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班、学区房... 双减的余温尚在,大大小小的机构,和曾经被蜂拥而上的家长抢到每天涨价的学区房,却日渐衰退,死的死伤的伤。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教育改革中,当我们高呼终于有人来为家庭教育减负时,也有很多家庭被“伤及无辜”,辛辛苦苦投进课外班的钱,拿回无望。总有人会在革命中被牺牲,在浪潮中的我们能够怎么办?
作者:安柏
本文原文来自:海淀花生妈
微信号:Amber201606
前一段时间写了几篇关于“双减”的文章,有一部分家长可能还是没能完全领会政府的良苦用心。
这个良苦用心就是:减轻孩子负担、追求公平,共同富裕——打破现有利益的分配,绝不让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打开阶层流动的通道。
更多的教育均优举措正在和将要到来,比如说:
学区房越来越没用了,杜绝用金钱买到优质教育;
教师轮岗,在北京已经开始了,秋季开了学,一些普通学校的家长和孩子,就会发现,自己来了新老师,还是原先牛校的特级教师或骨干教师;
学校校内将更多地承包起孩子的课后活动,包括功课辅导、学科拓展和素质拓展,如果师资和资源不够,也会外包给现有的培训机构。
还有些我们以前难以想象的事情,也正在和将要发生,比如说,比起民办和重点初中,普通初中的孩子会更容易上重点高中。
再大胆想象下,学区房消失后,甚至可能会出现租售同权,租房的人也能上这个片区的学校……
因为,国家已经铁了心要推进公平,公平就是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去牺牲普通老百姓的利益
和学区房一样,在补习班上,普通老百姓向来是拼不过有钱人的。就拿200多元一节的外教网课来说,有钱人可以天天上,眼睛都不眨一下;普通家庭抠抠索索,最多一周上个一两节,还要咬咬牙,那么效果对比可想而知。
那么,禁了境外外教网课,是有钱人更吃亏呢,还是老百姓更吃亏呢?大家要好好想一想。
当然,举措来得有点迅猛,也会误伤到一些家长,比如交了课程费没法接着上外教课的,的确是很糟心,但是也千万别幻想能接着上下去。刚出“双减”文件时,我就和大家说:
那已经报的课呢?
如果能退费当然是最好,但是这只有一些财大气粗的头部巨头才能做到;
如果看看退费不大有戏——特别是一些线上机构,高成本运作,一旦没了收入还要退费,基本是够呛的,如果能够转课,不算最坏的结果。
最坏的结果,是机构直接关门或者宣布倒闭,那么钱和课啥都没了。但这又能怎么办呢?也只能接受现实,金钱损失是既成事实,时间和心情就要止损了,不然对自己影响更大。
关于大家关心的,这两天闹得很凶的鲸鱼,布丁妈和我一个堂妹也各有5位数的课时费还留在那里,但是我们预测退课的概率不大,所以一开始就没想着退费,而是使劲消课,现在没课上了让转课也就只能转了
雪上加霜的是,布丁爸和布丁外公也就是我们老爸都在做股票,最近教育股带着股市大跌,他俩的损失比起课时费可大多了。不过,这也是他们自找的,谁叫他们没事总炒股呢?
发生损失我们也只好认栽了,花任何钱都精打细算。认栽不代表不心疼钱,而是,不认又能怎么样呢?发生的已经发生,是沉没成本,不如在情绪上止损,不做无效的消耗,忘掉损失继续往前走。
再说,哪有改革不付出代价的呢?现在是损失了一点,没准能换来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呢?——这话说得有点大,我自己都脸红了,应该说,没准能换来布丁和他小伙伴更愉快的童年呢?
“双减”出来后,还有人觉得不公平的是,培训机构是不能办班了,但是有钱人还能上一对一啊,这不是进一步拉大贫富家庭的差距吗?
这个我以前也说过,国家看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能够长期上一对一的家庭只是极少数,不属于大多数人。再说,不管有没有政策,能上一对一的都已经在上了,又不会因为政策得利。
反而,“双减”一出,有钱人也受到影响了——连一对一都难找了,不是大家认为的需求增加了,而是供给减少了
我们来看看一对一的供给变化:
原先一对一还有请学校老师的,现在是万万不能了,要严肃处理的;

原先一对一还可以找机构的老师,现在机构的一对一、一对二也要遵守双减,也就是说假期和周末都不能上课,那一般孩子有空不就是周末和假期吗?
那找社会人员呢?现在不少机构老师的确失业了,但是也失联了,要看家长找不找得到;而且北京各区还有给失业教师提供工作的保障,毕竟学校内和课后对老师的需求增加了;
原先一对一稍微实惠点的还有大学生家教,如今为了响应“双减”,一些师范大学原来设家教部的也都关闭了。
比如华师大:
比如北师大:
北师大家教部的公众号上,再想登记家教需求,出来的是这个
如今啊,有钱人就是捧着钱,也很难买到学区房和一对一了!能找到的,那不仅是情报工作做得超前,主要还得运气好。
看到没,国家是铁了心要教育公平了(其他领域也一样),大家一定要体会到这番良苦用心,相信我们的教育生态,很快就能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做家长的,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此外,就是要做好家长自己的事情,"双减“文件里要求家长做到陪伴、引导和沟通,难道不是家庭教育应该做的吗?还有孩子的预习、复习、纠错、还有课外阅读,都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也应该以家庭为主导进行。
一对一是很难找了,但是,每个老母亲面对自己的孩子,不就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吗?
任何时候,靠别人,靠外界,都不如靠自己。
本文来自:海淀花生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