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不能错过:
来源/网络

转自公众号“橄榄文艺”
原发布日期/2021-08-13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代 杜牧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又被称为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巧夕等,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01/ 牛郎织女
星象图,西汉古墓壁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于星宿文化的研究也是经历了长久的积淀。七夕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最早可追溯至夏代到西周。《夏小正》和《诗经》两本古书中都有记载每到七月黄昏散发明亮光华的织女星,古人以此星象标志七月的到来。
宋金两代牛郎织女故事镜
牛郎星则最早被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中,亮度仅次于织女星。虽相距不远,但两星之间有银河一水之隔。牛郎与织女星的奇妙星象关系在民间口口相传,最后演化为每年七月初七,喜鹊在浩瀚璀璨的银河上聚集成桥,牛郎织女在这座天上的鹊桥相会的爱情传说。
《七夕图》,清,费丹旭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乾隆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在本色地上彩缂七夕佳节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人间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的场景。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细节
02/ 乞巧
《乞巧图》(局部),明,仇英(传)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红手艺是衡量女子价值、获得美好姻缘的重要条件。因此,每逢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女子们便会相约在庭院,用彩线穿七银针,在桌上摆上瓜果、鲜花、酒等,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从历朝历代留下的书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七夕的重视与喜爱。
《月漫清游图》,清,陈枚
《月漫清游图册》图册描绘的是深宫中嫔妃们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记事,本幅记载为7月“桐荫乞巧”。画面中嫔妃们聚于深宫中,手持银针将其散落置于盛满水的碗中。碗中摆放银针的形状越好看,则说明摆针的女子手越灵巧。陈枚的画风严谨工整,用色鲜艳浓厚,层次感明显,生动地描绘出妃嫔们富足闲逸的生活。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清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是一组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也体现了12个月的不同节令风俗。本幅为“七月乞巧”描绘了宫中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细节
《乞巧图》,清,任伯年
《乞巧图》局部,清,丁观鹏
《乞巧图》,明,郭诩
《汉宫乞巧图页》,宋,李嵩
《乞巧图》,五代/宋
这幅《乞巧图》描绘了乞巧节这天,姑娘们在幽深的庭院里三两相聚,巧笑嫣然,全然一派安逸祥和的景致。
《乞巧图》,细节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而唐玄宗,更是在宫中建造乞巧楼,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03/ たなばた
大江戸市中七夕祭,歌川广重,1852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不仅在中国被庆祝,也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当地人效仿中国举办乞巧大会,在宫中供上山货海鲜等特产,在音乐伴奏中观赏星星、穿针乞巧。
《乞巧图》,八島岳亭,19世纪
日本的七夕「たなばた」是由中国的七夕和日本的民间传说“棚機”互相结合后演变而来,发展至今还增添了许多习俗,如在竹枝上绑上写满七夕祈福的彩纸、挂上代表织女所织的布、折纸鹤等。这些习俗无一不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最朴素的企盼和念想。
04/ 古画里的双双对对
《双喜图》,宋,崔白
《腊梅双禽图》,宋,赵佶
《双鸳鸯图》,宋,张茂
《雪蕉双鹤图》,清,袁耀
《双猫图》,清,黄慎 
《桃花双禽图》,清,颜岳
《桃柳双燕图》,清,刘彦冲
如今,七夕的传统活动已少有留存,而是更多地作为“中国的情人节”而被铭记。古代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女性向织女乞巧、祈求姻缘,而现代女性早已乘风破浪,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那么,今天的你,想向织女祈求些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七夕愿望。【完】
免责声明:感谢原创作者和本贴原发布平台的辛勤付出。以上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版权属原拥有方。若涉侵权,指正立删。部分内容可能有删节或调整。
广告/合作
电话:13501779499
微信1:yang-heng-sheng
微信2:sunnylife258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