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有消息称,一封《深圳市电动汽车充电行业联名投诉信》在充电桩行业相关群聊中传播,有40多家充电运营商参与其中,投诉信已经发往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投诉方以期获得一个保障充电行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营商环境。
联名投诉信显示,一些网络平台从粗暴的低价引流跟进,充电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免费充电”“免服务费充电”“1分钱充电”的活动此起彼伏,而最终惨遭屠戮的是充电桩资产运营方,充电站运营商成为“待宰的羔羊”。
赛道火热入局者众多,拼低价抢用户
在公用充电桩停车场,不难见到出租车、网约车的身影,营运车辆的司机是公用充电桩的主力客群。他们对价格相对敏感,于是低价便成为了充电桩企业比拼的战场。一些司机告诉记者,部分平台推出了直降、免服务费、秒杀大额优惠券等促销活动,有时同一个充电停车位在不同的平台上价格也会有所差异。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公用充电桩平台间的价格战从去年底以来陆续在全国多个城市上演,6月以来,山东、陕西等省份出现的“1分钱充电”等大额补贴大战,甚至引起部分企业发文抗议,和当地行业协会的约谈。
而与此同时,多家充电桩运营商也在今年陆续宣布完成规模数亿元的新一轮融资,市面上还有许多新企业入局,其中有许多是聚合平台型的运营商,也就是不建设自有的充电基础设施,只将现有场站接入运营。
进入2021年以来,充电桩资产运营方和第三方结算平台的矛盾日益凸显。今年6月,国网(山东)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发布一则严正声明称,今年以来,个别充电运营商引入野蛮资本大搞“1分钱充电”“0服务费”等低价促销和恶意竞争,严重扰乱了山东区域正常充电市场秩序,误导电动汽车车主充值充电,给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为维护山东充电市场的健康稳定,国网(山东)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决定,自6月8日起,全省部分充电站服务费价格调整为0.1元/kwh起。
此外,同样是在6月,陕西省电力行业协会充电设施分会召集星络充电、快电、新电途(支付宝)、云快充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召开座谈会,整治陕西充电市场价格战乱象。6月15日起,在陕西发起低于成本价的促销、补贴等扰乱市场的“价格战”将被处罚。

图片来源:北京商报
目前,国内公共充电桩由不同单位管理和收费,充电费一般由基本电费和服务费组成,其中,基本电费约1元/kWh,因此消费者对充电服务费的价格较为敏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竞相压低服务费。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单靠充电运营本就难以盈利,而采用以远低于成本价的方式营销,通过低价吸引用户,这是大部分互联网资本抢占市场的手段。通过对用户的吸引、充电桩的密集布局,显然可以快速实现扩张,等用户使用习惯养成后再抬高价格、“收割”用户。
目前各地出现的平台补贴低价竞争现象,本质是资本介入后寻求垄断的前期恶意竞争行为,目的是对当前竞争对手进行清场和后期试图对用户利益进行‘收割’,但对这些资本来说,前者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后者却不可能长期大规模实现。
利用率不及预期 
资本一窝蜂涌入、充电桩运营商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就是上演攻城略地的价格战。
在北京,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连续多年保持2位数增长。在全国范围来看,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现有各类公共充电桩数量达95万台,在过去一年中的(2020年8月-2021年7月)每1个月就平均新增约3.2万台。
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座充电站,去年年底落成,提供24个充电位。从普通停车场变成公用充电桩,需要在电源、土建、充电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方面投入100多万元,还要和业主方签订车位的长期租赁协议。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投入是7位数,收益却是几角钱几角钱地赚。在这个场站,运营商除了收取没有利润空间的电费外,还会向用户收每度不到2角钱的服务费,而这也是目前公用充电桩运营商主要的盈利来源。于是,规模化就成了运营商现阶段追求的目标。不过目前市场上公用充电桩的利用率普遍还不及预期。
平台价格差异大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火热发展,我国充电服务市场也不断壮大。然而,随着一些大型资本的进入,充电服务市场也未能免俗地进入价格战阶段。去年底,“星络充电通”平台上线,推出线上线下“亿万补贴”活动,从“全部桩、全时段、零服务费”到“全部桩、全时段、低于电费”,疯狂撒钱;快电App则提出了“1分钱来充电”的营销口号。
正如网约车烧钱补贴时期一样,“哪家补贴高就充哪家”是多数用户唯一的“充电原则”。一位电动汽车网约车司机给记者发了一些常用充电App的价格截图,总体来看,时段不同,各大App的收费标准也不一样。
这位网约车司机表示,自己用国家电网的频率比较高。根据他当时截图的内容,国家电网0点-7点的费用是1.12元/度,7点-10点的费用是1.42元/度,10点-15点的费用是1.73元/度,15点-18点的费用是1.42元/度,18点-21点的费用是1.73元/度,21点-23点的费用是1.42元/度,23点-24点的费用是1.12元/度。总体来说,价格比较平均。
而云快充的价格就比国家电网低很多:0点-7点实际费用是0.48元/度,7点-10点的费用是0.78元/度,10点-15点的费用是1.09元/度,15点-18点的费用是0.78元/度,18点-21点的费用是1.09元/度,21点-23点的费用是0.78元/度,23点-24点的费用是0.48元/度。
此外,一些充电App还通过发券、套餐等方式吸引用户。比如,快电有“1元秒杀30元直降券”,季卡88元,半年卡158元;特来电有充电服务费套餐,60元购100度,年卡99元,连续包月卡9.9元。
价格套路不可取
从无到有,再到普及,几年间,充电车位已经成为停车场标配。但总体来看,充电服务平台这个新兴产业,其经营中的配套规则亟待完善,特别是在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推动禁止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等若干规定的制定。
价格战虽然暂时给用户带来了优惠,但并不是周期性的,也不是持续性的,一些平台的优惠只持续了一段时间,剩下一地鸡毛基本上由本地的运营商做支撑,运营商收入减少,后续服务可能就跟不上了,用户心态会失衡,市场也变得千疮百孔。良性的发展空间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动能,但超出良性范畴的行为,比如使用资本大棒来压制同类型企业甚至击垮友商的行为,让整个行业不齿。

