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风筝有风,海豚有海,而你的世界里没有爱
文/于无声
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自杀了,给父母留下了一封手写的长达三页的遗书。
日前,这封遗书在网络上迅速传开,引发全民热议。
遗书开篇第一句“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这位家在上海南汇区的初一女孩,写完这封给父母的遗书后,踩在自己睡过的塌塌板向窗外一跃,如花的生命香消玉损。
是如何的绝望,要怎样的决心,才能让这个原本背负着父母养育之恩的女孩绝情而去?
网上有知情人透露:孩子开学就要上初二了,一直是一个非常懂事很乖巧的孩子,没想到她选择在半夜寂静的时候自杀了,父母完全没有预料,班主任哭死了……
最催人泪奔的是,孩子在榻榻米上留下了纸条“榻榻米我用鞋踩过,用抹布擦干净”。
图源网络
一个连自己留在世上最后的一点痕迹都要安排抹去的人,可见其生无可恋,死心塌地。
斯人已去,我们已经无法从女孩的嘴里知道她曾经经历了什么,她的遗书很长,最后一段是这样:“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毁了她的童年,其余一切顺其自然,你们已经毁了我,也毁了江XX,请好好待她的弟弟吧。请收手这种伤害,这并不威风。你们把我们想的太坚强了,反省这件事就留给岁月好了。”
根据以上遗书的内容,我们知晓:女孩开学就要上初二了,父母对她的期望一直很高,要求她的成绩,必须保持在班级前十、年级前二十,而她对这种期望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面对她的力不从心时,父母的做法不是安慰她和鼓励她,也不是帮助她引导她一起解决问题,而是以所谓家长的威严,操着各种难以入耳的、肮脏的语言辱骂她,用早该唾弃的棍棒式教育来惩罚她,羞辱她。
在父母眼里,她不是用来爱的女儿,而是被当着攀比的工具,被当着泄愤的对象。
一边是对成绩的力不从心带来的压力,一边是父母的无休止的打骂和羞辱,她好不容易才挺到了初一,再也不敢奢望魔鬼样的初二初三。
她的父母有两副面孔,人前彬彬有礼,人后暴戾易怒,用皮带或电线抽打她,从手背到手臂,从大腿到后背。
她说,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皮带或电线抽到腿上最疼。
这些还不够,为了惩罚她,父母更是采用极具侮辱的方式,让她只穿一双拖鞋站在屋外,向外人示众,她彻夜失眠是因为睡前被骂被打,躺在床上还能听见父母的叫骂声……
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瘫坐在沙发上,指责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仅仅因为他们是长辈吗?
她说,她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终于,女孩不愿再忍受这样的人生,毅然决然赴死。
这个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女孩在最后一页的遗书中,交代了很多事情:
自己的压岁钱放在桌子上,一共有三万元,让父母看着分;
剩下的羽毛球课,让父母抽空去上;
让父母将自己从学校借的书还掉;
提醒父母善待弟弟,接奶奶一起住;
记得给小朋友买棒棒糖;
告诉父母是为了不让自己家变成凶宅,所以选择了跳楼的方式……
特别是遗书最后那一句“反省这件事就留给岁月好了”,揉碎了每个人的心。不知道大家看完这封遗书后的感受怎样?于我来讲,是一种难以言状的深深的痛。这个女孩遗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尖刀,戳向我们这些成年人快要僵硬的心。
记得网上有这样一句话:“你骂孩子,他不会停止爱你,却会停止爱自己。”
父母的爱,本该是世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应该是成就而不是苛求,应该像风筝,而不是牢笼。
一个人初来乍到这个世界,只有在年少时积攒足够的爱和底气,才能迎接未来的复杂社会挑战。
可是这个女孩来到人世十四年,她的家庭只是令她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牢笼,只是那个她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安稳停歇的场所。她再也没有底气来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了。或许有人说她可以再坚持一些,可以更坚强一些,可她已经用尽所有力气,却无力再高飞,只有重重的跌落在地。这一切,只有一个原因,她,缺少了爱,就像风筝没有了风,海豚离开了海。
