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中房建筑 )
近来,一部被戏称为“北漂纪录片”的电视剧
《我在他乡挺好的》
被推上了神坛。


这部剧在豆瓣取得了8.3的高分,有人说,如无意外,这应该是今年“最好的国产剧”。
(豆瓣截图)
要说大家喜欢这部剧的原因,还是因为它足够真实,接地气。
比起冯小刚那部严重失真,全员富婆的《北辙南辕》,《我在他乡挺好的》真实地反应了年轻人在大城市的生活状态,相信剧中几位北漂姑娘的焦虑,特别是她们租房的故事,你们也有类似的经历。
女主之一乔夕辰,遇到了无良中介,被骗了半年的房租,房东收不到钱就找人上门来赶租客,乔夕辰被勒令三天之内必须搬家。
(《我在他乡挺好的》截图)
乔夕辰无奈只得与人合租,却遇上了不懂事的室友,总是不打招呼就把男朋友带回家,还用光了她的洗发水。
(《我在他乡挺好的》截图)
几经周折,乔夕辰终于租到了够宽敞又可以独居的房子,但是离公司太远了。
(《我在他乡挺好的》截图)
本来以为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追剧看书,结果地铁里挤得连手机都掏不出来,早上7点出门上班还是迟到了,家里遇到小偷,夜晚被尾随……这些也全都需要自己解决。
(《我在他乡挺好的》截图)
自己创业的纪南嘉,是几位女主中最有钱的一个,但她在北京打拼多年也还是买不起理想的房子,虽然能租住在比较高级的小区,但是卫生间漏水,自己连重新装修的权力都没有。
(《我在他乡挺好的》截图)
大多数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租房、搬家上都吃过苦头,爆雷的平台、黑中介、无良房东或糟糕的室友中,大概率会摊上一个。
针对年轻人在大城市里面临的类似剧中的困境,国家政策也在积极做出调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新的定调:“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在此背景下,建筑师们也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及市场导向,并完成了一系列优秀的项目。
(图源:pixabay)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号 凤凰空间

01
政企合作,提供有保障的长租公寓
曾被大家看好的长租公寓模式,这两年频频暴雷,让无数年轻人一时间无家可归,而政企合作的模式,不失为长租公寓市场未来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比如万科,就在全国多个核心城市以改造老旧住宅的方式,布局了长租公寓。价格方面,一线城市中,由于深圳的城中村属性,租金在1000~2000 元/月,北上广三城租金为2000~4000 元/月。对于大多数城市白领来说,这个价格还可以负担得起。
这些公寓的设计也是可圈可点。
北京西直门泊寓项目,临近西直门地铁站,交通便利。公寓的前身是一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楼,改造后,建筑立面有了生动的色彩,凹凸丰富的铝板窗套让大楼仿佛一个跳跃的城市雕塑。紧邻大楼的三角形场地被改造为面向街道的小广场,广场周围设置了咖啡厅、小商店等,让这里成了一处难得的城市开放空间。
(图源:谷德设计网)
 (图源:谷德设计网)
西直门泊寓项目包含300余间公寓,最小的迷你公寓仅有8.5平方米,最大的套房也只有26.8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室内设计最大化地利用每一寸空间,在有限面积里给年轻租户提供了独立自由的空间。
(图源:谷德设计网)
公寓内有着丰富的共享空间,比如公共厨房、共享客厅、小剧场放映室,以及可供聚会用的餐厅和共享后花园庭院等。
(图源:谷德设计网)
北京成寿寺社区,则是北京市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的方针,自2017年开始供应土地建设的集体租赁住房中首个建成的,也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开工并实现运营的长租公寓项目,提供了900余套可供在北京的青年人实现梦想的房间。
建筑利用公寓开间重复单元的特征,将飘窗和空调机位进行组合交错设计,塑造肌理化、错动有序的表皮,与传统的居民楼很不一样。
(图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室内设计采用“模数控制”,通过对青年人生活方式的研究,将套内功能划分为睡眠、装扮或储物、娱乐或工作、焕新四大区域,并以300mm、150mm模块进行室内不同场景的精细化设计,利用装配式家具实现内装灵活可变的快速搭建,每户的平均建筑面积虽然只有25平方米,但能满足所有基本需求。
(图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如今,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类型的项目已在全国推行,正因其“不可销售”的特性,使得这类产品能够更纯粹地落实租住本身的需求,满足年轻人以相对低廉的价格租住在城市黄金地段的需求。
02
好设计,带来有尊严的公租社区
今年,住建部召开了会议,明确表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内的40个城市将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尽快落实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促进解决住房难题。
