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了一下口碑不错的《我在他乡挺好的》。
同为异乡人,观看的过程中颇多感慨。
剧中的四个女孩,是无数个北漂女孩的缩影,亦或者说,是每个在异乡打拼人的缩影。
成年人的心碎,是能在大困难前硬抗,却在琐碎不顺前崩溃
《我在他乡挺好的》里的胡晶晶,在第一集里就自杀了。
她的死,诠释了什么是“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
随着剧集的展开,晶晶的形象和她自杀的原因在几个好姐妹的回忆和追寻下,慢慢清晰。
你很难想象,那样一个总是笑呵呵,把温暖留给朋友和陌生人的女孩子,会在天桥上纵身一跃,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试图寻找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时,才发现那些看似不算沉重的波折是怎样累积叠加,在一个表面坚强的成年人心上掀起巨大的蝴蝶效应,把人一步步推向崩溃的边缘。
在晶晶生日那天,她和客户谈了一个漂亮的合约。她以为,这会是无比美好的一天。
但当她回到公司的时候,等来的不是主管的夸赞,而是被辞退的面谈。
而辞退她的理由,仅仅是她没有别的同事“能加班”。
当晶晶试图在这个不公的泥沼里,做最后的挣扎,想要要回属于自己的赔偿金时,她收到的是来自上司的威胁:“如果你不主动辞职,那么按照末位淘汰制淘汰你,你这履历可就不好看了。”
晶晶没想到,会在生日这天,有如此沉重的“惊喜”等着自己。
一个人从公司离开,晶晶到社区公园发呆,在儿童小沙坑里给自己堆了一个沙子做的生日蛋糕。
即使不被上天眷顾,也要不放弃自己呀。这时候的晶晶,尚存希望。于是,她穿上最漂亮的白衬衫,坐着地铁奔赴姐妹们为自己办的生日趴。
晶晶要努力奔向幸福,奔向快乐,哪怕那幸福与快乐只有一晚,只是暂借。
但,生活依旧不放弃它的冷酷和戏谑。
晶晶那件崭新的白衬衫,被地铁上一个吃着冰淇淋的小男孩弄脏了。
在这本就糟糕的一天,仅剩的那一抹洁白,也被污染了。
被人潮推着走出地铁的那一刻,一直努力微笑的晶晶再也绷不住了。她蹲在地上,把头埋在膝盖间,伤心地哭了。
而站台的另一方向,和晶晶隔着两条地铁的位置,她的好闺蜜乔夕辰也独自在人潮中失声痛哭。
她遇上了诈骗房屋中介,卷走了几乎她半年的积蓄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租的房子的房主因为迟迟等不到房租填补儿子的房贷,只好砸门清东西让乔夕辰立刻搬走。
地铁站外,阳光刺眼。但晶晶和乔夕辰的眼前,却是无尽的黑暗。
北京,这城市太大,大到你可能需要坐两个小时的公共交通才能抵达你要去的目的地;但这诺大的城市,却没有一个微小的空间,能给一个异乡人伤心的眼泪留一片位置。
也许,当晶晶站在天桥上的那一瞬间,她并没有想要死。
那到底是什么,让她想要了结这一切呢?
是想到刚刚被老板恶意辞退的情景了吗?是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发现她知道自己在外面欠了债,却不了解她其实是为了给妈妈治病才去借贷的吗?是因为拿着的手机掉下了天桥摔得粉碎吗?是因为生日这一天一件又一件的糟心事吗?
也许是,也许又不全是。
绝望的情绪,疲惫的灵魂,有时候会被成年人藏得很深。但是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会悄悄地在体内堆叠,发酵,直到有一天在某个瞬间,不经意地跑出来,击溃你全部的伪装和防御。
谁又不曾是那个乐观、温暖的胡晶晶,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誓死抵抗。
“求死之心,与想要好好活着之心,是同一颗啊!”
