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的余温虽然尚在,但随着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系列后续政策公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从业者,都需要冷静冷静了。今天,一位前政府公务员——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会员、现教育文化工作者、十几岁女儿的父亲,将从家长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他对双减的十一点思考,供诸位家长参考。
作者:三川三川玲
本文原文来自:童书妈妈三川玲
微信号:tongshuchubanmama
曾在某省做了五年公务员,任职于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当时是政府的咨询部门,类似参谋部。同时我也是一本中文核心理论刊物的编辑部主任,主要刊登经济理论论文。
我也在新周刊、南方报业集团,从事社会、经济和生活类媒体的报道、编辑、管理工作十几年。后来,我来到北京创业,从事文化教育新媒体相关工作近十年。
从家庭生活来讲,我是一个十几岁女孩儿的爸爸。女儿在北京上了幼儿园、公立小学,现在在读9年级。
所以,我来看待双减,会基于以上我的复合经历。
但是呢,我绝不是专家,也不是权威,而是作为一个有过相关行业经验的普通家长,与同为家长的读者们,一起聊一聊。
我的很多思考,肯定不专业,不严谨,也会有偏差和错漏。我想交流的,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我作为家长去思考的逻辑,这个,或许对其他家长,有一些借鉴和启发,如此而已。
01.
双减是拍脑袋的政策吗?
双减政策出台后,有人鼓掌,也有人困惑,还有人气愤:中国政策变来变去,到底听谁的?该如何应对?
很多时候,是我们看待教育的眼光太短浅了,如果没有长远眼光和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总是无法找到正确方向的。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双减,好像是惊天霹雳,毫无征兆和预警,就跟火山爆发、海啸来临一样,突发而至,根本不给我们任何的准备时间。这简直是太粗暴和野蛮了,怎么能说来就来、说停就停呢?
我们作为家长,该把这当作长期执行的政策吗?还是只是一阵风,刮过就完了?还有,这项政策是一系列政策的开始吗?还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政策,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呢?
这是站在家长角度,去思考的方式。
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模式,比如,我们从旁观者,一个没有孩子的媒体记者的角度,再来看双减,抛开个人情绪之后,会有什么发现呢?再比如,我们从行业从业者,老师的角度,还会有什么发现呢?再者,我们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再来看双减,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然后,我们再回到家长的角度。或许这时,我们就不会那么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了。
我们要知道,任何一项政策出台,必然有一个理论研究、草案制定、专家审议、执行预演、修改确定的过程。接着,就是试点执行、发现问题、错则修改、好则推广。最后,确定政策,全国执行。
也就是说,双减绝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一项教育政策,而是一系列政策中的一环。双减之后,还会有同样逻辑上的其他教育政策陆续出台。
02.
双减是我们转向
西方素质教育的风向标吗?
很多家长非常愤懑,觉得咱们国家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现在还要双减,去追求什么快乐教育、素质教育,这些西方的教育思想,适合我们吗?
且慢,我们先不要做“双减就是西方教育、双减就是素质教育”的武断判断,而是要从理论根基上,看一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两个部分。在自然世界里,理论、知识、成果,是可以共享的。中国的四大发明,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放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是一样的,且都可以从中受益。
但是,社会科学这一部分,却并非如此。每一个群体所拥有的独特文化、历史、传统,造就了每一个群体的社会,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
在这个世界里,每个群体所创造、发现的成果,并不能达成共识和共享。大到社会制度,小到饮食习惯,都不能照搬照拿。美国觉得自己的民主制度好,可在阿富汗就造成了人间悲剧。法国觉得自己的蜗牛鹅肝好吃,北欧人可能当垃圾扔掉。
教育,是社会科学部分,不是自然科学部分。
那么,双减政策的出台,一定是基于是否适合中国社会发展,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有没有好处,这样的背景来制定的。
我们的政策制定者,绝不会仅仅看到西方教育的某些方式好,就拿来使用。这种低级错误,在一向“以我为主”的中华文化传统之下,是不会犯的。
03.
双减是我们的社会
必须要做的改革吗?
