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所有父母最为忧心的重要问题。
幼儿早教、学前教育、学区房、出国留学、课外辅导……
因此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难题,上至父母、老师,下至孩子,处处焦虑,身心俱疲。
早在8年前,就已经有一部“前卫”的国产片,尖锐地指出了那些畸形与“内卷”——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导演: 邓康延
主演: 叶开 / 周国平 / 郭初阳 / 钱理群 / 李玉龙
首播: 2013-09-09(中国香港)

集数: 10

单集片长: 30分钟

豆瓣9.2,超过60%的观众给出五星好评。
片名的“盗火者”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
通常指成全他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人,也有变革的推动者、先驱的意思。
在本片中出镜的,大多都是一些著名的学者与拥有教育理想的从教人员,像是钱理群、陈丹青、刘道玉等学者,《收获》杂志主编叶开、中学教师马小平等教者。

他们被豆瓣友邻誉为:敢于揭露弊端的勇士,中国教育的“盗火者”。
在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中,《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
有一次跟教师交流时,叶开被告知女儿廖小乔有阅读理解障碍,这让古典文学博士的夫妻俩不知所措。
夫妻俩一步步深入女儿的校园学习,终于发现了这其中的问题。
学到《智烧敌舰》时,作业要求回答,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刚看过《三国演义》图本的乔乔自信写下了答案:孔明和庞统。

然而这个答案却得到了老师的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原来这种理解障碍,只是不符合原教材的标准答案。
这种所谓的“标准答案”,时常让原作者也感到莫名其妙。
著名作家周国平的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就曾被拿来作为考题。
而周国平拿到自己的文章做完试题,并用标准答案评分后,他的分数为69分,才勉强及格。
周国平直言——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荒唐的东西,什么中心思想,作者在写的时候真的想过吗?哪怕作者真的有这一想法,这就能成为标准答案了吗?”
为此,成都一家民教教育杂志《读写月报》结合各地一线教师,自发成立了“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将矛头对准小学语文教材。
《自己去吧》是小学生的语文绘本中的一篇——
小鹰跟老鹰说:“我想要学习飞翔。”
老鹰说:“好,你去学吧,自己去吧。”
于是,小鹰学会了飞翔。
小鸭子跟妈妈说:“我要游泳。”
妈妈说:“好吧,自己去吧。”
然后小鸭子学会了游泳。
研究小组主持人蔡朝阳看到文章后,觉得非常生气——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逻辑,中国式思维,即过程是不重要的,目的最重要。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体验,在妈妈说:好吧,自己去吧,到小鸭子学会游泳,请问,之间这个过程到哪儿去了?”
2009年,第一线研究报告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被冠以醒目的《救救孩子》
2011年,叶开也出版了他的专著,书名更为犀利《对抗语文: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在当当网中,这本图书获得了百分之98.1%的好评,由此看来,对当代语文教材不满意的家长非常之多。
在民间反响热烈的时候,这些教育研究者们,也尝试与相关的教材编写机构取得联系。
而他们得到的回应出乎意料的冷淡,背后的教育主管部门更是自始至终保持冷漠。
在民间,这件事热热闹闹成为了一个公共事件,然而对教育系统内部而言,却没有任何影响。
这一情况颇有点像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
“我们以为放了很大的一炮,结果发现根本没有对手。”
与此同时,几套被称为“民国老课本”的读物,在民间悄悄走俏。
“茶几上,有针,有线,有尺子,有剪刀,
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全是白描,没有什么形容,但慈母手中线的那种意境跃然纸上,这是亲情。
陈丹青评价:民国的课本好善良,尤其是小学的课本,猫、狗、春天、风筝。
它真的把你当一个小孩对待,所有编课的人都拥有一颗慈悲的心怀,有一颗父母心。
这些课本的编纂者大多是一时精英,蔡元培、叶圣陶、丰子恺等大家不惜放下身段,为小学生斟酌字句。
民国时期,教材的出版呈现开放的格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都有自己的教材,学校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1949年以后,中小学教材的出版权被教育部收回仅授予人民教育出版社独家经营。
2001年,教育部颁布重新开放教材编写的权限。
据业内人士推算,中小学教材出版市场的年利润高达300亿元,面对这块被切开的奶酪,众多出版社跃跃欲试,新的潜规则迅速形成。
为了争夺利益,教辅也大量出现,它们的定价甚至比厚厚一本的教材要更高。
“所有的教育问题,最后都归结到教育之外了,这不是理念问题,也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利益问题。”