想起15年前我自己刚刚毕业那会儿,一个人刚来天津,某天深夜在台里写完采访稿,独自走路回租住的房子时,接到了北漂闺蜜的电话。
电话里的她,一边呜咽着对我喊:“我的冰棍还没吃,就全掉地上了!”一边哭得泣不成声。
原来,闺蜜因为工作上的小失误,被公司扣了三分之二的工资,本来想买根冰棍安慰一下自己,却被迎面跑来的小男孩撞了个满怀,冰棍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
我一边安慰着闺蜜,一边打开自己租住的房间,却发现屋里断了电,电灯怎么开也不亮。
那已经是我连续深夜回家的第十天,还没从毕业的失恋中彻底走出来,电话里是闺蜜的哭泣声。
那一刻,我也彻底绷不住了。蹲在黑暗中,两个在外打拼的异乡人,一起隔着电话痛哭了一场。
莫泊桑在《羊脂球》里曾说过,“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这个道理,在我做了妈妈之后,更加感同身受。
原来是一个人过难关,现在很多时候背负了另一个小生命的一些难关要度过。
也许,我们会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整宿整宿地熬夜照料,却会因为医院病房里陌生人的一句“姑娘,你脸色不太好”而泪流满面。
也许,会在伴侣不得不加班的时候,一个人推着沉重的婴儿车上台阶,释出体内全部的妈妈力,累到手发抖也不放弃,却会因为一个路人帮忙抬了推车而一直憋泪憋出内伤。
谁又能知晓,也许,“每一个平静的笑容背后,都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有时候,呆在异乡不是为了梦想,只是为了好好活着”
《我在他乡挺好的》里的几个女孩子,在他乡,过的并不是很好。
被骗了钱还差点流落街头的乔夕辰,常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为了能不耽误公司的促销方案,哪怕打不到车也要一个人推着几十箱重重的产品在大街上狂奔。即便如此,她也要整日活在自己随时会被辞掉的恐慌中。
做电话专员的许言即使赚的不多,也要想方设法给妈妈买名牌衣服名牌包,只为了让妈妈在家乡能扬眉吐气。即便男友割肉送了真的奢侈品,在背上的一瞬间也会被公司同事误认为是A货,想用物质丰沃的假象包装自己,却发现自己离向上的阶层越来越远。
自己开公司自己做老板的纪南嘉,为了谈生意拼到肠炎,肚子痛得死去活来得时候依然要给自己打电话叫救护车。几年前确诊宫颈癌,却一直自己吃药复查怕家里人担心从来没和家里人提过。
弹幕里有人说,“既然这么不快乐,为什么不回去,还留在这里呢?”
想想,这诺大的城市里有什么?
有人回答,那里有最前沿的艺术展览、最火爆的戏剧演出、最in的演唱会、最好的医院、最棒的教育资源……
但对于更多的在那里挣扎的人们来说,那里也许有的是浑浊的空气、拥堵的交通、摩肩接踵的人潮、昂贵的房子、永远也锁不紧门窗的出租屋、抬头就撞到屋顶的阁楼房、根本没有时间去的展览、不舍得去的精致餐厅,和美食三剑客——永远的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和张亮麻辣烫……
那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呢?
也许,当你看到剧中的女孩子,被挤在沙丁鱼一样的北京地铁里时,你似乎能找到答案的影子。
在剧中人的身上,你看到了活生生的自己。
是在早高峰的地铁里,即便脸被车厢里“爆浆”的乘客在门玻璃上挤到变形,眼睁睁看着书包里没啃完的半个面包被挤掉在地上,被人群的脚踩来踩去却无能为力,却转眼在出地铁站时在微信群给关心你的家人回复“吃过早饭”的自己。
是在暴雨的晚高峰,看着打车软件上前面还有100多个排位等待的人,只好走回地铁站里,掏出包里的笔记本电脑,席地而坐开始改方案时假装听不见肚子在抗议的自己。
是站在三环的天桥上,想要在远处的灯火里寻一个属于家的温暖,却发现只有对面写字楼办公室里那盏晚上十点还亮着的灯才属于自己,吸吸鼻子提提肩上的书包带,握着被老板叫回去加班的信息,奔向那束光的自己。
是给孩子喂完奶,匆匆拎起包奔向公司,在踏进公司大楼那一刻不好意思地藏起衣服上的奶渍,拿出粉饼往喂夜奶留下的黑眼圈上补粉的自己。
是并不想高声谈梦想,只想好好活着的自己。
我的一个朋友,自嘲自己在北京打拼了十几年,也只不过是从门头沟的小破屋搬进了天通苑的公寓楼。还在租房,还在随时准备搬家,只不过从和别人合租变成了自己住,恍惚间给人一种自己越混越好的错觉。
她学的专业,回到自己那个十八线小城镇,几乎等同于失业。她的父母,没少叫她回家,说安排一个小公务员的工作给她,守着家里人吃喝不愁,小日子过得才叫舒坦。
但她每次回家,和之前留在老家的同学们聚会,看着他们早已失去冲劲,做着和自己专业毫无关联的琐碎工作,日复一日过着没有波澜的生活,又觉得不甘和惶恐。
她知道,那不是她要的生活。那个样子,怎么能算竭尽全力,好好的活着?
