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来源:中科院
编辑:Priscilla 好困
【新智元导读】昨日,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7岁。郑哲敏院士在祖国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决心归国建设,为国奉献逾六十载,只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帮助祖国发展成一个富国强民的国家。
2021年8月25日3时43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原所长郑哲敏,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2013年1月18日,郑哲敏院士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那年,登上领奖台的他已经是89岁高龄,献身祖国力学事业已经整整58个年头
面对象征着国家最高荣誉的奖项,这位耄耋之年仍思维敏捷、耕耘不辍的科学家觉得「心情很复杂」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获得这个奖,感到很惶恐,有荣誉就有责任,我这么大年纪还能为国家尽多少力,总觉得好像欠了什么完不成。」
一生为国奉献逾六十载,郑哲敏院士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看到一个富国强民的中国

此生唯愿,尽「力」报国

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我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他曾先后师从钱伟长和钱学森,直至生病前,他仍在中科院力学所担任研究员,尽力为晚辈解答爆破难题。
院士办公室门口标注「外出」字样。如今,这扇门的主人再也回不来了……
郑院士1924年生于山东济南,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郑哲敏远在他乡刻苦学习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了,同年,他也获得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从事热应力方面的研究。
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三年后,郑哲敏决心归国,加入钱伟长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力学研究室,任副研究员。
同年年底,钱学森回国,郑哲敏随即加入新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971年,中国常规武器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为改变这一状况,郑院士深耕10年,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4年后,郑院士接过钱学森的棒,出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第二任所长
1993年,由于在爆炸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郑哲敏院士当选美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一年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郑哲敏院士登上国家最高获奖台,与王小谟院士一起被授予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郑哲敏院士(右)
郑院士为我国火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并由此诞生了力学的一个新的分支——爆炸力学
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他与合作者一起提出的流体弹塑性模型,堪称爆炸力学的学科标志,并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了贡献。
在穿破甲问题中,他研究得出穿甲相似律和穿甲模型,建立了描述金属装甲破甲机理的流体弹塑性模型和破甲相似律,为我国相关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戴兰宏十分感慨:郑院士当年历尽艰险最终回国,为国家研究了多年的绝密项目,这么多年来,「却是一篇SCI论文都没法发表的」

热爱祖国,献身科研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实力非常落后,那一代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战争、苦难和流亡,振兴中华成为了他们最远大的理想
经历了百年屈辱和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爱国的热情也自然在游子们的心中激荡。
他们要建设祖国。加州温暖和煦的阳光也抵不过对祖国的深切思念。
做国家需要的事情——这是郑哲敏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回国前,导师钱学森对他的叮嘱,也成为了他人生的主线
但是,郑哲敏的回国之路也如导师钱学森一样艰难。
1952年,郑哲敏取得博士学位,他的护照却被美国移民局扣押,故乡只能在梦中回望。
直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美国移民局取消了对一批留学生不得离境的限制,郑哲敏终于坐上了回国的船,绕道欧洲,半年后才回到阔别六年半的祖国
在回国留学生工作分配登记表中,郑哲敏写道:
回国本是一贯的主张。我们之所以获得教育,直接或间接是由于全国人民的劳动,因此回国服务是不可推辞的责任。同时,一个人如果不是在为群众的利益工作,那么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求学时,大学老师钱伟长和博士生导师钱学森对郑哲敏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们教了我很多科研精神、研究方法和做人的原则,让我终身受益。」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的郑哲敏始终对两位老师心存感激。
钱学森曾教育郑哲敏,不要把眼光只局限在眼前的「小」问题上,也成为郑哲敏一生治学的信条
为祖国做实在事
时间回到1960年秋天一个下午,中科院力学所的操场上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
在硝烟散尽之后,一片薄薄的铁板被炸成了一个规整的小碗
时任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十分激动,拿着这个小碗边走边说:「你们不要小看这个小碗,将来要在机械工业中产生重大变革」。
这个爆炸成形实验,也让钱学森预见到一门新学科正在诞生——爆炸力学,而开创这门学科的任务自然也就交给了郑哲敏。
那时,我国正在开展「两弹一星」研制。
郑敏哲经过不懈努力,找到了爆炸中能量释放的科学规律,最后生产出技术要求很高的火箭零部件,为中国火箭上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1年在北京锅炉厂做锅炉爆炸封头成形试验,郑哲敏(左六)
在大西北,大片黄土或戈壁滩一遇大雨就容易形成泥石流,将辛苦建造的铁路和房屋全部冲毁。郑哲敏心里感到不安,经常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长期思考和调研,他提出了力学应面向地学的观点,组织开展了环境和灾害流体力学研究。
郑哲敏1983年11月写下的《入党志愿书》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清除了旧中国的污泥浊水,工农业发展了,许多过去靠进口的东西,现在自己能够生产了,这一切使共产党在自己的心目中威信大增,并深深感到党说话是算数的,是真心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
在他的倡导组织下,我国建立和发展了灾害力学、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
郑哲敏的学生兼同事洪友士认为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总是比别人看的更深一些,更远一些」
但郑院士却谦逊地表示:「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想为国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这位「九零后」院士生前曾告诫学生要潜心研究,搞科研需要要经得起寂寞
「现在年轻人压力大,不能沉下心想远一点的事。只考虑近利,必然影响他的成果和决心。
参考资料:
https://weibo.com/3494982177/Kv513qugJ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8/463807.sht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