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
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不是谁的主观意识能决定的。
中国曾经有工农兵大学生,那就是特殊社会形态下,所产生的与之适应的教育模式;70年代恢复高考,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下,改革开放的社会所需要的教育模式。
那么,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到2021年,我们社会所经历的三个社会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效率阶段;第二个时期,是公平阶段;第三个时期,是责任阶段
在效率阶段,我们要迅速发展经济,唤起社会活力,所以,我们在经济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那么,在教育上,我们除了恢复高考还有了少年大学班,还有教育产业化,就是要迅速地培养大学生,还要尽快培养人才。现在我们提到少年班,会带着批判的视角来看待,但当时少年班的出现符合效率阶段的发展需求,是时代的产物。教育产业化,也同样完成了历史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公平阶段,我们在经济上“带动一部分人富起来”“全面小康”,在全国层面,消灭贫困,全面医保,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我们刚在贵州做了写作中国的采访营,对此有深刻的体验。我们很难想象,这十几年来,贵州的基础建设得到了多么大的提升,贵州的贫困得到了多么大的改善。
那么,在教育上,就是大学的扩招,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基本上消灭了文盲,开始有了一个数量非常庞大的大学生群体。
现在,我们进入到了责任阶段。责任阶段,就是对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要求他们不仅仅通过税收来满足国家对他们的法治要求,还会从责任的角度,要求他们做出更大的措施来回馈社会。
那么,在教育上,就不再是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追求教育的品质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尽量保证让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既能够学到自己想学的,也能够找到工作,还能够有自己的幸福。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们经常讲的所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其实,讲的就是这些。
不是政策的制定者,想这么做,而是他必须这么做,社会才能正常的运行。
04.
双减是“橄榄型社会”
和老龄少子化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吗?
我们来看中国现在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我觉得,有两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第一就是中国要建立橄榄型社会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讲究效率的时期,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扶贫,又让绝大多数中国人,脱离了贫困。那么,现在的重点,就是让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更多,收入更多,福利更好。
那么在教育上,就绝不是把重点放在国际学校、贵族学校、私立学校上,这非常明确。因为这部分家庭是中国14亿人的极少数。
教育的重点,一定是在占绝大多数的中产家庭、普通家庭的上学问题上。双减,其实针对的是这些家庭。为什么政策要双减中产家庭,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现在的中产家庭,花在教育上的支出,实在是太大了,付出的精力,实在是太多了。
从一个家庭来讲,已经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幸福,甚至家庭的稳定和安全。从一个阶层来讲,已经严重影响了数亿家庭的幸福、稳定和安全。
请问,如果你是政策的制定者,会允许这样的状况越演越烈地持续下去吗?肯定不会!这样的内耗,对社会是极大的浪费,也是对社会稳定的极大隐患。
第二个地方,就是少子老龄化
大家看到鼓励二胎、三胎,甚至四胎的政策陆续出来,会觉得怎么那么急迫,甚至觉得有些荒唐可笑。如果政策这么着急,背后的问题该有多么严重。
中国已经不是一个人口众多,可以依靠人口红利来发展经济的社会了。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时期,进入到消耗型的时期了。这多么可怕。退休拿退休金的人越来越多,干活创造价值的人越来越少。这个窟窿怎么能够才能填平?
一个就是推迟退休年龄,让每个人能够继续发挥余热;一个就是鼓励多生,加大年轻人的比例。
那么,在教育上呢,还要年轻人从小就进入残酷的竞争,淘汰一大批没有自信的人,筛选出象牙塔上的精英吗?
这将造成多么大的人才浪费,对少子化的社会,更是雪上加霜。
双减,就是尽量让每个人成才,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多做几年。这才是教育的战略方向。
05.
