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无才小黑板
最近的娱乐圈清朗行动、饭圈整治行动,在央媒的牵头下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不禁想起前段时间微博上挂了好几天的一个热搜:

#女儿吐槽妈妈花800买歌手代言咖啡机#
没吃过瓜的现在也可以点进去补个课,挺有争议的一件事。
一个女孩给营销号@冬亚 投稿吐槽自己妈妈,说妈妈追星三年,一开始还只是看看直播听听歌,后来逐渐“失控”,竟然花800块买了一台家里完全没人用的咖啡机,只因咖啡机是这位明星代言的!这让女孩绷不住了,说了妈妈几句,母女俩的关系因此出现了一点小危机。
接着女孩又补充了几点信息:妈妈有工作;妈妈追星的时候心情很好;妈妈经常一个人在家,“也不是在家啥事也没有的人”
看看这里面的要素!追星引发家庭矛盾,还是妈妈追星女儿不满的稀罕事,可给大家整活了。
再加上投稿人随后现身原微博,不断补充细节信息,更是点燃了一群人的输出激情。
热搜话题安排得妥妥的。
说实话,作为微博重度用户,我也围观了全过程,但第一时间没有参与讨论,原因很简单:
太像编的了。
匿名投稿、争议要素、大V发布、实名认领、爆上热搜、全网讨论……这一套流程走下来,怎么那么像一场精心策划的事件营销呢?
不会是咖啡机广告吧?
而且当时看来,大部分人属实情绪上头,没几个中立网友就事论事,一眼望去,尽是提前预设好立场的对立两方,在互怼。
本身就认同追星的人说,妈妈仅仅是花800块买个明星代言产品,女儿心态就崩了,还把她挂到营销号给一群陌生人吐槽,这女儿真是白眼狼!热评be like:
本身就反对追星的人说,女儿明明是想让网友谴责畸形的饭圈PUA文化,结果被追星韭菜们集体模糊重点,明星粉丝果然都是垃圾!热评be like:
……不是我说,这种夹枪带棒、充斥着人身攻击的争论,有任何意义吗?
如果眼里只能看到“饭圈粉籍”那点事儿,把一切矛盾都归因于追星——谁不支持追星谁就是异端,或者谁追星谁就是脑残,那谁也别瞧不起谁,半斤八两着呢。
我可不想跟战场中偏激的两方唇枪舌战,只想尽量站在中立位去描述事件、表达观点。
那个把妈妈送上热搜的女孩,做对了吗?做错了吗?
我们能从她的身上,“学”到点什么?
其实事情之所以能引爆舆论,主要是因为人们
对“花钱追星”的接受度不同

如果妈妈花800块钱买的不是明星代言的咖啡机,而是保健品啦,工艺品啦,甚至是去旅游时被忽悠着下单的高价纪念品啦,我估计微博上都不会吵成这样。
或者换作爸爸,花800块钱买条烟抽,谁又能说句他的不是?哪怕抽烟还伤身呢。
但牵扯到追星,还还还花钱了!
这不就敏感起来了么。
我不知道各位尤其是上了些年纪的朋友们,对花钱追星这种行为一般会怎么看,我自己的态度是
不反对
,并且
能理解

不过事先声明,以上态度不包括非理智型追星行为。像追劣迹艺人的,为了追星搞花呗分期的,翘课的,当私生饭的,一天到晚撕X搞人身攻击的,如此种种,不光要抵制,还得树成反面典型,不在我们本次讨论范围内。
回到理智追星的范畴。
追星本身是娱乐产业链中的一环,娱乐产业整体隶属于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所以我们其实完全可以把“流量池”里那些包装得像人偶一样的小哥哥小姐姐们,理解为外卖小哥、按摩师一般的存在,因为在本质上,他们所提供的都是服务,只不过有些人是解决我们的衣食住行需求,有些人是为满足粉丝的精神需求罢了。
也就是说,任何花钱追星的人群,少男少女也好,大爷大妈也好,无非就是出钱买“货”这么简单
对,无意冒犯,在如今的娱乐圈行业中,任何明星艺人,但凡他/她吃流量那口饭,以一种偶像姿态出现在聚光灯下,需要被粉丝“供养”,那么他/她便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而是类似商品般的存在了。
B站曾推出了一档综艺节目《说唱新世代》,现场考官问rapper选手:你愿意歌红还是人红?然后根据选手的答案给他分组。
考官其实就是在问:你是希望将来做出好产品,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件好商品。
在这个语境下,不管选手回答什么都无可指摘。

