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大家的安利下看了《披荆斩棘的哥哥》,还真是各种上头。
有谁和我一样,李承铉的那首《天上飞》,循环了不知道多少遍。
但有趣的是,这个惊艳四方的宝藏男人,上热搜的原因倒不是因为这歌有儿,而是他在访谈节目中坦言,自己在家全职带娃带得抑郁这件事
细品这个热搜,很有趣。
一个在舞台上“奶狼双修”惊艳一众人的男人,却曾经是一个放弃工作在家带娃的超级奶爸。这样的反差萌,本来就踩在了许多人的爽点上。
男人全职顾家,牺牲和成就的形象似乎在人们心中格外突显其伟大。但通常,要是哪个女明星息影退圈回归家庭,人们好像却觉得她“应该如此”,只是做了一个女人该做的事。
再加上,这个男人不仅在家带娃,甘愿做妻子背后的男人,他还和许多妈妈们共了情。因为他居然也由于带娃焦虑而陷入长达一年的情绪困境。
敢情,男人带娃也会抑郁。
就像男人辅导孩子写作业也靠吼一样,有些事真不是女人矫情,而是谁摊上谁都不容易。
带娃到底有多累,得亲自上手试过才知道
每次一聊到带娃这件事到底有多累的话题,总有人觉得像是在故意引起性别大战,是在试图把男人和女人划分为两个水火不容的阵营。
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想拥有一些跨越性别的理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互换身份,做对方做的事和角色,这样才能真正的设身处地去共情。
就像李承铉在《定义》的专访中所讲的,当他自己真正在家带娃之后才发现,自己“曾经把全职家庭这个角色的人看得太简单了”。
全职带娃,耗的精力和时间都非常多。但结果却像看起来一天什么都没做。
照顾家庭这份职业,实在是太难量化了。
它不像在职场有KPI可以考核。全职父母其实是一份极为内耗却又很难得到肯定,价值认同感很低的“工作”。
甚至,很少有人承认,它真的是一份“工作”。
这样的感受,其实无关性别。说白了,没准谁做谁崩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
它之所以被披上了性别的外衣,被塑造成一种对“女性”价值的抹杀和忽视,是因为全职带娃这种受累不讨好的活,大部分由女性来承担了。
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话题讨论,每次都会引发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
男性觉得女性在制造恐慌,在故意挑起战争,是在无病呻吟,是在小题大做。
所以这次能看到有奶爸站出来,聊全职带娃的真实感受,还蛮宝贵的。在聊带娃有多累这件事上,男人和女人终于站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可以让大家穿越性别的外衣,真正意识到“家庭事务”被低估的不易,和它被忽略的价值。
当你全职在家,独自cover掉几乎所有的家庭事物时,你会发现,大部分事都琐碎到不值一提。
收拾好一架子晾晒好的衣物,折叠整齐、再分门别类的收纳好;非常费力地擦掉灶台上的油渍;安排好娃的一日生活,吃喝拉撒,在刚忙完一些清洁和整理工作之后,又被娃缠着陪玩,解决他们各种各样的情绪、矛盾、问题……
这些事,单独拿出来讲好像都无足轻重,但一整天下来却让人异常疲惫,更何况是经年累月。
全职带娃的人,承受的压力也许不比职场中人要少
没体会过在家全职带娃的人,可能根本不相信,在娃特别小的时候,全职在家照顾的那个人可能会忙到连饭都没时间吃。
你在身边的时候,明明娃玩得乖乖的,可你前脚刚走开去做点别的,娃就已经开始大声喊叫。
娃刚睡下,你一转身却发现厕所里堆着好几件娃吃饭弄脏的衣服还没洗。
你刚给自己热了饭,却发现娃又拉了屎,那盘加热好的饭菜就静静地呆在桌子上,慢慢冷掉。
置身事外的人,会觉得看这些文字是在放大困难。特别是男人,总瞧不上这些“小事”,觉得和工作上的烦心事、糟心事比,这些事儿简单得就不叫事儿。
可只有当自己真试过之后,才会在心底暗暗嘲笑那个曾经看轻了这一切的自己。
当然,那种把孩子丢给手机,自己图个清闲的带娃方式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但凡要把带娃这件事做好的,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和这些“小事”作“殊死搏斗”。
就像李承铉在《想想办法吧!爸爸》综艺里带女儿Lucky。看他如何为了满足女儿的小爱好而把口红抠出来留下个空壳给女儿玩,看他如何在女儿不配合的时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看他为了让娃乖乖吃饭如何使出浑身解数……
哪一件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
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却需要耗费人极大的耐心、智慧,非常考验人对情绪的管理能力和做事的细致程度。
想象一下,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的时间以外,都无法摆脱,无法逃避这样的“小事”,会是怎样一种酸爽的感觉?
所以,经济实力跟得上,也许还有外援帮忙的李承铉在家带娃都抑郁了一年,更何况普通人呢?
