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对于心脏血管“石化”的患者而言,“金刚钻”居然可以用来治病救人,成了“救命法宝”。
      那么心脏究竟为什么会“石化”?医生又是如何拿起“金刚钻”,化身“手艺人”,挽救患者生命的呢?本期“波博士科普课堂”,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行走在血管里的微型“金刚钻”。
心脏“石化”,难道是心真的变成了“石头”?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谓心脏“石化”,是指受到年龄增长、不良习惯以及疾病影响, 心血管内沉淀物堆积从而形成钙化斑块。据统计,冠状动脉钙化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4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为50%,60~6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为80%1由此可见,中老年人成了冠脉钙化病变“进攻”的“重点目标”。
      通常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高,伴有钙化的概率也越大。高龄、脂质代谢异常、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病、肾透析及高钙血症患者是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高发人群,且其病变的钙化程度较普通人更为严重。
(钙化程度示意图,图源网络)
   对于需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的严重钙化病变患者而言,钙化病变就像血管隧道中的“路障”,在手术中可能会阻挡治疗器械进入,引发支架脱落、导丝断裂、扩张球囊破裂等严重后果。如不能及时清理这些“大石块”,疏通“隧道”,易出现支架膨胀不全、贴壁不良、支架不规则变形,从而导致支架内血栓、支架再狭窄,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与钙化程度低的患者相比,严重钙化患者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猝死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也更高。
(钙化斑块示意图,图源网络)
术业有专攻,“石头”还得“钻头”攻
  严重钙化病变就是动脉血管壁上一层蛋壳样的坚硬物质,面对重重壁垒,常规的球囊、支架扩张技术难以充分扩张病变,也因此会影响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临床效果。想要突破重围、打破困局,就不得不提到冠动介入手术的辅助“神器”——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rotational atherectomy, RA)。
      由于严重钙化的血管无法通过药物逆转,因此必须借助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作为“开路先锋”,清除障碍。旋磨术中,像“钻头”一样、带有2000~3000颗微钻石的旋磨头,以每分钟13.5~18万次的转速将“石头”一样的钙化斑块打磨成微颗粒,从而消除钙化斑块,疏通血管。而旋磨下来的微颗粒直径小于5微米,比红细胞还小,一般通过心肌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最终被肝脏、肺、脾脏中的巨噬细胞吞噬2
心脏手艺人:打磨“壁垒”,清除“障碍”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是一项治疗钙化病变安全、有效且经过临床验证的成熟技术。随着旋磨术的发展应用,使得严重钙化病变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提升,也使得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迈上新台阶。
      面对冠心病患者的动脉血管壁出现高度钙化病变,难以获得理想的支架扩张效果时,心脏介入医生就会化身“手艺人”,通过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打磨阻碍血管通畅的“壁垒”。通过旋磨让血管通畅后,不仅方便后续介入治疗的器械顺畅通过,还可以帮助支架植入的安全贴壁,达到更好的介入治疗效果。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示意图)
波博士划重点:
健康的血管通常光滑且富有弹性,是确保各组织器官养分得以正常输送的“生命通道”。然而由于年龄增长、不良习惯的“摧残”,血管会逐渐“石化”变硬,影响供血。冠脉钙化病变多发生于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高,通常伴有钙化的概率也越大。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主要适用于冠状动脉的严重钙化病变,磨去坚如磐石的冠脉钙化,帮助后续支架的顺利植入。
参考文献:
[1] 苗俊凤,石林艳,刘兴德,《冠状动脉钙化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 2016,32(16)
[2]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葛均波,王伟民,霍勇,《冠状动脉内旋磨术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7年2月第25卷第2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