现在有不少公租房项目,都请来了著名的建筑师和事务所,虽然是保障性住房,但其细心的设计与整个社区的氛围,会让人们觉得住在里面是舒适的,也是有尊严的。
比如由马岩松设计的北京百子湾保障性住房,被称为“北京最美公租房”。设计打破了传统社区与城市之间的壁垒,将社区街道完全向城市开放。马岩松还以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向高密度城市引入自然元素。
(图源:GA建筑设计)
 (图源:GA建筑设计)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黄浦江畔的龙南佳苑,获得了2018WA中国建筑奖居住贡献奖佳作奖。
龙南佳苑的设计在高密度高层集合住宅方面做了多角度的突破性尝试,放弃了以往高层低密度的行列式住宅小区模式,构建了不同高度层面的半围合和全围合院落空间,逐级跌落的屋顶平台也创造了丰富的屋顶活动空间,它们是花园,也是观景阶梯。
(图源:谷德设计网)
尽管受到当下建造和规范的诸多限制,龙南佳苑的设计依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并且解决了许多高密度集约小户型公寓住宅的基本问题,为此类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图源:谷德设计网)
中房建筑的设计作品黄浦区五里桥公租房入围了2021年Architizer A+建筑奖,设计遵循“低层高密度,围合式布局,功能混合布局,多层次的绿化布置,开放式社区使景观绿化得以共享”的理念,建筑形体干净利落、简洁现代且极具韵律感。
(图源:中房建筑 )
看到这样美好的公租房,真觉得要是能住进去,一辈子不买房也挺好的。
希望相关的政策能跟进,监管机制能越来越完善,让真正有需要的人能住进这样的公租房。
03
城市更新,让城中村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经历了一个“大拆大建”的过程,这种只管增量、不管存量的做法,把人们从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区驱赶出去,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住建部日前公布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今后不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和新增建设规模,原则上老城区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截图)
因此,城中村的留存价值越来越被重视,毕竟城中村中的住房,已经是事实上的城市保障房,那为什么还要去新建呢?
2017年,水围村的29栋统建楼进行了改造升级,改造后的青年公寓风格简约,29个屋顶形成色彩缤纷的屋顶空间,屋顶上包含了洗衣房、菜园和休憩花园。楼下也变成了商业街区,引进了丰富多样的餐饮行业,身在其中已完全感知不到城中村的痕迹。
(图源:谷德设计网)
 (图源:卷宗Wallpaper)
广州也是目前仍有大量城中村存在于市中心的一线城市,处于市中心的越秀区,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每年有大量年轻上班族涌入,但他们所租住的居民楼大都残破老旧。
万科五羊泊寓便是由其中一栋老公寓改造而来的。建筑用波浪形的冲孔铝板从中庭两端包裹延伸至外部的立面,半透式的覆盖层和灯光设置,让整座楼显得轻盈了不少。
(图源:间筑设计,摄影:雷坛坛)
 (图源:间筑设计,摄影:雷坛坛)
改造后的五羊泊寓内部充分利用空间做出了错层通廊,通廊东西两头由两部楼梯相连。这里的居民,不仅拥有独立的居住空间,闲暇时还能在公共空间健身、观看电影,顶层的露台还设置了观景和晾晒区域。
(图源:间筑设计,摄影:雷坛坛)
在各大城市的城中村里,蕴藏着关于城市改造的不同答案。
结语
一个理想的社会,买房不应该是人们实现安居的唯一途径,应该降低居住成本,让租房成为一种不比买房差或更舒适的选择。
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你,或许还在吃租房的苦。
现在的社会,的确还无法提供一套能解决所有人居住问题的完美解决方案。
中国式居住,需要进化成一个更多样化更完备的系统,这需要政府与专业人士的共同引领。
你现在住在哪里?过得怎么样?你在他乡,有故事吗?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图源:pixabay)
参考资料:
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
《“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破解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南方周末》,作者:卢宝宜)
《我们为何想要留在一座城?》(《三联生活周刊》,作者:贾冬婷)
《城中村巡游,以及他们的深圳记忆》(公众号:卷宗Wallpaper)
《贯彻“房住不炒”方针,<新闻联播>报道中国院设计集体土地租赁住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盘点10座最美的中国租赁住房》(公众号:CA当代建筑)
 THE END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访问建道设计小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