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学的道路上,我们如何将危机转为机遇?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小姑娘,从小在体制内读书,中考失利后转轨到国际学校就读,第一次托福考试只有60多分的成绩,却凭着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全球TOP30,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托福成绩?高中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得以受到了纽大的青睐?
高一托福考60分,申请全球TOP30大学的概率有多少?

每个准备本科出国的家庭,基本上初中就开始为升学做准备了。能力强的孩子,初中毕业托福就可能已经有80多分的基础了,高中冲刺100问题不大。
但如果高一托福还只有60分,想上名校,尤其是全球TOP30,基本上是困难模式。
今天的这位姑娘虽然身为中国香港人,但从小在福建长大,上了高中才决定本科出国,在标化成绩上根本没有准备。
然而,70、90、103,在三次托福考试后,果断突破100分,并且凭借着高中两年的努力,拿下了纽约大学Liberal Arts的录取——她,就是来自于上外附中国际部的柯嘉琳
中考失利后,她孤身前往上海求学,梦想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国际学校的英语老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认真把握每分每秒,凭借着有条不紊的规划,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拿到了纽大的offer。
她如何做到托福大幅度提分?在校期间没有参加任何竞赛、排名,为什么却被纽大看重?
让我们一同走进她的故事。
01.
体制内转到国际学校,
我的托福如何提高40分+?
嘉琳初中就读于福建省的一所公立学校,学习成绩不错,父母也没有太多要求,三年下来过的没有什么压力,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看电视,8、9点钟再去写作业,周末有空就和朋友们出去玩。对她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
直到中考成绩摆在了她的面前。看着远低于预期的分数,嘉林知道,以她的成绩,无法进入重点高中,想要走高考升学的道路突然变得无比艰难。
在全家的协商下,决定提前出国读书的计划,高中转学到上海的国际学校,备战本科留学美国。
对一个一直在体制内读书的孩子,高中突然转学到国际学校,转轨申请出国,无论是从语言、环境,还是心情的转变上,都有更高的要求。
其中,最具挑战的就是英语。
一直以来,嘉林的英语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并没有太担心国际学校的语言环境,谁知转学到上海后,应试教育的英文和沉浸式英文完全不同。有些单词明明她都认识,但串成句子后就成了天外飞书。
第一次托福考试,她只拿到了60多分。
这一次,她深深地意识到,再玩下去,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于是,她制定了一套缜密的高中学习生活时间表,利用一天当中的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式学习,并且严格执行。
与此同时,妈妈也不断地激励她,并且提出了“以考代练”的学习方式:通过多次参加考试,阶段性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 逐个突破小分。
最终,在第四次托福考试,嘉林拿到了103分的好成绩,成功提分40!
回顾她的备考计划,逻辑非常清晰:先攻克中国孩子最擅长的阅读和写作,确保这两块能够拿到高分,然后逐个攻破听力和口语
听力和口语一直都是嘉林的短板,也是很多体制内孩子进入纯英语环境中,最难适应的语言关。在此,嘉林特地与我们分享了她“磨耳朵”和“张开口”的方式。
1. 听力不好,不能上来就精听
“听力学习最大的误区就是,一上来就精听。”嘉林分享到,“很多老师会告诉我们,做听力一定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去理解句式和语法。但对于像我这种听力有明显短板的学生来说,上来就精听,基本没什么效果。”
对于听力小白来说,沉浸在语言环境中,培养语感,才是首要的任务。因此,嘉林无论是刷牙、吃饭、还是走在路上,都会听China Daily或者科学美国人,不管听不听得懂,主要是锻炼语感。
等语感有了以后,再进行精听会简单很多。
2. 说说说,连续练一周口语就能看到效果
练习托福口语,嘉林觉得挑战最大的就是task 1,因为它需要学生根据题目,自由发挥阐述自己的观点,特别考验语言的熟练度。
数量+质量,就成为了口语提升的必备条件。
每天嘉林都会练习10篇以上的task 1题目,并且下载了一个托福口语评分软件,每篇都必须讲到3分以上(满分5分),才能休息。
“基本上我每篇都需要讲3遍左右,才能做到3分以上。”她回忆道。也就是说,在10篇口语练习的基础上,她一共会有30多次张口的机会。“大概一周左右吧,我就能感觉到口语提升了。”
在高中两年时间内,将托福从60拉到103分,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提升。
从自由放松,到有条不紊,嘉林学习态度的转变,令我们十分惊讶,如果背后没有强大的动力,其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我有个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英语老师。”嘉林笑着告诉我们。
02.