除了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如今,大学生的比例高居不下,大学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大学了。
曾经有个口号叫“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农民或较底层的人物来说,惯性使他们的父母还在坚守“惟有读书高”的观念。
他们辛苦工作、辛苦积蓄,供儿女读大学,至于读完大学之后会怎么样,超出了他们的设想范围,这是一个悲壮的连锁。

父辈付出越多,后辈越急于回报,越急于回报,越发现回报无门。
如果知识不再能改变命运,他们只好把未来的期待降到最低。
很多人收回视线,只看眼前,让电脑游戏和恋爱统领大学四年。
在采访的学生中,大家都承认,自己的四年过的很混沌,在大学就是混日子。
如今的大学越来越多,条件越来越好,可陈丹青看到大学课堂座无虚席,人潮拥挤之时,内心却并不雀跃。

他知道,一切都是金玉其外,他清楚当代大学生有多无聊。
除学生外,如今很多队伍中的教师也是不合格的。
“很多人都是混日子,靠低水平重复,东拼西凑成为了教授,而如今的教授已经不教书了,他们做课题。”
“所以现在研究生都把教授导师叫老板,老板接了课题,研究生做,物美价廉的劳动力,做完了教授挂名,申请经费。”
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钱理群教授曾编过一个故事,这一故事可以算是当下青年的文学典型。
“我在上课的时候会发现,第一排有位男生或女生,非常认真听我讲课,而且在讲的时候,他会立刻做出反应,下课了他就开始夸你讲课好,具体而言,他还讲出了你的课好在哪里,全在点子上,作为一个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自然会很欣赏。”

“到了第四天或第五天,他就说‘钱先生,我想到美国留学,请您帮忙写一份推荐书’,这时候我当然欣然推荐,推荐完第二天,这个学生从此消失。”
“他一开始来听你讲课,就抱有一个功利的目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这一目标奋进。”

“而反过来替他们想,就是你的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理想,提供一种信仰。”
“当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信仰的时候,他唯一驱动的就是利益。”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考试、教育制度像是一个玻璃器皿,他们被囚禁在这玻璃器皿中,没有太多的余地转身,只能默默接受越来越稀少的空气,出口在哪里,心里没有底。

对于喜欢的科目,如果考得不好,他们内心会觉得愧疚。

对于不喜欢的考试,他们连应付都懒得,如果不是不希望让父母失望,他们情愿用0分,来表达自己的厌恶。
可是一旦从梦想的执念中探出头来,学会迎合这世界欲求的目光,那是真的成长?还是内心的退化和腐败?
除了大学外,本纪录片还聚焦于真正的乡村教育、童年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等更广泛的教育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其中也必然伴随着很多社会发展的系列问题。
正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的那样——
中国教育一定会改,只有改革,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受教育者。
当然教育改革,绝不是教育行业自身的事情,他需要更广泛全社会的配合。
教育圈里有流传非常广的一个故事。
小男孩在退潮以后的沙滩上捡小鱼,看到小鱼就把它扔回海里,沙滩上全是小鱼,有人就问他,你一个人怎么捡得过来。
小孩说,对这条我扔回大海的小鱼来说,这就是全部。
正如这一纪录片的受众范围也许并不能很广,但总有人会看到。
我们也许不能做需要很大能量的事情,但我们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育者并不是卖矿泉水的人,单向式吨吨灌输,他们是纵火者,点燃这一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有一天,这些问题会被更多人看到。
未来的教育,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本文作者:L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