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寻谣
浙沪边界小村子里有动听的歌声
也有值得细细品味的画作
小河摄
既然已经去了跨越边界去了江苏吴江,我考虑了一下不如安排小河兄他们去一次我的“第二故乡”浙江嘉善吧!虽然我祖籍上海浦东也在上海市区出生,但是因为父母的工作关系让儿时的我在嘉善生活了八年,在嘉善的八年青葱岁月和对于曾经生养我的土地的情感让我很希望可以在嘉善找到童谣。于是寻谣计划上海站就这样被我变成了“江浙沪”站,您所看到的文字标题也就变成了北吴(北部吴语区)寻谣记。
为了找到故乡的声音,我在网上查询了很多有关嘉善童谣的资料,发现有曲调的童谣还是几乎找不到,于是我决定按照“老方法”从当地特有的嘉善田歌(原来称山歌)入手找找看。

第一时间我想到了联系我在嘉善念书时的小学同学,通过从事文化方面工作的“老”班长以及她的方言歌手朋友的引荐,我找到了两位当地研究山歌的老师,通过讨教获得了重要信息,临近上海青浦练塘的嘉善俞北村有两位会唱原生态山歌的老人家,最终通过另一位在当地报社工作的小学死党给我的村支书电话,我联络到了俞北村并与他们协调好了去拜访的时间。兜兜转转联络了这么多人终于找到了要找的山歌传承人,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到无比的欣慰。
从左到右分别为:小河、黄金水
谢春梅、钱老师、小陈
五一假期的第三天我带着小河兄和志愿者小羽来到了俞北村的文化礼堂,见到了之前与我联络的俞北村文管干部钱老师以及黄金水、谢春梅两位嘉善田歌的传承人。
在文化礼堂中刚一坐下我就开始询问两位老师,他们记忆中的嘉善老山歌中是否有带有童趣的作品,或者老山歌中是否有带有神话色彩的“乱说歌”。当我准备翻译给小河兄听我询问的内容时,却发现在上海生活了几个月的小河兄居然大致听懂了我用吴语问的内容,这样可以省去部分翻译步骤了。但是由于两位传承人老师几乎不会讲普通话,沟通和记录歌词的过程中小河兄不明白时也基本由我来充当翻译,有些俞北村当地的土语我也听得似懂非懂时钱老师就会帮忙解释。
两位唱功绝佳的老师先后为我们演唱了带有童趣的《十二生肖》、《讲名人》(古代名人)和几首非童谣类的拿手作品,两位老师的演唱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故乡的声音是如此的美妙动人!我想这才和土地有联结的声音,同时身为异乡人的小河兄也被两位老师的歌声所震撼!可惜和小河兄讨论了一下两首童谣的演唱难度极高,实在是没有办法完成小河兄教小朋友演唱并让美好的声音传唱下去的目标,当小河兄询问是否更简单的童谣时,两位老师都表示已经很久没唱、无法记起来了......
交流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两位老师演唱的一首嘉善山歌的唱词里居然提到了上海青浦的商榻和江苏昆山的周庄,后来询问了商榻的鲍老师等几位山歌方面的专家我才知道寻谣计划去过的青浦西部的几个镇还有松江区、奉贤区西部、甚至包括临近青浦的江苏吴江、昆山、浙江嘉善的山歌曲调、歌词、唱法高度相似都可以归类为西乡山歌。
正当我们结束了嘉善站寻谣准备要离开时几幅放在门口颇具童趣的画作吸引力小河兄和我的注意力,经过钱老师的介绍这是她和一些当地农民所创作的农民画。“太美了!”这是具备深厚美术功底的小河兄简单而又直接的评价。来俞北村之前谁也不曾想到这个上海、浙江交界处的小村庄除了有着美妙动人的山歌声,也有淳朴的农民所创作的美丽画卷。其实后来通过了解我才知道了上海金山、青浦和浙江嘉善的交界地带农民画是很常见的艺术创作形式,只不过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金山枫泾镇的农民画。
离开俞北村我们前往7公里外的青浦练塘吃午餐,行驶在一条基本无法会车的乡间小道上不知不觉间我们回到了上海(青浦),其实真的看不出分属上海和浙江的两地有什么差别,边界的车辆限高门是恐怕是唯一区分浙沪的标志。我告诉小河兄他们这一地区的江浙沪只是行政区划,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东部、上海青浦西部本身就是文化、语言、风俗非常相似的地方。这一带的人民也是真正的水乡人民,家门口的不远处一定有江河、湖泊。
小河摄
路途中我告诉小河兄我听下来嘉善的山歌和芦墟的一样也是散拍子的,小河兄很好奇的和我探讨“小陈,按道理劳作时演唱的歌曲应该是有规律的节拍的啊”,刚好从山歌资料中看到过这个问题的我告诉小河兄不同有于劳动号子有规律的节奏,山歌几乎都是散拍的,因为是山歌并非在农忙时演唱,而是农忙休息时刻演唱,所以“即兴至极”很难找到规律.....