实际上,很多行业都存在价格战,尤其是以补贴“闻名”的网约车市场,那么,为什么充电市场大打价格战不可取呢?专家称,网约车补贴的目的性比较强,会带来整个市场的增量,包括司机和乘客,而充电市场还在发展过程中,客户群体比较固定,补贴是没有办法带来增量的,也不是价格低用户就能多充几次,没有所谓的市场增量。

任由价格战持续存在,可能让更多的良性发展企业被打压得无法生存,而最后,消费者会发现自己被逼到了绝路上,当大家不得不依靠一两种平台时,优惠的情形还会是这样吗?看看共享单车市场大家就可想而知。不同的是,汽车充电的花费远比使用共享单车多,其中包括了电费、服务费等费用,现在还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平台利润还未体现进去。一个良性的市场,是需要多家企业、多种模式共存的,市场可以百家争鸣,这样运营商、消费者才能真的获得实惠。

回顾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再到社区团购,各大资本、平台走的都是一条路子。尤其是共享单车,一开始拼命烧钱让利吸引用户,直到整个市场被个别的几家垄断,用车价格一涨再涨就成了常态。
在艾媒咨询CEO张毅看来,1元甚至0元的拉客行为,可以说是互联网企业在过去20多年拉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依靠资本的扩张来促成的。但是到了今天,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这种行为是否还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是需要审慎看待的。“从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来讲,我不建议这种行为被滥用,我希望真正的市场竞争来自于真正的性价比,所谓性价比绝不是来自于0元、1元或者更便宜的其他方式。”
充电桩价格战何时休?
伴随着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出行方式及其配套的基建领域成为市场聚焦的热点,充电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充电App”)也应运而生,众多资本纷纷入局。然而,和很多行业一样,竞争者多了,价格战也难以避免,部分充电App打着“1分钱充电”“1块钱充满一辆车”的口号争抢用户,多次被投诉和抵制后仍未改善。
与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这些“新基建”领域相比,充电桩建设更像是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充电桩不仅是充电设施,还是使信息、数据实现互联互通的平台和载体。通过充电桩形成网联化的信息网络,实现消费者从人找充电桩,到查询导航找到充电桩,再到数据算法推荐找到充电桩,再到无人驾驶的智能能源补给的发展过程,推进未来智能化出行发展。

同时,每一个充电的节点其实都是一个能源交易的入口,未来充电桩行业必然越来越强调数据的价值。数据的价值关乎将来国家对能源整体的调度。此外,未来每辆电动汽车也是一个移动的储能装置,可以用来放电售电给电网,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以充电桩为主体的充电网络将是充电物联网的概念,数据在其中的价值不可估量。

在实际的运行中,这一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众多充电桩运营企业都将数据化、网联化、智能化作为发展的着力点,都在积极搭建数据中心,推动车联网、桩联网加速融合,助力能源利用更加智能。

业内专家表示,充电桩最大的价值在于一头连接汽车强国战略,一头连接能源安全新战略。目前充电桩还处在能量单向流动的初级发展阶段,未来要推动充电桩数字化发展,进一步实现能量的双向互动。由于充电桩更易于统一标准并快速推广,最有条件成为未来能源互联网变革中的第一个突破口。
企业热衷于价格战而忽视对充电桩的管理与运维,可能导致车主跑了很远找到充电桩后,发现被油车占位或是‘死桩’,这将打击消费者的积极性。‘羊毛出在羊身上’,资本利用价格战抢占地盘、争夺用户的方式也存在一定风险。对企业而言,长期恶意的价格战可能将本金输光,最终,充电价格战将反噬企业,很难继续后续运营;对消费者而言,如果充电桩运营行业形成垄断或几大巨头,那么居于强势地位的运营商就可能凭借其市场地位抬价,获得超额利润,最终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在资本碾压和大平台“笼罩”下,充电基础设施领域不可能“百花齐放”,价格战不仅会伤害民营企业的创业热情,出现“大树之下、寸草不生”的情况,还会导致行业发展缓慢。在行业人士看来,这种价格战貌似让消费者得了实惠,实际上却扰乱了整个市场,野蛮的竞争套路终不是长久之计,运营和服务才是充电桩的根本所在。
来源:北京商报、央视财经、经济参考报、中国能源报、每日经济新闻
|中经报智库  CBJTHINKTANK  原创文章|
往期推荐
智库焦点 | 学区房彻底凉凉?北京开启大面积校长、教师轮岗!安徽首现“学区房限购限价”,多地在行动,学区房格局彻底被改写
你有在看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