选择成为商品,他们表现出来所有招粉丝喜欢的状态,则全都可以看作商品靓丽的外包装了。

注意这里说的是招粉丝喜欢可不是招大众喜欢,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吃瓜路人会讶异不解“怎么这样一个憨批都有人追捧?”别太意外,纯粹是因为他的贩卖对象不是你罢了。你瞧不上他吧,但在他的粉丝眼里,这不叫憨批,这分明是蠢萌、可爱、傻白甜、awsl!
这时候,如果你因此就生出一种智商与三观上的优越感(我知道很多人确实会产生这种心态),觉得自己才是人间清醒,粉丝都是被洗脑的蠢货……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因为那些粉丝未必真比你糊涂,但他们与你的“口味”却一定不同。
举个例子,我视重口味的榴莲为人间绝味,愿意花200块钱去开榴莲盲盒,而你半点闻不得那味道,总不能因为这个你就觉得可以鄙视我了吧?
写到这儿的时候有个朋友反驳我,他说:你拿口味不同和榴莲来类比就是偷换概念,你花几百块钱买榴莲还能吃进肚子,还有营养价值,你花几百块钱去追星,能有什么价值?不就是拿钱打水漂玩儿?
嗯,这正是接下来我想说的点。
在娱乐产业化、偶像商品化的今天,粉丝花钱追星,情绪就是这件商品的核心价值
比如一场让你忍不住打赏的直播,一部让你开通会员的网剧,一个让你放松的度假酒店……在你为这些事物付费的时候,渴望着收获什么呢?
收获一场美好感受。
人们对美好感受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这次你买了,体验很不错,下次就可能会重复购买。重复购买率越高,说明商品带给你的情绪价值就越大,而你之于这件商品的变现价值也就越大。
流量明星就是这样操作的。
纵然他们中的很多人唱歌、跳舞、演影视剧,但他们无法提供多少艺术价值,取而代之的,是给粉丝提供的情绪价值。
粉丝花钱追星,买演唱会门票也好,买明星周边也好,买代言产品也好,实际上就是以一种完全放松的、感性的方式,为自己换得一份好情绪
通俗点说,就是花钱买开心呗!
接下来就是
“度”的问题
了。

其实每个人的经济条件和消费观念不同,花钱追星,究竟怎样算适度,怎样又算过度,真没法得出一个标准答案
但我们可以看花的钱是否压过了个人或者家庭消费的红线,换言之,有没有压缩当下生活。
而只要在可控范围内,我认为是属于可以被理解的范畴的。
就说这位800块买咖啡机的妈妈。如果她只是个月入2000的临时工,家里背着房贷,吃喝犯愁,花800显然不合理。
如果她月入过万,家底殷实,岁月静好,那她花800块钱追星,就跟花800块做个马萨基一样,又何必扫她的兴呢
女儿郁闷的说,咖啡机在家里没人用,都闲置吃灰了啊!
我却想对这位姑娘说,咱们最好还是不要单从“能否发挥出功能价值”这一个维度,来划分一次消费行为是否符合你心目中界定的主观合理性。
因为,人们买东西,有时候真的不是为了用啊!
有些消费注定只是基于人体多巴胺反馈机制下的行动,只能换来好情绪而无法发挥出其全部功能价值。“有用的东西助谋生,无用的东西助快乐”,有人抽盲盒,有人囤彩妆,有人入了鞋坑,有人烧各种体育装备,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情绪消费>实用消费。
把心放宽吧
,不要以我们自己的喜好来衡量别人的消费有没有价值,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任何人,更不要让自己成为鄙视链中的某一环。

再来说说
为什么有些人会从明星身上找情绪价值

心理学大概能帮我们弄清楚这个问题,其中有个专有名词特来描述人们迷恋上明星的现象:Para-social interactio(准社会交往),简称PSI。
“准社会交往”的概念是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于1956年在《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提出的。两位学者发现,随着电视媒体的普及,某些受众,特别是电视观众,往往会对他们喜爱的公众人物,比如演员歌手播音员,产生某种依恋情绪,并发展出一种单向的人际交往关系。比如当新闻播音员在节目结束时说“晚安”时,很多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回答“晚安”,就和家庭成员在睡前互道晚安一样。
他们将电视上的公众人物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
后来心理学者们便定义,如果你自认为非常了解一个人,迷恋甚至爱上了TA,但TA却对你一无所知,那么你就身处在一段“准社会交往”关系里。这种单向的关系,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粉丝对明星的爱慕。

