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盐粒
最近一封14岁女孩的遗书,在网上疯狂传播,
一条花季生命的丧失令人叹息、令人泪目、令人痛心……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个女孩的愿望不大,不过是想得到爸妈的认可和温柔,
但现实中,这个愿望却变得如此难以实现,
她活着的14年时间里,没有过,连一次都没有过的认可和温柔,
于是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临走前留下遗书、绝望地写道:
“我最渴求的,只是父母的爱”,但“若有来世,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说实话,自杀的孩子我写了很多,以至于内心都不愿意再接受一个孩子如此抱憾而死,
特别是,我还从这个女孩身上看见了很多人的影子,曾经死去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在脑海里浮现,
现在仍在痛苦中挣扎的孩子,似乎也预示着悲剧将不断重演,
可是,这样的悲剧究竟要到何时才能止息,孩子何时才能逃离被“逼死”的命运?
他们的遗书
揭开了父母最丑陋的一面
故事很简单也很痛心,
在这个故事里,父母想把女孩塑造成优秀的完美女儿,秉着严格出孝子的理念,父母对她无所不用其极,
扇巴掌、打手背、手臂、大腿,用皮带、电线抽腿,羞辱她,每日每夜骂最难听的话,
她永远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或写功课的人,不为别的,就因为人家是长辈”
既然想不明白,爸妈也不愿意明白自己的想法,那么不如就减轻他们的负担,也给自己一个解脱吧,
于是她洋洋洒洒写下一千多字的遗书后、扬长而去,
走的时候还不忘提醒父母“榻榻米我用鞋踩过,记得擦干净”
我为这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感到恶心,也为这个女孩的懂事感到痛心,
可是不得不说,类似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就在3个月前,一名来自安徽的高二女孩从学校的5楼一跃而下,
跳楼前,她在窗户前面哭了50多分钟,但无人问津,
不堪重负的她,同样留下了5封遗书,里面写满了“对不起”,
同样在5月,济南一名女大学生,在宿舍自杀并留下遗书,遗书里赫然写着:
“自杀仅仅是因为我爸爸”,
细数了长这么大以来,爸爸的种种暴行:
“家庭暴力,当众暴打孩子,剪掉女儿的头发,打断妈妈的鼻子,
弟弟高考成绩不好,爸爸骂她,语言羞辱,叫她去死,骂女儿贱人、婊子、妓女……”
再往前的一个月,陕西西安,一名12岁的女孩在墙上写下“再见了”三个字后,从公寓20层的窗口,一跃而下,
后来人们在她的小本子发现这样一句话:
“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国际公寓20楼,我知道我只会逃避,谢谢你们,路脏了,抱歉。”
仅仅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有这么多事故发生,且如此相似、如此令人感到心痛,
他们都只是孩子而已啊,才活过了人生的五分之一,舞台却匆匆落幕,留下的只有一片寂静、虚无和黑暗……
父母是怎样
  一步步毁掉孩子的?
怎么会这样?我们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想这是所有家长都想问的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的原因,或许并不在于孩子,
而在于家长,试问:
孩子一定要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吗?你想要的样子就一定正确吗?
你想要的是一个孩子,还是一个悉听尊便的奴隶?
就像这个女孩在遗书里写道:
“我是你们的孩子,还是你们炫耀的工具?”
她深知,自己的价值不在于女儿的身份,而在于“冲进班级前10,排名年级前20,考到满分”,
在于那个父母心目中优秀的完美女儿,但那是自己永远也达不到的,
究竟父母爱的是子女,还是子女身上的成绩、名誉和优秀?
有多少父母在怀宝宝的时候,只是希望孩子健康长大,可孩子一长大,就希望他变得卓越、超群?
就像很多年前网上就有一个段子这样说:
“妈妈说,笨鸟要先飞。
孩子回,有些笨鸟不想飞,于是下个蛋,逼孩子飞。”
这个女孩还在遗书里写道:
“毁掉一个人很容易,只要毁了他的童年。”
羞辱,就是父母用成年人的方式对待孩子最有效的办法,
这种办法,让生性渴望合群的孩子,成了他人眼中异类的存在,
就像过去那个成都的14岁男孩,在学校里当众被妈妈猛扇两耳光,随后翻墙跳楼身亡,甚至都不带一丝一毫的犹豫,
还有什么呢?这个女孩最后在遗书里没说出来的是:
“我最渴求的,只是父母的爱。”
然而说是爱,也是最可怕的武器,与其说这是爱,不如说这是以爱为名的控制,
父母与子女的吵架,永远会以父母苦口婆心的一句“我生你养你这么多年”为结束,
所有的对错,都变成了你错我对,因为我的付出、我爱你,这种假借爱的裹挟,相信每一个中国孩子都经历过,
即便父母是无心的,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习惯性用伦理、道德压制你的时候,就在实现对你的控制,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就刺穿了这种关系的本质:
“伦理本身有着一个最大的掩护——爱,因为爱是无法对抗的,我们可以对抗恨,很难对抗爱。”
我们最渴望的是爱,但最难对抗的也是爱,
这看似矛盾,但我们要的爱,不是父母用爱包装的道德绑架、唯我独尊,而是兼容并蓄、包容接纳,
“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并不完美的人。”
很快你会发现,孩子在这种“爱”的滋养下变得不堪重负、变得沉默寡言,因为只要他们一开口,父母总有千百个理由让自己闭嘴,
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可是内心的阴影却越来越大,
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叫“阴影”,就是指那些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会躲入阴影中,
但并不意味着它会消失,反而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懂事”的孩子越来越多,同时跳楼的孩子也越来越多,遗书变得满天飞舞,
每抓到一张,上面都写满了血淋淋的控诉。
遗书成了
孩子唯一的情感出口
让我不敢相信的是,遗书竟然成了今天孩子宣泄情感的唯一出口,
在遗书里,他们才能当一回真正的自己,
因为活着的时候,他们每天都在被打断、被否定、被胁迫,
他们内心的阴影无处可去,自我也无处可诉,
这种孩子的内心恰恰不是黑暗的,反而是充满阳光,
然而正是阳光刺眼到他们无处可躲,因为这个阳光代表了永远正确的爱,而恰恰是这种爱,逼死了每一个他们,
看过一部电影《阳光普照》,里面阿豪发短信给郭晓贞说:
“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
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
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
可是我没有,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
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说严重一点,孩子其实都是被父母逼死的,
有人会责骂孩子,怎么心理这么脆弱,选择了这么极端的方式来了结自己的生命,好好沟通不行吗?
但我也想问各位家长,你们怎么忍心,用这样变态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由爱生恨,由药变毒,就这样慢慢铺展弥漫开来,
孩子不会一下子就选择死亡,而是一点点丧失对生的渴望,
从母腹中出来的孩子,本该和父母是紧密结合的存在,
但如今他们和父母就像两条平行线,
像那句话说的:
“父母永远在等孩子的感谢,而孩子永远在等待父母的道歉。”
他们不断连结,却又不断错过,
他们既是生命中最亲近的人,又是生命中最疏远的人。
这种越来越远的心理距离、越积越多的内心阴影,最终导致了孩子的丧命,
所以与其说这是自杀,不如说这是一场处心积虑的“谋杀”,
只是连“凶手”都不知道,
自己正把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推向无底的死亡深渊……

作者:盐粒。✌️ 平凡的95后中文系少年,写写文吐吐槽,不按常理出牌,清醒明辨是非。路过地球一趟,总得撒点盐再走~ 记得关注并星标🌟「撒盐少年」~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撒盐少年」,加星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