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8月2日下午,围绕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市委书记李强来到华山医院,实地调研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主体建设的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要求加快科研攻坚突破,有力支撑疫情防控。
李强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清醒认识当前疫情防控面临的复杂形势,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以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科研攻坚突破,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有力支撑疫情防控,以高效能公卫应急体系筑牢坚固防线,加快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之路,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力守护上海城市安全。
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聚焦应急响应科技攻关储备和创新成果临床转化,全面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李强认真听取实验室主任张文宏关于实验室建设运行情况的介绍,深入了解新冠肺炎有关快速检测、精准救治、疫苗接种等科研情况。
李强指出,要立足专业优势,瞄准传染病防控重大战略需求,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重大任务,加强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加强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加快构筑高水平的传染病防控科技“防火墙”,为超大城市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贡献更大力量。
市领导诸葛宇杰、宗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院长毛颖参加调研。
华山医院感染病学科创建于1955年,创始人为蜚声中外的著名临床医学专家、我国临床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戴自英教授,医术精湛、在医学界享有很高威望的感染病学家徐肇玥教授、刘裕昆教授、汪复教授、张婴元教授、翁心华教授、金向涛、王嘉瑞、孙涛等相继任感染病学科负责人,数十年来在传染病的临床科研工作中已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
感染病学科1978年获准为国家教委首批博士点,1989年为国家教委首批重点学科,1996年进入国家教育部211重点工程,2001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数十年来在诊治经典传染病及感染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已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是国内重要的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病和其他感染病临床医疗中心之一。
张文宏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长期在国家重点学科华山医院感染病科从事临床工作,曾分别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BI医学中心、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
目前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兼上海市肝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感染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长期从事不明原因发热,各种疑难感染性疾病的查因与诊治,包括难治性细菌感染、结核等分枝杆菌感染、真菌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的诊治。
擅长病毒性肝炎等慢性肝病的诊治,主张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的紧密结合,善于以循证医学和最新科研进展为基础为患者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以诊治疑难和重症感染性疾病在全国闻名。目前是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收治病人70%以上系来自全国各地的感染性疾病的疑难杂症与难治性肝病。
支持他的不止这些。
尤其是上海市民发自内心地喜欢他,感激他。
这座有着超过25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有13000余个居民小区,即便在去年国内疫情最严峻和一直以来境外输入病例全国最多时,它也从未陷入封城或全城核酸检测等最严峻的疫情防控的处境中。它给人安全感,让人们最大限度地维持了日常生活的秩序。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都市,承担了中国多半国际航班和物流的压力。疫情期间上海的社会生活张驰有度,没有出现过紧张状况。不得不说,与张文宏这个专业的把关者是有莫大关系。
上海疫情的防控,一直将专业意见做为最高指导和行动决策纲领。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曾经撰文指出,上海的城市发展,始终带着尊重专业、实事求是的基因;在进入到现代社会后,更讲求分工,让专业人做专业事,而这也是上海实现精细化治理的路径之一。
8月2日,上海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例,在8月3日上午上海举行的发布会上,张文宏说:防控能不能让人满意,就看市民能不能过上正常的日子。
此前,对于复工,他也曾经说过:不尽快复工,死亡率将高于新冠肺炎。
是啊,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要吃饭,要生活,要赚钱,要看病。尽管,这个发言引发争议,但它饱含的忧国忧民意识值得铭记:病毒可怕,但一个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陷入停滞,更可怕。病毒不会只攻击穷人和病人,但他们更需要活下去。
一直以来,上海的目标都是: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非但要“两手抓”,并且要“两手硬”,实现“两手赢”。
毕竟,一个好的公共卫生政策,是要在公众身体健康与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之间找一个动态的平衡点。就像美国一年也有约3万人死于流感,它本身属于一种现实既定状态,不可能说公共卫生不允许一例流感出现,这是不科学的。
3
其实,从人类诞生到如今乃至到人类毁灭,人类一直与病毒共存。此外,人类还要与流言共存,与愚昧共存,与杂碎共存。这些,应该是另一种病毒,——目前,人类还看不到战胜这些另类病毒的希望。
窃以为,以张文宏为代表的专业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软实力。
这些天,魔都官媒已经在委婉地表达态度——
据上海发布报道,8月2日,上海市委主要领导调研了两个公共卫生领域相关实验室,其中一个就是张文宏担任主任的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
【图片来自上海发布】
8月6日,市委常委会会议,主要领导特别提及了“四种力量”——更好彰显市民自律的力量、城市治理的力量、科技抗疫的力量、舆论引导的力量,共同构筑风险面前的屏障。
关于这次会议,沪上官媒上观新闻今天在题为《【上海一周】“德尔塔”来袭,努力做到“临阵不慌”》的综述报道中说:
科学技术的力量,更应被提到特殊重要位置。
在迎战疫情的过程中,科技既是“硬实力”,也是“软实力”。“硬”的方面,能否研发出更具针对效力的疫苗、特效药,能否给出更有效的诊疗方案等,历来是各国合作与比拼的重头领域;“软”的方面,能否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疫情、构建体系、落实防控,亦直接关乎这场持久战的走势。
上观新闻特别指出:8月2日,主要领导赴公共卫生领域相关实验室调研,明确表达了上海对“科学抗疫”的明确态度。
是啊,对待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许多事,无论是重大机遇,还是严峻考验,往往也都适用这个道理——对专业问题抱以专业态度,对科学问题坚守科学精神,这应当是一项共识,更应当是一个常识。
风口浪尖之际,全上海都在站张文宏。还记得之前有自媒体讲过的一句话:不是“上海幸好有张文宏”,而是“张文宏幸好在上海”,由是观之,倒也颇有几分道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安兰德书友会(readaynrand),版权归属原作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