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指出,爱国是极正当的情感,但如何倡导、往何处倡导要谨慎考量。
1916
年,《党同伐异》在美上映,导演大卫·格里菲斯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惊人的洞察力,用叹为观止的蒙太奇,向世人讲述了一个关于宽容和偏见的故事。


在彼时战争热情高昂的美国,这种论调显然是不受欢迎的,但无碍影片的伟大——这件历久弥新的艺术杰作,即到今天,也仍有其独特价值。


稍早前,明星张哲瀚因曾到日本乃木神社参加朋友婚礼,及观光照片中出现靖国神社,引起舆论震动,随即多个代言品牌疑似与其切割,而后张哲瀚公开道歉,称“对于婚礼举办场所的历史背景和参加婚宴的其他人政治背景失察,这是我的过错,作为公众人物,我更应当时刻牢记历史伤痛,以后我会更认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加严谨和自律,再次郑重的道歉。”


人民日报在其道歉后评论道:“这道歉,是为自己无知买单,也是为冒犯国人情感而寻求宽宥。身为公众人物,对历史常识如此匮乏,对民族苦难浑然不觉,太不应该。事关民族大义,不容任何试探,更不容有任何挑战。若明知故犯,就得付出沉重代价。”


若从一头一尾看,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大动笔墨的事。演艺明星缺乏身为公众人物的自觉,被抓住“小辫子”,随后在压力之下公开道歉;党媒以此为典型,传递正确“三观”,板子打得倒也不轻不重。


在目前所谓“流量明星”愈发暴露素质低下,全社会对娱乐圈整体反感的前提下,明星们动辄得咎更多时候像是自找的,他们理应为自己在道德、法律层面的无知付出代价。
代表主流价值的媒体,就类似事件的格外关注,或者比起一般情形,对明星们的错误多说一点狠话、重话,不难理解,实际上也确有必要。


不过在此之外,要关注,甚至应当警惕的是:在整起事件中,群体显现出某种危险的倾向,正在形成一股非常庞大势不可挡的力量,且逐渐呈现出以“爱国”为名的裹挟之姿、绑架之姿、强dao之姿。


这当然不意味着爱国不必提倡,相反,作为最天然的情感之一,爱国再怎么倡导都不为过。但如何倡导,往何处倡导,要仔细、认真、谨慎地考量。


多数时候,爱国主义都与民族主义绑定。对于后者,今天舆论场上的某些声音多有批评,但他们更像是不喜欢或不愿意国人表达爱国之情,这样的观点当然是不足论的。不过,在这些梦想着完全西化的人之外,一些基于冷静观察的声音仍应得到重视,即便他们之于当前民族主义氛围的指责更甚。


任何一种健康的情感都不应摒弃宽容的底色与理解的内涵,爱国不应例外,尤其不应例外。
表达爱国有多种方式,应当充分尊重在底线之上的多样化的个人选择,允许相当尺度内对爱国的具体实践的不同理解,而与此同样重要的是,也应充分尊重、完全允许个体不表达此意的自由。


不应当将爱国情感滥用为工具,并自得其乐地坐视其逐渐形成具有某种倾向的强制力量。在许多类似事件中,可以看到为数庞大的网民实际上已无形中结成某种集体意志,他们形成森严壁垒的共同体,在舆论场横扫一切党同伐异,轻率地对个体发出驱逐乃至毁灭的命令,先于现实对个体执行审判和惩罚,享受说一不二令行禁止带来的权力快感。这股宏大的力量是如此惊人,不唯令商业资本匍匐在脚下,即令G方也难免为之裹挟。


回到很多的不爱国事件,他们的相关行为固然不妥,但是否出于故意(如是故意须予打击)不难判断,即便是公众人物,也应允许他们不必保持太高程度的政治敏感。若用这一标准审视,动辄发出驱逐声音的不少网民,恐怕也难称“正确”。如果不能说这些网民不爱国,至少也应对他们保持类似宽容。


这应是社会为之警惕的地方,让爱国情感在健康的路径抒发,不使其扭曲异化,使之散发人性的光辉而非机械的无差别打击,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