有梦则有力量,高中的蜕变
嘉林并非独生子女。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她在家其实排行老二。一家五口人,父母难免有顾不过来的时候,在生活和学习上,很多主动权都在自己身上。就拿补课来说,爸妈从不会主动要求她去上补习班,如果要去,一定是嘉林自己提出来的。
初三的时候,正值嘉林的青春期,多愁善感、叛逆、迷茫,导致她并不愿意与家人交流太多。学校的老师,就成为了她的倾诉对象
“初三那年,我不太愿意跟父母说我的想法,反而更敬重和依赖老师我特别喜欢我的英语老师,她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嘉林回忆道,“她特别温柔,耐心教导我、解答我的疑惑,我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跟她说。”
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温暖,嘉林暗下决心,以后也要成为一名老师,为青春期迷茫的孩子解惑,鼓励他们坚定自己的梦想,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人能够得到帮助。
既然决定了出国留学,励志做一名英语老师,就成为了嘉林的原动力。
学习底子其实并不差的嘉林,在高中收起了那颗贪玩的心,全力为出国做准备。
事实证明,她是块藏在石头里的玉,只要稍加雕琢,就能绽放光彩
在疫情期间,学校开展了IAR(International Academic Research Journal)项目的线上课,嘉林不仅发表了新闻论文,还积极与伯克利大学的教授沟通互动,成功收获了推荐信。
高中三年,她每年都拿到了学校的卫红二等奖学金,并且在各项活动中大展拳脚。
高一时,她参加了志愿者联盟,与一群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进行运动和艺术类的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互动,让他们能够更加开朗,对自己更有信心。
这不仅是智力障碍人群打开心扉的过程,更是嘉林自我发掘的过程
“我原本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对这个人群也会有一些刻板印象,觉得可能很难相处。但在一段时间的接触下我发现,其实他们都是一群很有爱的人,熟悉了之后很愿意与你一起玩耍。”嘉林回忆道。
“从记不住我的名字,到后面每次来参加活动都特别积极,呼唤我的名字,我都觉得特别温暖。越来越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追求梦想的毅力。”
高二,嘉林就通过内部竞选,成为了学校志愿者联盟的副会长
学生会的新闻部,她平时写写新闻稿,有活动时负责撰写和准备PPT,并没有担任特别核心的职位。直到有一次,原本的毕业典礼主持人临时有事来不了,而她作为PPT放映人员,最熟悉整个活动的流程,就被推选到了主持人的位置。
虽然仅有几天的准备时间,之前也全无主持人的经验,嘉林临危不乱,顺利完成了任务,成功让学长学姐们有了一次难忘的毕业典礼。
从此以后,她踊跃担任各种学生会的主持任务,无论是校内活动、毕业典礼,还是外国拜访团的接待仪式,她都大方完成,逐渐爱上了主持人这个身份。
在校的这些宝贵经历,成为了嘉林成长道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她也通过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迈进了纽大的校门。
03.
NYU只是起点,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谈起大学,纽大是嘉林不报以期望的梦校。
申请时,从地理位置和安全的角度出发,她最想去的是加州,报了很多加州系的大学。申请纽大,不仅是希望搏一搏,更是看重了Liberal Studies Program的学生,在第一年不需要呆在纽约,而是可以选择去伦敦,佛罗伦萨、马德里、华盛顿学习。
为了被招生官记住,嘉林特地在学校官网关注了一些她感兴趣专业的在职教授,并在文书中对他们的研究方向和作品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和看法
“拿到offer那天我整个人都是晕的,特别没有实感。”她回忆道,“脑子一片空白,缓了好几天才确认这是事实。”
能够就读纽大,嘉林十分激动。纽约的多元和繁华,都曾在过去的旅行中被她收入眼底,能否在这个不夜城静下心学习,关注自己,她也有点担心。
因此,她决定第一年不能在纽约上学,而是选择去首都华盛顿
虽然目标是做英语老师,但嘉林目前没有决定好未来专业究竟定在哪个方向。
在liberal arts这个项目,她打算尝试各类人文学科的课程。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都是她想要探索的领域
回顾嘉林的求学之路,美中不足就是没能考出SAT。由于英语的问题,等SAT准备差不多了,就遇到了疫情考试取消,导致最后她对自己的整个申请季都没有太大的把握。
但其实从转学到国际学校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尽力了。
离开家人,独自飞往上海求学,嘉林并非一人。虽然与家人相隔两地,但他们经常在一起语音,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彼此打气加油。
“我特别感谢父母对我无条件的支持。他们从不会逼迫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也不会否认我的想法。”嘉林说道,“对于我所有的选择,他们都会从一个理智的角度,帮我分析利弊,帮我一起做人生的规划。”
在我们采访过的孩子中,他们的父母从来都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完美配角,在孩子的背后默默支持,从不喧宾夺主。
嘉林的父母也如此,中考失利没有过多的责怪,而是和她一起想办法,将危机转变为机遇。
一个打心底被家人肯定的孩子,无论道路多曲折,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
相信无论嘉林未来的决定做什么,都会是从心而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