我出生在农村,我的父母有四个孩子。我是老大,父母当然希望望子成龙,但在我的记忆里,他们从来没有干涉或压迫过我的学习。或许是那个年代的农村太苦太累,父母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来操控我的人生,他们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把四个孩子拉扯大。我清楚的记得每年开学需要学费时,父亲总是请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的谷子去粮站,卖完谷子的钱就是我的学费
 图源网络
如果说我的父母在我成长的路上给予了我什么,我想也就是一个字,爱。父亲口里总是有一句话,他说,只要你们四兄弟能读书,你们能读多久能读多远,我就是做牛做马也不会少了你们的学费,不会拖你们的后腿。

在当时的农村,有四个孩子在读书,而且基本上都读到了大学,只靠种田卖谷子,天知道,我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在他们脸上老去的皱纹里,在他们双手磨硬了的厚茧里,在他们青丝变成的白发里,在他们最原始也最浓烈的爱里,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考上了大学,从农村走到了城市走向了世界,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天空。
我也有四个孩子。对于孩子们,我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就是八个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今年父亲节,我给我的大女儿写了一封信,信里写道:
女儿你还记得吗?我们把你从老家接到深圳后上小学时,每天早上我都是牵着你的小手送你去学校,每天傍晚我又是牵着你的小手接你回家。你在深圳上小学的那几年,我们每天就是这样手牵着手上学和放学。一到周末,我们就带你去深圳大小公园游玩,陪你去深圳书城看书学习,看着你学古筝练芭蕾……
我们想用尽全部的爱和所有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弥补跟你骨肉分离的那6年,可那过去的时光又怎能再回来?这是我们一生的缺憾,也是作为父亲,我内心最深处的疼痛。
后来,你读初中了,我们一个星期见一次面,你读高中了,我们一个月见一次面。你去北京读大学了,我们一个学期见一次面。等到你考到哈佛读研究生了,我们一年才能见一次面。直到你已经在纽约工作了,我们一年也见不到一次面。前年的一天,我接到你的电话,你说:爸爸,我在纽约买房子了,你们过来跟我一起住吧。女儿,你知道吗?隔着大洋电话这边的我,感觉在刹那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女儿,你终于长大了!
你长大了,而爸爸却快老了。这么多年,我跟你的时光,守着念着牵挂着,一根亲情的长线把我们拉扯着,无论你的天空多么高远,无论你的世界多么辽阔。
作为一个父亲,对于你,我有遗憾,有深深的痛楚。也因为你,我有骄傲,有大大的满足。我想,我生了你和你的弟弟妹妹,就有责任爱护好你们,给你们坚强的翅膀,让你们可以在自由的天地里翱翔。
对于儿女,我希望我们的存在不仅仅只是养育你们,给到你们多么富裕的生活,而是在你们开始独立行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遇到困难和坎坷时,一想到我们给予的爱,你们的内心能充满力量和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和走过坎坷的勇气和能力,进而获得生而为人的乐趣和自由。
大师胡适曾给自己的孩子写信: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儿女,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世界文坛巨匠纪伯伦也说过: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小欢喜》剧照 图源网络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我想,无论是胡适还是纪伯伦,他们只不过都在阐述着一个道理: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产,不是父母的附庸,他们也是独立的、自由的人。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放飞在自己的世界。
然而,现实中,总有那么一些不称职的父母,糊涂地借“爱的名义”来操纵、逼迫,压榨孩子们的生命。他们给予的不是爱,而是禁锢,不是成就而是苛求,不是放飞的风筝而是画地而成的牢笼。
心疼之余,唯愿这个女孩的离去能唤醒更多的父母,不要让她白白死去,更不能让悲剧再度上演。
~the end~
“二湘空间”视频号开播了
作者简介:
于无声,一个喜欢文学的小企业主,一个永远有梦的老男人。
本平台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