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祝东风
首发公众号:东风妹妹
这两天跟朋友聊天,大家普遍的感受都是,现在国人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唯金牌论了,银牌很好,铜牌也好,就算没有牌牌,中国队也是好样的。
十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顶着疫情风险为国出征,还要在一片瞎了眼的裁判中坚持比赛,真的很不容易。
我身边有个年纪稍大的叔叔,还发了条朋友圈说,疫情打破了他对西方国家的滤镜,这次奥运会又彻底摧毁了之前对日本的好印象,现在,他的心里只有中国共产党!
看得我笑出猪叫。
稍懂近代史的都知道,我们是经历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阶段的,话虽如此,但确实在“师夷长技”停留许久,至今也没有完全进入“制夷”的局面,不过我们早已不追求这个了。
可多多少少的,在一些人眼里,还是有种国外月亮更圆的封建意识残留。
我还记得有个留学生,在国外学校的开学典礼上说“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
好吧,小心着点吸,以常人的生理机制,可能呼个吸就糖尿病了。
记不得舆论环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国家的崛起,意识到我们在科技在军事在医疗在文化上的突出成就,也体会到身在中国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可能是在美国以一国之力制裁华为这家公司的时候;
可能是在我们国家对疫情有序管控的时候;
可能是国产新冠疫苗在全球各个角落福荫同胞的时候……
民族自信与日俱增,自然不再需要多少块牌牌来证明什么。
我们心里清楚,在乒乓球、跳水、体操等多个项目中,中国就是第一梯队的领头羊,就是最厉害的,裁判闭着眼打分也是这个理儿。
所以在这次的奥运会中,让我最最感动的一条评论就是:疫情当下,为国出征,我不要多少块奖牌,只要你们平平安安地回来。
舆论环境变了,着实让人欣慰。
但在一片红旗招展的评论区里,我始终对一个人特别唏嘘——日本乒乓球选手伊藤美诚。
她的几场比赛我都看了。
和水谷隼一起对战许昕、刘诗雯的那场,气得我都要把大腿拍烂了,恨不能穿越屏幕把她那个歪脖子扭正。
这是赛场,你要跳大神回家跳去!
后来,这位在赛前就放言自己要拿三块金牌的“日本小霸王”,被我们的中国小霸王孙颖莎以4:0打出了决赛,打得她全然没有之前的嚣张,赛后面对记者采访时还哭了。
后来争夺铜牌的女单比赛中,即使把对面打得毫无招架之力,伊藤脸上再没露出过那副洋洋得意的表情。
即使赢了,脸上也没有丝毫的笑意。
看到这里,我突然对她恨不起来了。
虽然欠扁,但该说不说,她对战中国队时,那些花里胡哨的表情,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
乒乓球上,中国才是公认的老大,公认的牛逼。
只有打赢中国队,才会让某些国外选手觉得开心和光荣。
从这个角度而言,年仅21岁的伊藤,不敛锋芒地表现出战胜中国队之后的狂喜,当真那么罪无可恕吗?
伊藤和孙颖莎在私下的关系其实不错
有人说,我们喜欢福原爱却不爽伊藤美诚,是因为福原爱不会对我们造成威胁,而伊藤美诚会。
虽然有些偏颇,但我觉得这确实是很多人心理底层的部分原因。
如果那把混双比赛,中国队到底还是赢了,伊藤还会不会被骂得这么惨?
不好说。
但我想,如果真的赢了,至少她那些表情,更多应该会被评为“可笑”,而不是“欠打”吧。
这样看,爱酱真的好漂亮!!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很讨厌伊藤美诚,可越了解这位运动员,我越觉得她可怜。
伊藤美诚,日本乒乓球届的“天才少女”。
 4岁开始打比赛,7岁成为全国冠军,14岁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21岁拿下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冠军。
可,哪有那么多“天才”?
伊藤的妈妈就是一位乒乓球运动员,伊藤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的妈妈就买了根管子,一头连着自己的嘴,另一头顶着自己的肚皮,给伊藤讲解乒乓球比赛,这种胎教的势头,真的是“鸡”在起跑线上。
伊藤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她跟着妈妈。
2岁起,开始了自己的乒乓球生涯。
从个子还没有球桌高的时候,就投入到无止无休的训练中。
幼儿园时期,原本最快乐和无邪的时光,她需要练习乒乓球练到凌晨2点,喊一声累就会被骂哭。
只有我觉得美诚小时候长得很可爱吗
连上厕所也要被监视是否在偷懒……
她的妈妈,甚至还负债2000万日元举家搬迁,只因房子太小放不下乒乓球台。
这种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没有人问过她喜不喜欢,也没有人问过她快不快乐,到底想不想打乒乓球。
她的世界里只有乒乓球。
她就像是妈妈生出来的一颗复仇导弹。
伊藤的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说,她会在伊藤从深睡转向浅睡时,不断在她耳边快速轻语:
“能战胜中国的只有你”……
讲真,光是想想这个场景,我就要起鸡皮疙瘩,阴恻恻的。
跟做法似的,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而且,伊藤为了防止别人研究她的战术,拒绝了很多国际大赛。
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秘密武器”,利刃出鞘,败下阵来,我不仅不敢想象,她输了比赛后该怎么面对妈妈,面对社会汹涌的舆情,我更不敢想象她该如何面对自己。
伊藤还年轻,未来的路很长。
或许有天她真的能打赢中国选手,不过在那之前,她所面对和经历的精神折磨应该是巨大的。
以及,如果她的职业生涯到头了,都没有战胜中国选手,她又该如何自处,她的妈妈又会如何。
奥林匹克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我觉得这个“更”字是非常好的,它是一种流动的状态,鼓舞人们不断向前。
它没有用“最”,没有唯冠军论,也没有唯金牌论。
所有人都知道,能站上奥运会的舞台,能夺得奖牌,背后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个中苦辛,身上重担,绝不是你我写几个字,评论几句就能感同身受的。
但我更希望,运动员回想起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不都是压力和血泪,还有享受与快乐。
所以,相较而言,我更喜欢孙颖莎的心理:我是来比赛的,和她打的时候我很享受,在场上非常有乐趣。
我们的社会,可以说已经摆脱了曾经的“赢了是民族英雄,输了是民族罪人”的心理,但显然,还有很多运动员,甚至是运动员家属依旧沉浸在这种比山还沉的“使命感”里。
虽然是对手,但我还是希望,伊藤妹妹在赛后可以努力调整,让自己的球技更高明。
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理更健康。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