尽管“准社会交往”概念在1956年才在心理学中出现,但其实人们追捧偶像的行为,远远比概念诞生的时间要早的多。

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1841年来到德国柏林举行钢琴演奏会,所到之处,乐迷如痴如狂。他们有的人会随身携带李斯特的肖像,高高举起,在今天看来这不就是粉丝举了个明星应援牌?!还有的乐迷会争抢李斯特的手套、手帕等随身物品,一些狂热乐迷甚至会用精致的玻璃瓶收藏他喝过的咖啡渣和他抽过的雪茄烟头……
两千年前的西晋人在追星这件事上也未必有多含蓄,大帅哥潘安出街,女粉丝照样围堵,要知道那可是封建社会的女子啊!刘孝标注的《语林中》记载为“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是说不少妇女会搬来水果往潘安乘坐的车辆上扔,把车都装满了,粉丝热情可见一斑。
总之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近代,“准社会交往”这种虚拟的单向关系一直存在。
聆听李斯特演奏的贵族“乐迷”
尤其是到了现在,借助各种社交平台,偶像明星可以把自己更日常、更私人的一面传达给受众。于是,随着受众对偶像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也就会
对偶像产生越来越多的情感依赖,甚至是情感期待

稍微了解当下追星环境的人可能知道,饭圈中存在着女友粉、男友粉、亲妈粉、事业粉、CP粉等等不同的种类。就好比有的人看见偶像谈恋爱了立马愤而脱粉,有的人却觉得谈个恋爱而已啦有啥好大惊小怪,我还能爱!
因为不同的粉丝对待同一个明星,在他/她身上所寄托的情感和渴望获得的情绪反馈类型,自然也不同嘛。
在“准社会交往”关系中,人们本能地缺啥补啥,想获得何种情感,就代入何种关系。
所谓“固粉”能力强,无非也就是这位偶像明星能持续满足粉丝的情感需求,让粉丝可以持续获得情绪的正向反馈,愿意把对偶像的关注长期保持下去。
老年人追星确实很少见,一位妈妈花800块钱买个明星代言的咖啡机,网友们稀罕极了。
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从来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投稿女孩说,自己和爸爸因为工作缘故经常不着家,很多时候家里只有妈妈一个人。
你看,这会不会就是促使妈妈追星的原因之一呢?
我想到前年的“假靳东”案件。
60岁的黄月阿姨,把抖音上拙劣模仿靳东的账号当作了真正的靳东,然后自以为是地和对方陷入了恋爱。

每天从早到晚就是刷靳东的视频,茶不思饭不想导致暴瘦,还只身离家去往几千公里外的长春,只为和对方奔现。
尽管亲人一再告诫黄阿姨这是骗局,但她仍旧坚称靳东是真的,恋爱是真的
黄月阿姨不是唯一的受害人,假靳东有许多诈骗目标,经常发抖音向她们深情表白。
而她们中的许多人,则将自己不曾开口的心里话,通过互联网,尽数倾诉给了对方:
“姐姐有三个儿女,其中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病重,姐心里难过。”
“我是他家的老黄牛,累了苦了有谁理解,这一生我受尽人间酸甜苦辣,我忍还是为了这个家。”
有一些爱,甚至非常浓烈:
“我们已经两年啦,从没放弃过你。”
整件事离奇又荒唐。
为什么她们会沉溺于如此拙劣粗糙的骗局?都傻吗?
或许是因为心里有个补不上的缺口吧。
在粗制滥造的短视频里,她们那些不被看到也不被重视的情感需求,喷涌成了真挚又苦涩的告白。
说完了追星的妈,我们再来看看把妈妈送上热搜的女儿。

说实话,看到微博热搜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女儿可以有!
女儿对饭圈追星显然有自己的判断和边界,所以她会以自己认可的一套标准去“审视”妈妈的行为,即不能单纯因为喜欢某个明星,就跑去买无用的东西。
能有这样的思考能力和“以下犯上的矫正欲”,我认为不是个坏事。
我喜欢这种敢于对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孩子。真正的小棉袄不是千依百顺,拦着妈追星和拦着爸抽烟喝酒一样,很多时候还不都是因为一个字,爱。
但初衷是好的,不代表方式就没一点问题
首先,母女两人的核心矛盾在于,一方认为这是自愿的、出于自己的情感需要,另一方认为这是被自愿、被洗脑和被资本利用情感需要进行的赋值。(这一点从女儿对事件的总结可以看出)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我们尚可从价值引导层面来讲,但对具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成年人来说,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对他们一概而论。