在青浦练塘吃过午饭我当起了“导游”带领小河兄、小羽逛了逛练塘,后来又跨越省界“穿越回了”嘉善来到了电影《乘风破浪》的拍摄地丁栅镇,虽然这里是嘉善山歌的重要传承地也是个未经开发的原生态古镇,但是我们询问了多位老街上的当地老人发现他们早已忘记了儿时的童谣,由于是休息日也没有事先约好让我们也不得不放弃了拜访另一位嘉善田歌传承人的计划。
 古桥 小河摄
离开丁栅我又带着小河兄他们来到了10公里外和日本知名古城金泽“同名同姓”的“桥乡”金泽古镇(现属上海青浦区管辖),历史悠久的金泽是上海唯一保留有宋朝、元朝古桥的古镇,也是一座未开发过头的古镇,虽然很可惜在金泽也没有从老人家口中问到童谣,但是在金泽时是小河兄的一句话令我十分感动、到现在都记忆犹新,看着金泽老街上宋朝留下来的古桥,小河兄对我说:“小陈,我们这个时代或许什么也留不下来,有些新造的桥过个十几、二十年就没有了,而我们的子孙后代还可以看到这些古人留下来的桥.......”
是啊,或许我们这个时代真的不会留下什么,听到这句话我真的觉得我们应该更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些美好的记忆下来,虽然我们是只是继承古人的东西,但是如何继承好,如何努力保留传统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浦东寻谣
浦东“百科全书老人”
给我们家人般的温暖
之前通过网络搜索我了解到,我的祖籍地浦东地区也是有山歌的,在此要特地感谢小河兄,如果不是他发起寻谣计划我都不会知道原来高度开发的故乡浦东也有山歌,正如我之前介绍的寻谣计划上海站所收集到的山歌大多数都是西乡山歌,而我们浦东方言区包括川沙、南汇、闵行黄浦江以东、奉贤东部的山歌甚至包括很久以前上海城区的山歌传统上都归类为东乡山歌。

在我看来东乡山歌中的童谣极其重要!在寻谣计划线下开始前我想尽了办法来联系浦东山歌的传承人奚保国老师。
有三个理由会让我很迫切想要找到奚老师,第一我的祖籍在奚老师所在的浦东(川沙县),每一个热爱故乡的人,谁会不渴望听到故乡的声音?第二看过奚老师过去接受过的文字和视频采访后我发现奚老师真是位浦东的“百科全书”对于地方文化和民俗的了解非常多,认识他并拜访他对我深入学习自己故乡的文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三现存的浦东方言和原始的上海市区方言(未受吴语苏州、宁波方言、官话苏北方言影响)高度接近,按照小河兄教上海小朋友唱童谣的想法,奚老师《浦东山歌》书籍中的小囡山歌再合适不过了,其实我也一直和小河强调浦东寻谣这一次至关重要。
然而问了浦东做文化研究的朋友说不认识奚老师,通过朋友关系找到了奚老师《浦东山歌》书籍出版社的编辑说不知道此书、参与此书的编辑或许早已退休,这一度让我有着些许的沮丧。后来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网络搜索我发现“第二故乡”嘉善和“第一故乡”浦东有着山歌结队的友谊(什么叫缘分),拜访完嘉善我们或许就可以去我的祖籍地浦东继续寻谣。果然在拜访完上文介绍的俞北村之后我顺利的问俞北村方面要到了上海浦东张江镇环东村村支书的电话,通过村支书终于找到了奚老师,拿到电话时我欣喜若狂!但是因为之前被某位上海周边的传承人拒绝了拜访的请求,虽然拿到了奚老师的联系方式,心中还是不免有些忐忑,打通奚老师的电话后很惊喜,老人家不仅爽快的接受了拜访邀请,还热情的告诉我欢迎我们的拜访。
从左到右:小河、陆晨、奚爷爷、小陈