双减会减少中国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有两类,一类是高级研究人才、国防人才的需求;一类是对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的需求
这两类的比例,从重要性上来讲,是五十对五十;从数量上来讲,可能是一对一万,甚至,一对十万。
那我们之前做得怎么样呢?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
高级人才中,做得好的,是我们的国防人才,现在的航母、空间站,都是我们的成果。但是,我们的研究型人才,做得并不好。这么多年来,我们的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实在是太少了。而很多华人,在国外就可以有成果。这说明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机制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教育上,做了加强基础研究的“双基”投入,就是想让中国人在中国做出世界级别的成果。
专业人才中,我们做得好的,是培养了全世界最多数量的工程师,我们高铁、高速、建筑、桥梁等等工程上的成就,世界为之瞩目。但是,我们做得不好的,就是水平不高的学术型人才,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学生,既不能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又不拥有实际的工作能力,是对人才的巨大浪费。
在教育上,主要是两个政策。
第一个是减少学术型大学的招生,先下手的学术研究生的招生。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我们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上不需要那么多。
第二个政策,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视。未来肯定会达到五十比五十的比例,让更多的年轻人,从开始就不用进行学术的训练,而是从事实际技能的培养。
这样综合调整下来,高级人才不会缺少,因为国家需要的本来就没那么多,需要的是质量。就算有一半的年轻人,直接进入到职业学习,也不会影响,因为中国的基数已经足够了。
06.
双减会让我的孩子上职校吗?
我们的家长,一想起自己的孩子上职校就觉得可怕。
这很正常,一是现在的职校太差,学得差,环境差;二是职校毕业后,就算赚到了钱,也一辈子抬不起头。
第一个现状,需要一段时间来改变。但是,也并非现在所有的职校都差,还是有一些办得不错的职业学校。
第二个现状,则是社会观念的改变。其实,现在很多职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餐饮行业,已经让很多高级人才、名校毕业生、年轻人,觉得很时尚、很酷了。放在十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而家政、施工等行业,虽然现在很多保姆、装修工人、电工,收入远远高于普通白领,但是,大家还是没有足够的职业尊严。这也需要社会整体的变化。
可以预见的,国家既然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那么,会从职业学校的投入、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等等方面做出各项配套的调整政策。
那么,未来十年、十五年后,职业学校的教学和环境,会达到现在普通一本大学的水准;职校毕业生,工作的环境也并非是传统的脏乱差,而是科技感的干净环境,且可以继续学习拥有职业研究生、教授的高级职称。那么,职业学校毕业,也就会被社会认可了。
有人说了,就算实现了,那都是十几年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可是,我们的孩子,他们的人生进入社会阶段,也正是那个时候。
而且,现在的很多职业培训,比如烘焙师、AI等等,已经形成了从教育到工作,到社会地位的闭环了。
就像喜茶的创始人聂云宸一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毕业的他,让奶茶成为了中国流行的行业。
未来,这样的路径,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07.
双减会带来高考政策的变化吗?
我们一说起教育改革,总会想到一个问题:高考制度不变,所有的改革都是瞎扯。好像中国的高考是所有教育的指挥棒一样。
其实,这里面有很大可以商榷的地方。
高考,并不是不可以变。要看它是否对国家对社会有益。大家都知道,我们曾经有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时期,高考,曾大力帮助了中国改革开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那么,现在的高考到底是在培养人才上贡献大,还是在破坏人才上贡献大呢?
我想,现在的政策决策者,一定做过这个判断题。而且,做过未来的预设。就是当破坏的比率更大的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改革和调整。
双减,在我看来,就是这一系列政策的一个信号
在这样的信号之下,我的理解,双减之后,会先改变的是学校,然后是改变高考。
学校怎么变呢?大家其实已经看到了,消灭校外学科培训机构,减少民办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减少一般学术大学,保证高水平研究大学。
然后,按照这个趋势,高考自然也就发生变化了。大多数的孩子,在初级学校里进行普及性学习;到了高中进行分流,一半去职业学校,另一半去学术大学;高水平学术大学搞基础研究,一般学术大学做行业研究。
未来的高考,在每一个领域内,学生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少,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因为可供选择的学生并不多,学校要去争取学生的青睐。这必然是未来的教育趋势。
我可以预测,随着分流政策的实行,以及少子化的趋势,未来肯定有招不来学生的大学,肯定会有教学质量不高的大学关门倒闭的。
这并非奇谈,而是必然。 
08.