因为情感需求是需要反馈的,也是需要可视化的,可视化的追星模式譬如打榜、应援、买代言,并且通过一定的组织形成群体感,再通过明星的发展和成长来反馈这种需求,这也就给了所谓饭圈模式发展的空间。
而既然涉及到情感需求,心态就是最重要的。
母亲怎么看待、怎么调节,更需要的是交流和沟通,这是非常私人、感性的东西,不宜用公共的、只讲理不讲情的方式去处理。也就是说,女儿即便要投稿给营销号,也该是在和妈妈促膝长谈四小时仍没有成效后再去,一上来就指望网友支招,真的很伤感情。
其次,觉得母亲沉迷追星就去投稿@冬亚,基本相当于觉得孩子沉迷游戏就去找杨永信啊!
如果你不知道@冬亚 是何许人也,那么一说他原来的微博id@吐槽鬼 ,或许你就有所耳闻了。
是的,就是那位给侮辱女性的JM帝国系列漫画洗地,与侮辱英烈的@蜡笔小球 是互关好友,自曝生活中有港D好友,共情学术造假的翟天临,靠与大众观点站在对立面来博取特定人群关注的,知名网络键盘侠。
此前,@吐槽鬼 因在互联网发表不当言论被许多网友自发抵制,后来改名@冬亚 卷土重来。在几次“洗粉”操作之后,现在他的核心粉丝群体
对追星女性天然带有偏见
(其中有很多人甚至非常厌女),指望给他投稿能获得客观理性的建议,实在是姑娘想多了,你的真实困扰只会成为他们的无聊谈资,让他们的偏见再加一层。

这类事情我一向的态度是,如果一定要拿到互联网讨论,尽量找能直接告诉你答案的专业博主,避免接收太多无营养的“网络杂音”。
至于后面她还将网络上的评论不加筛选地拿给母亲看,就更是缺少深思熟虑的体现了——只想尽快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没太顾及母亲的立场和情感。
最后,作为妈妈最亲近的人,女儿当然有权利去质疑/干预/反对在她看来不妥的行为,但在试图影响和改变别人之前,一定要先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双重标准——这条不光针对事主,也需要我们所有人引以为鉴。
在这位女儿的微博主页,我发现她是一个用着TF口红、雅诗兰黛眼霜和精华、父亲随手能给几万块让她玩理财的“小富婆”,并且,她还是一位电竞粉丝,会因为追电竞而打游戏、买游戏皮肤、求购门票看线下比赛。
结合她这样的爱好,再看她对母亲的评价,很难不觉得如鲠在喉吧?
为什么你在为游戏花钱的时候,就没想着投稿营销号,让网友来“规劝”一下自己呢。
说到追星,我忽然想起了若干年前,我到成都看周杰伦演唱会那次。
最后一次安可的时候,旁边一位杰迷老兄突然“铁汉柔情”,激动的捂着脸泣不成声了。
那个现场氛围确实有感染力,很多人都有点儿热泪盈眶,但见这位老兄哭得这么抽抽搭搭,我们还是忍不住多看了几眼。他老婆可能被看得有点不好意思,就呛他:“你怎么就这点出息啊,还哭停不下来了?你是不是要抽过去啊?”
他不好意思地背过身,接着抽噎。他老婆又哄他:“不哭了啊,不要舍不得嘛,我们回去再抢抢票,再看一场好不好?还有机会嘛。”
然后她给我们解释,原来这是他们第一次看现场,也是第一次来成都,本来打算好好玩一趟的,但看她老公这“倒霉样子”,她不打算玩了,回去看看能不能买到其他城市的巡演票。
她不提这话还好,一提她老公哭得更是天崩地裂,完整的话都讲不出来了。他老婆彻底无语,尴尬的给她家那位挽尊:“怎么秒变脑残粉啊。”我们看得又好笑又动容。
好几年过去了,我对那位杰迷老兄始终印象深刻。
我想,除了是周杰伦的铁杆粉丝之外,他一定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相当不错,是个好老公,好爸爸,家庭有经济余力,才能得到伴侣这样真心实意的理解和支持吧。
认识到粉丝只是一个人众多身份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种,不要无限放大「粉丝」身份,以至于忘了自己作为儿女、父母、员工或学生,在生活中该扮演好的角色,这是迈开理智追星的第一步。
也不要因为某人是「粉丝」,就先入为主地认为他/她一定扮演不好生活中的其他角色,看待追星行为,我们同样需要理智
最后我想对那个把妈妈送上热搜的女儿说,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在生活中因价值观分歧而产生矛盾再正常不过,不妨多关注妈妈的心理需求,多一点宽容和沟通,毕竟,老一辈能有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和不“循规蹈矩”的兴趣爱好,其实也挺酷的,不是吗?
话题TOPIC
如果你是热搜中的女儿,你会怎样做?
END
12
本文作者:无才小黑板
一块莫得感情但有态度的小黑板,聚焦新闻热点,提供数据案例,记录各方观点,等待您的高见~
转载请注明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无才小黑板。侵权必究。如需开通白名单,请联系小助手微信:wucai6de01。
往期回顾
“你说得都对,但是我不会听”
18
08-2021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1
08-2021
“标准答案”
04
08-2021
这爹味,忒冲鼻子
28
07-2021
戳破光环,看清人性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我知道你“在看”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