但一线城市的机遇与眼界,从来都是与压力和逼仄成正比的。
原来,活成一个能让自己满意一些的普通人,竟也需要花光自己的所有力气。
“远嫁的姑娘啊,你在哪一刻最孤独?”
很多人都说,《我在他乡挺好的》这部剧很真实。我想,应该是因为剧中的角色,很多时候也并非能开金手指的纸片人。
就像剧中混得最好的纪南嘉,自己开公司做老板背名牌包,也会因为要在北京买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捉襟见肘。
对于纪南嘉来说,作为异乡人的她,比实现梦想更重要的,可能是找到归属感。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真真正正属于自己的家,就是南嘉心里的归属。
但当她拿着自己全部积蓄准备跟房产中介签字的那一刻,她还是犹豫了。银行卡里的那一串串数字,代表了自己在北京打拼的全部汗水和泪水。
拿全部的心血去换回一个所谓的归属感,真的值得吗?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就真的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属感了吗?
我有个在北京的朋友,嫁给了北京土著,在别人还在租房的时候,她已经在北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和家。大家都羡慕她,觉得她一下子能少奋斗几十年。
但她却说,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并不等于让异乡人拥有了归属感。
异乡人远嫁他乡,特别是嫁给当地土著,会时常有一种无法填补的落差感,就像若有似无的乡愁,会在某个瞬间划破你的孤独。
朋友说,她特别讨厌除夕。每次在热热闹闹的婆家,看着满桌子浓油赤酱的北方菜,就特别怀念家乡外婆做的那碗清清爽爽的汤面。
还有每次参加她先生的家族聚会,一群讲着北京话的亲戚们谈天说地的时候,她总是格外想念家里人的家乡话。
一群本地人的热闹,映衬了一个异乡人的孤单。
朋友还说,每次和老公吵架,看着别人能回娘家,而她只能赌气去住酒店,那一刻会觉得特别心酸,在他乡的感觉特别强烈,觉得自己就像一枚无根的浮萍,无依无靠。
的确,异乡人的孤独感,来自于未被全然的接纳,和心底那丝未曾全然的融入。
我朋友说,她经常为了公司打卡不迟到,而在宋家庄转站口跟着早高峰的人群一起奔跑。那个时候会觉得每个人的面貌都变得模糊了,只是一个又一个生活的赶路人,用相同的姿势和时间与困境赛跑,皮囊里住着同样寂寞而疲惫的灵魂。
原来,大城市的“大”,可以很包容,但也可以很冷漠,映衬的自己很渺小。
其实,并非仅仅是留在大城市结婚生子的异乡人,我想这样的心情是每一个远嫁的姑娘都曾有过的。特别是当另一半的原生家庭界限感特别模糊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己才是外人的错觉。
有时候在想,我们越长大,家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就越非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它关乎的是一群人。有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在身边,哪里都是家;住在一间没有爱的房子里,有家也仿佛没有家。
在异乡多年,最可悲的其实是当自己一转身,却发现身处融不进的城市,而心里还惦记着早已回不去的故乡。
有句《我在他乡挺好的》里台词说的很好:
“生活其实是公平的,我们做的选择题,就意味着签了属于自己的得失合同,抱怨无用,不如沉默前行”。
但一直到这部剧的结尾,我依然还在为胡晶晶的死而感到惋惜。
就像剧中,乔乔哭着在天桥上问的那句:“晶晶呀,你疼不疼”一样,我也想给每一个在异乡打拼的人,和我自己一个温柔的拥抱。
虽然成年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一定记得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就像杨笠在脱口秀结束后发的那条微博所说的,“人人都有缺点,不是要做到完美才有资格被爱,放过自己,幸福起来。”
祝每个异乡人都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