双减会让我们的孩子
学得少变得不够聪明吗?
首先,我想说,我们现在的孩子,不是学少了,而是已经学多了。
我们要知道,教育是有社会现实、社会基础、社会需求的,不能脱离了这个谈教育。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不学拉丁文呢?那是欧洲孩子们的课程。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不学建造冰屋呢?那是爱斯基摩人的必修课。
教育,并不是把世界上的知识,都学到最好,才称为最好的教育——而是学到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社会最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幸福的路径,而不是去和全世界比赛。
最近,英语考试的取消,就是这样的背景。
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的工作,都用不到我们现在哪怕在义务阶段所学习到的东西,更不用说高中和大学的东西了。
而很多很多的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反而我们的学校不教。
所以,未来学校的课程,肯定会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就算是义务阶段的教育,也会更贴近实际的生活,而不是纯理论的知识。
其次,学得多,学得少,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要求。
作为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就不要管外在标准和评价,自己去学习和发展就好了。
我们不能因为英语不考了,就不让一个喜欢语言的孩子学英语;也不能因为体育要考了,就让不热爱运动的人非要去达到运动员的标准。
这才是荒谬的。
09.
双减会让很多创新学校减少吗?
很多家长担心,现在有一些做的很好的创新学校,会因为双减的政策,被收归公有,或者消失。
在我看来,学校的形态,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创新的教育并不会消失
如果,这个创新学校的校长,对教育的诉求,是自己成名成家,是办100所学校,是融资上市,是挣很多钱,那么,这次双减可能就是他的灭顶之灾。
但是,如果这个校长,就是想探索好的教育模式,就是想影响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就是享受研发、上课,和孩子的相处,那么,双减应该让他的教育梦想,变得更大才是
所以,我从来不会觉得,某个教育政策变化了,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就没有办法工作了。而且,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双减肯定是符合教育逻辑的好的政策,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而言,肯定是应该支持和拥护的。
10.
双减是育人的正确途径吗?
教育,有两条线。一个,是知识能力的培养;一个,是自我价值、幸福的获得。
我们过去,基本上都把第一条线,当作教育的全部了
甚至,为了孩子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把孩子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都舍弃了。更不用说,还要去追寻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了。
另外,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其发展规律的。一定是先快乐和轻松,随着理性思维发展,再慢慢深入去思考、求学,艰苦和竞争,人才发展的过程就是如此。
但一直以来,我们都颠倒了。过早把竞争和成人世界的一些要求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这是畸形发展,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有极大破坏的。
这次双减政策的出台,国家在育人层面到底想要发生什么转变?就是把童年还给孩子
所以,我们要从鲁迅呐喊的“救救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双减。
11.
双减政策后作为家长,
难道也和孩子一样躺平吗?
几年前奥数风靡全国的时候,你敢没敢说“不上”?所有人拼命赚钱,想买学区房让孩子接受所谓好教育时,你有没有理性地思考过?我并不否认奥数有用,学区房有用,但是,这个有用,是几年有用,还是几十年有用,一辈子有用?
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了一年、几年有用的东西,我们破坏的是孩子几十年,一辈子有用的能力?
现在双减来了,你敢不敢不考虑成绩,让孩子寻求他热爱的事情,按自己的意愿学习、工作?你敢不敢基于未来,去培养孩子?
国家在政策层面的趋势已非常明显了,我们每个人的选择,家庭规划和孩子人生规划,都要基于这样的趋势和方向,我们要清楚且坚定,而不是被过去的一些教育标准裹挟。
双减,不是让孩子和家长双双躺平,而是让每个家庭和孩子走自己的路。
这条路,其实比考试竞争的道路更加艰难,需要我们付出的更多是心和爱,而不是蛮力和金钱
我们总说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可是当开始这么做的时候,很多人又开始怀疑。
我想,对于本质的东西,我们要坚信,这是对家庭和孩子有好处的事,坚信这一点,我们才能家庭和睦,孩子未来健康幸福。
作者: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小丸子的爸爸。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