按照和老人家约定的时间周日的上午我带着小河兄和他团队的宇威、陆晨兄来到了浦东张江镇的环东村,刚走到环东村文化中心奚老师就在2楼的工作室的窗口向我们招手了,来到奚老师的工作室发现老人家早已将要送我们的《浦东山歌》书放在桌子上了。奚老师先和我们介绍了一下他的工作室然后翻开书开始和我们介绍浦东山歌以及其中的小囡山歌,和芦墟的张老师一样奚老师精神饱满,讲话中气十足,完全不像是位80岁的老人家。
摄影:啾
通过他精彩、生动的讲解,我们对浦东山歌和小囡山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翻阅《浦东山歌》这本书时小河兄发现了一首《浦东摇篮曲》,通过奚老师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这首摇篮曲是奚老师儿时他母亲唱给他听的,后来在他母亲为他弟弟演唱时奚老师记下了旋律和歌词。于是寻谣计划浦东寻谣的第一份收获诞生了。
之后我们愉快的邀请奚老师和我们一同吃午餐,来到位于唐镇某个屋顶上的餐厅,我们愉快的边吃边聊,又从奚老师这本浦东的“百科全书”里了解到了很多。最后小河兄、陆晨兄也和奚老师合了一段“浦东摇篮曲”愉快的结束了这次聚餐。正当小河兄准备去买单时才发现原来奚老师已经走到柜台前准备买单了,我们上前阻拦,可是发现怎么拦都拦不住,奚老师一定要坚持买单。这让我们十分不好意思也只能接受,我们去麻烦和请教80岁的老人家,80岁老人家还一定坚持请我们吃饭,而且没有假惺惺的客套,奚老师真的是想表达我们浦东人的热情!(事实上我们第二次拜访时小河团队已经买了单,奚老师又问餐馆老板把钱拿回来硬塞给了小河,说不拿就要发脾气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他待我们真的就像长辈对小辈一般亲切和温暖。
之后我又请奚老师带我们去到了唐镇天主堂(奚老师过去在天主堂后的教会学校念书)请他为我们讲了他学生时代的故事......
一周后奚老师还热心的带我们去到了崇明陈家镇寻找崇明山歌中的童谣,我们听到了崇明山歌传承人张顺发老师的动听演唱,也请到了另一位传承人和崇明地方文化学者黄晓老师介绍崇明山歌和崇明历史。
崇明陈家镇·奚爷爷与张顺发老师
(吴)
青壳鸭团么两头尖
吾唱童谣山歌么碰到天
拨勒东南风爽吹脱大一半
零零落落又唱两三年
(普)
青壳鸭蛋两头尖
我唱童谣山歌碰到天
被东南风狂吹掉一大半
零零落落又唱两三年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完成几场线下互动之后上半年的寻谣计划也将告一段落,但是寻谣的道路不会就此终结,还有太多美妙的声音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保留,我也会继续跟进为寻谣计划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作者
小陈(Frank Zen)
吴文化传播、闽文化研究、南岛文化研究者。世界音乐研究者(西非、拉美、冲绳、巴尔干等),美食主播、资深背包客。
【查看往期】
志愿者寻谣笔记 | 走回生活现场
志愿者寻谣笔记 | 破除迷信、重回现实
志愿者寻谣笔记|在青浦、吴江摇一艘小船
设计 〠 vv  
编辑 ☻ 旷四旬 
文字 ✐ 小陈 
摄影 ✄ 小陈 小河 旷四旬 
  演耳  
於聲聞處   自覺覺他
  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