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2019(中文版)》显示,2018年脑血管病造成我国157万人死亡。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中国是全球卒中终生风险最高的国家!卒中给中国的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

 卒中到底是什么?
大脑就像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需要从血液中获取氧气。当大脑的血液供应中断,脑细胞严重缺氧,损伤就发生了。随之而来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就叫卒中。
大脑控制着整个身体,所以卒中的症状遍布全身。具体出现什么症状,取决于脑组织受损的部位。
如果卒中发生在这里,就会出现嘴角歪斜;
发生在这里,表现为胳膊或腿脚无力;
a发生在这里,则会出现说话困难。
还有很多其他症状,比如视觉改变、平衡丧失、意识模糊以及记忆缺失。
 一旦怀疑卒中,迅速就医十分重要
有时卒中症状可能难以察觉,但更多情况下,卒中症状严重,可导致残疾。但如果治疗及时,这些症状是可以逆转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怀疑发生卒中,迅速就医极为重要。牢记,FAST识别法:
F-Face(脸):是否出现一侧面部下坠,口角歪斜?能否做微笑表情?
A-Arms(胳膊):是否出现肢体软弱无力?两只胳膊是否都能抬起?
S-Speech(言语):是否出现言语不清?
T-Time(时间):如果察觉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的出现,抓紧时间,赶紧拨打急救电话。
不同类型卒中的原因
尽早确定卒中的类型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卒中,治疗方法截然不同。
按照造成大脑血供异常原因的不同,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据《中国卒中报告2019》,我国超八成脑卒中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卒中主要是由血管内脂肪淤积所致。脂肪淤积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就像心梗 。这就是为什么卒中也常被称为脑梗。
血栓可形成于颅内,也可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颅外的血栓通常来自于颈部,也可来自于心脏。当出现心率不规则,即发生心房颤动(房颤)时,易产生血栓。
缺血性卒中,如果在发病最初数小时就能被察觉,医生通常会给予“血栓爆破”药物来溶解血栓,简称“溶栓“。如果病人不能使用溶栓药,可选取其他药物作为替代。
血管突然破裂出血导致的卒中,称为出血性卒中。血液从破裂的血管漏出到大脑内或者大脑周围。漏出的血液会导致脑组织水肿。病情严重的则需要手术治疗。
有时,卒中的临床症状会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我们称这种为小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有些TIA的症状,仅持续数分钟。一旦怀疑是TIA,也应像完全发作的卒中一样,必须立即送医治疗。因为TIA是发生完全性卒中的高风险预警信号。
无论您患的是TIA还是完全性卒中,都应及时接受药物治疗,每日服药,持续终身,这样才能有助于防止卒中的进一步发作。
 预防卒中最重要
临床实践经验显示,脑卒中是可以有效防控的!
四大元凶:严防死守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
No.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具备以上三种及三种以上危险因素者、既往有脑卒中史者、既往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者,是卒中的高危人群。
No.有危险因素就一定会患脑卒中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一个概念:条件致病性。具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99.9%的时候是没有中风的,甚至一辈子无缘(幸免)卒中。
划重点具有高危因素≠脑卒中
易卒中状态:指患者发病前存在的一些促使卒中发作的条件, 从而形成卒中倾向的状态。其特点表现为血管的弥漫性激活,在此期间,患者可能会有更高卒中事件的风险。
常见的脑卒中前状态:①血栓前状态;②易栓症;③各种因素(吸烟、饮酒、感染、失水、剧烈情绪波动、过度疲劳、气温骤降、高温等)引发机体内环境紊乱的状态。
触发因子:指促使血管环境发生急剧变动,引致卒中发作的因子。
常见触发因子:感染(呼吸道、尿道、水痘)、手术(心脏或者其他)、颈椎创伤、怀孕或者产后、吸毒(可卡因、海洛因)、昼夜波动、药物治疗不当、冬季、空气污染、精神压力大、愤怒、消极情绪以及姿势的突然改变。
因此,脑卒中预防分为三个层次
①健康人群⇒不出现病因及高危因素,无患病基础;
②高危人群⇒干预病因及高危因素;
③易卒中状态:控制触发因子(启动因子)。
 最后再次强调
1、快速识别,迅速就医:时间就是大脑,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以尽可能地控制疾病不再发展,使脑损伤的程度降到最低程度,也能为后期的卒中康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早期、持续、正确康复:大脑具有可塑性,早期、持续、正确的康复训练,将有助于更好的恢复患者部分甚至全部丧失的功能。

「有用就扩散」
来源|好医师[ ID:haoyishi520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家都在看
看完记得分享哦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
《HAOYISHENG》为旗下超 100万读者诚邀广大医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email protected],另如有版权争议或频道建议与需要均可在频道后台留言或直接加小编QQ(980151516)或者微信沟通,谢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