁多的促销和竞争,的确增加了家长的教育焦虑。比如,有培训机构打出这样的广告:“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意见》的实施有可能缓解教育内卷和焦虑,改变长期以来教育界种种不正常现象。比如,学生深夜还做不完作业;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改作业,要求家长给子女改作业;家长盲目给孩子报补习班,让孩子无假可休;学校和教师暗中收取补习费等等。
不过,也有人担心校外培训机构可能会“新瓶装旧酒”,打着素质教育的名义包装学科课程,把补课转入地下。比如让数学老师教画画,让外语老师教体育等等。
同时,中国教育内卷和焦虑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负担重,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不受约束等表面上的问题,它的背后还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高考指挥棒将长期存在,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较高等等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出台一两个文件,或者在几年内就能消除的。
欢迎点击下方关注
“教培行业参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