很多人看李承铉的那段采访,特别是一些全职妈妈们,都觉得他简直替自己说出了心里话:
“我发现有时候自己在某件事上太逼迫女儿,自己的情绪也没有控制好,不一定是女儿本身有什么错,可能只是自己有压力和烦恼,却发泄给她,凶了她。等她晚上睡觉的时候,自己会看着她不自觉地哭起来,对着她重新承诺,自己明天一定不要无缘无故发脾气,还拼命去看育儿书,想要当一个更好的父母。”
话虽这样说,哪怕前一天已经后悔了,可第二天,自己可能依然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
白天与女儿一通鸡飞狗跳,这个来回拉扯、自责的过程,让李承铉陷入崩溃,他的情绪反反复复,没办法稳定。就是那一刻,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抑郁了,是不是应该找个医生看一看。
可其实,这样的情绪沦陷,基本上每一个带过娃的人都真实的体会过。
明明孩子也没做错什么,自己却因为一点小事而抑制不住地对孩子发脾气,冷静下来又觉得是自己迁怒无辜的小孩。作为一个成年人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怪自己太失败,一味自责起来。
原来,全职在家,面对一切大小家庭事务,特别是24小时全年无休带娃,真容易把人逼到失控。
那些情绪上的沦陷,绝非某个性别的人特有的敏感和矫情,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无法调和的情绪。
孤独感和价值丧失让全职带娃的人陷入沮丧
为什么明明没有职场上那些绩效压力,全职在家却依然会让自己情绪失衡,甚至抑郁呢?
我想,应该是孤独感和低成就感造成的。
家庭事务,会像一座孤岛一样,把人从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中孤立起来。所有的家庭事务,都需要在家里完成,面对的只有孩子,缺乏与其他成年人进行更加深入而有意义的社交。
而且,真的就像李承铉所讲的那样,一天下来感觉自己一事无成。
去上班的人可以为自己写出了客户满意的文案而骄傲,可以为完成好老板交待的任务而开心,那在家全职的人呢?难道要为给娃换了几个纸尿裤、摘了几根豆角、叠了几件衣服而自我称赞?
如果这时候,另一半再不能看见对方的付出,不能肯定对方所做的一切,换谁不失落,不难过?
更何况,是在“男性就应该出去赚钱,而不应该在家吃软饭”这样的舆论场下,作为男性的李承铉显然会承受更多的压力,所以我很理解他在采访中所讲述的那些无法排遣的情绪。
如果没有严重到要去看医生的程度,要调节这份情绪上的失衡,除了靠自己,其实周围人的态度也很关键。
李承铉就曾经讲过,自己也很担心丈母娘会不会觉得很不平衡,因为一直是自己的女儿辛苦在外面闯荡。
但戚薇在这一点上却做的很好,她很真诚地感谢自己的丈夫,“你在家照顾孩子,我可以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反而是我要感谢你给了我一个机会。”
就像李承铉所说,尽管还会有一些不堪的舆论,说自己被老婆养着,但他已经不很介意这些话了。因为,只要他最在乎的人认可他,懂他在做什么就可以了。
的确是这样。很多时候,家庭里的两个人所作的决定,寻求的可能并非是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而是整个家庭的利益最大化。
就像戚薇和李承铉,以当时两个人的事业发展来看,的确是戚薇更具有上升空间。
李承铉在采访中也提到,女艺人的黄金期相对男艺人来讲,是更为转瞬即逝的。他觉得比起妻子,他更来得及,还可以等一等。
从这一点来看,夫妇二人对于家庭分工、两个人在婚姻与家庭中的定位以及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方面,的确有许多让人佩服的地方。
而且,从这次李承铉在《披荆斩棘的哥哥》中的舞台回归表演中也可以感受到,虽然这些年他在娱乐圈算半退圈状态,但对自己的身材、舞台表现力等等方面的管理和训练也一直没有放弃和松懈,回归家庭对他来说可以算作一次蛰伏,是一次蓄能,而非自我放弃。
有人说,李承铉只不过做了普通全职妈妈都会做的事情,有什么好歌颂的?但我却觉得,这样的夸赞和关注,其实是非常有正向意义的。
它让我们可以更加关心那些独自在家带娃,以及上班带娃两不误的人,不论是妈妈,还是爸爸,体谅他们的不易,看到他们的付出,也更理解和包容他们在情绪上的落差。
同时,这也让我们明白,暂退职场,回归家庭也许只是一次短暂的Gap Year。充实自己,不放弃自我管理,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及时把握。
说到底,全职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为了家庭的发展做出的最优选择;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被动选择的不得已为之。但这个选择关乎的是夫妻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绝非能力与价值的高低。
当然,在呼吁对方的理解和包容时,正在全职的一方也同样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与自己和解。
只有我们先自己认可自己,把自己的付出价值看得清楚,才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