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这几天的微信圈,被一封14岁女孩的遗书刷了屏,这个来自上海南汇的刚上初二的小女生,因为无法忍受父母的体罚、羞辱、施压,选择了跳楼自杀。
出于对逝者的尊重,这里不放出遗书的原文。
但它背后的故事,着实令人心痛。
从网传消息和遗书内容来看,女孩刚刚上完初一,即将升初二年级,平时非常乖巧。

父母对她的要求很高:班级前十名,年级前二十,并经常在朋友面前,把孩子当成攀比的工具。
可想而知,孩子压力很大。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更糟糕的是,她的爸妈在人前彬彬有礼,人后却把所有坏脾气都给了孩子,动辄殴打、咒骂,甚至有时皮带抽腿、门外罚站。
女孩多次彻夜失眠。
她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瘫坐在沙发上,指责一个在读书的孩子,仅仅因为他们是长辈吗?
她说,她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或许这句话的背后,代表的一种自尊被践踏之后的自我厌恶。
总之,女孩不愿再忍受这样的人生,并在遗书开头和爸妈约定:“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同时嘱托:“好好待弟弟吧,请收手这种伤害。”
在决定跳楼之前,女孩做了3件小事:
她把零花钱整整齐齐摆在桌上。
留下字条,告诉爸妈,自己跳楼时踩了榻榻米,记得用抹布擦一下。
还把借书卡和从图书馆借的书放好,拜托爸妈帮她还书。
如此平静、又如此决绝的告别, 令人心碎。
一个未成年的14岁女孩,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就此夭折,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心痛!

孩子们,怎么了?
曾任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2016年“世界青年领袖”、现“一土教育”的创始人李一诺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到衡量一个孩子成功与否的四个标准:
身体健康
不犯罪,不伤害别人
自力更生,独立生活
不自杀,不伤害自己
“这四个标准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是在当下要同时做到,其实并不容易。”李一诺说。
据《新浪育儿》报道,儿童发展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一分钟就有2人自杀,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头号死因。
据CDC的统计数据,近十年来美国青少年自杀的比率持续升高,2018年已经达到了每10万人就有超过10人自杀身亡。同时,自杀是15-19岁亚裔美国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亚裔美国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为每10万人9.3人,而西班牙裔青少年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6.8人。图片和数据均来自CDC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教育蓝皮书中,搜集了中小学生自杀的案例,结果显示:
学习压力和家庭矛盾,是导致孩子自杀的最大直接因素。
我们看得见的导火索可能是父母的责骂,老师的批评,学业不如人意等等。
这些理由看似鸡毛蒜皮,并没有沉重到令人绝望,怎么就成了压垮孩子的稻草?
想要理解孩子的脆弱,就得先真正了解我们的孩子。
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老师,经过20年的大量观察,总结为一句话: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过去,我们的努力和目标,是为了生存。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觉得满足和快乐。
可是,00后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不再需要为了生存而担忧。
按照马斯洛的经典层次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国内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宋倩,乔英子的母亲。她把希望都寄托于女儿身上,过分的“控制欲”曾导致女儿崩溃离家出走。
如今的孩子,早就跨越了最低的生理、安全需求,发展成了对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
如果父母和老师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会出现需求的不对等。
一边是孩子渴望话语权,渴望被尊重,渴望发展独立的个性;
一边是父母和学校依然采用陈旧的教育模式。
这种情况下:孩子内心的需求长期被忽视,就会引发极度的不安和矛盾。
最后,孩子在压力中不断撕扯,自我信念逐渐崩塌,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日积月累下,悲剧的发生,往往只需要一个导火索就足够了。
孩子的未来,谁做主?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也都将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自己的特性,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可是,
当学习/名次成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当考名牌大学成了所有孩子的唯一志向;
当“活成父母喜欢的样子”成了孩子唯一的选择……
孩子们怎么会不出问题?!
国内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中的子悠,他说出了许多孩子共同的心声。
无论是哪种管教方式,都需要恰到好处,让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父母的‘爱’,而非只有“惩罚”。

尊重孩子的意愿,把每个孩子都当成独立的个体,亲子关系会更融洽。

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宽松有爱的家庭环境,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引导孩子发现内在的驱动力,让孩子真正为自己的未来做主,才是每个父母要做的功课。
当然,这个世界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学会如何爱孩子是当父母的必经之路。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这首诗,或许能给作为父母的你一点启示: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弓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请扫码关注我们
UCA Waves项目
WAVES
UCA WAVES项目
在亚裔社区掀起一个关心下一代的浪潮
W.A.V.E.S.:
健康(Wellness)
倡导(Advocacy)
心声(Voices)
教育(Education)
支持(Support)
WAVES愿景
一个大家积极参与、相互协助的社区,一个我们年轻的一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的社区

WAVES四个使命
提高对亚裔美国青少年因家庭、文化和社会因素在认同感及心理健康方面带来的挑战的认识
为青少年精神健康发展提供社区支持及所需资源
培养用文化视角和敏感来探讨心理健康和表现
鼓励参与改善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的
公共政策制定活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