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线
有用、有料、有趣

每个时代都有适合其背景的伟大投资。


过去五年市场的特征是“茅指数”,核心是食品饮料和医药,背景是2016年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趋势中行业利润迅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今年以来,“宁组合”成为投资热词。

“宁组合”是指国家追赶阶段亟待发展的关键资产,能够帮助提升中国要素生产率的行业。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卡脖子”,另一类是“国家名片”。


年初至今,“茅指数”下跌,宁组合指数已经涨了50%,
接下来分化可能会越来越剧烈。


“宁组合”代表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类资产,今年的分化我们相信是新时代趋势来临的一个征兆。接下来会有顺应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王者的出现。
以上是嘉实基金理事总经理姚志鹏,在8月12日以《宁组合VS茅指数——激辩下一个投资风口》为主题的2021年嘉实基金秋季投资策略峰会线上的精彩观点,价值线研究院进行了整理,主要内容如下:
个时代都有适合其背景的伟大投资
今年是“宁组合”正式走上舞台的第一年
每个时代都有适合其背景的伟大投资。
2006-2007年的特点是资源为王,是中国经济引领全球共振向上的时代。当时的背景是全球经济向上过程中资源的稀缺性。那时候,资源是最重要的王者,有色金属指数的涨幅超过了11倍,龙头资源股涨幅达到了18到25倍,平均涨了20倍。
再看2013-2015年。这一轮行情的背景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出现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在这三年里,创业板的最高涨幅接近6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TMT龙头企业涨幅也是20倍。
现在来看2016-2020年。这五年市场的特征就是“茅指数”,核心是食品饮料和医药这两个行业。背景是2015年之后,整个经济进入低速阶段,随着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趋势,整个行业利润迅速向头部企业集中。所以,我们看到了茅指数的登场,在过去五年里,沪深300只涨了1.67倍,但茅指数却涨了接近10倍,当时消费领域的头部公司涨幅更是超过了30倍。
那么,今年有什么新的变化呢?
相信大家今年都听到了一个很热门的词:“宁组合”。这几个月以来,宁组合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今年是“宁组合”正式走上舞台的第一年。年初至今,茅指数还是有所下跌的,而宁组合指数已经涨了50%。也就是说,“茅指数”和“宁组合”已经开始分化。过去每一个年代的伟大投资机会都是时代的缩影,今年的分化我们相信是新时代趋势来临的一个征兆。接下来也会有顺应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王者的出现。“宁组合”代表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类资产,今年的分化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分化可能会越来越剧烈。
低要素成本的红利已经到了尾声
市场决定内循环基础仍然雄厚
过去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靠城镇化和全球分工实现的,背景是中国有大量的劳动力,是一个典型的低要素成本社会。但是到了今天,低要素成本的红利已经到了尾声,逐渐要过去了,因为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趋势性改变,转向了一个老龄化的结构。曾几何时,在深圳,手机组装工人一个月赚2000元就是一个比较高的工资,现在即使去中西部省份,也要五六千才能招到一个工人,在深圳就更困难了。这就是中国制造业成本的抬升。随着中国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成本也在上升。中国的生育意愿也在下降,因而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
生育意愿下降叠加成本上升,中国依靠低要素成本占领低端产业份额的红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中国也不用悲观。
因为我们内需市场足够大。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92年小平南巡的时候,中国的社零总额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而到了2019年,中国的社零总额与美国已经非常接近了。而且,中国人均GDP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当中国人均GDP往上走的时候,中国的内需市场还会大踏步的往前走。中国这个大市场,在城镇化、全球化带动下,已经诞生了很多传统经济的老牌龙头企业。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演进,内循环的基础仍然是非常雄厚的。
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到了最关键时刻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全社会努力方向
中国现在的问题在于,高附加值产业,也就是代表中国国运的行业,现在是发展的最关键的时刻。因为中国在过去二十年,其实一直在减少对高附加值工业品的依赖。最早,我们进口机械装备,出口原材料。但是现在来看,中国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是在减少的,未来低附加值的出口空间将进一步收窄。现在中国发展的任务,是怎样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到世界最领先的水平。前半程我们靠的是低要素成本红利,会有很多资本进入中国投资,从而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到了现在,和世界领先的经济体有关键差距的时候,前面是没有老师的,有老师也不愿意教。这个阶段怎么办呢?最重要的就是怎样靠自己把新产业发展起来,这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追赶全球领先经济体的必然,决定了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高度。
中国已经在一些高端产业有了一些集群效应,但是我们目前在很多高端产业里还是有很大的不足需要去补。这样才能在我国不再有低要素成本红利优势的时候,把国内的经济附加值提上去。
疫情之后,国际形势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动作,供应链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过去的二三十年经济发展是全球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产业链是互相依存,所以各个环节产业链之间的关联度是比较高的。所以接下来,要提高我们的自主可控。我们要在进口表里做文章,看哪些还面临进口压力,有供应链风险的,这是新的国际形势下的自主可控的必然选择。
近期很多大的政策思路,包括对房地产的调节,对药价的控制,这些政策思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有大量的高端产业亟待突破,未来十年,我们需要突破以芯片为代表的一批高端产业的门槛。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所以压低要素成本,让低附加值的红利延续,从而为向上突破争取时间。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制度都是为了压低要素成本的。
但是,从中期国际环境和国内趋势来看,要素成本上升还是必然的。我们可以延长红利,但我们不能拒绝要素成本的上升。所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人力成本的质量,突破核心竞争力和硬科技领域,是这个时代全社会努力的方向。
如何避免中产阶级陷阱?

要靠“卡脖子”行业和“国家名片”的突破
这个时代发展的机会是什么?
我们理解的“宁组合”是指国家追赶阶段亟待发展的关键资产,能够帮助提高中国要素生产率的行业。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卡脖子”,另一类是“国家名片”。
“卡脖子”行业不仅仅是芯片领域,还包括:粮食安全、产业链安全、能源安全、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等国家发展中需要进口的关键科技、关键材料和关键技术,甚至是关键装备。
中国要有内循环能力,未来要有自己的一套供应链,包括半导体、农业、军工;出口表里更多体现的是我们的国家实力。
我们是开放国家,我们不可能闭门造车,我们自成一体,中国就崛起了。如果你只解决了能用的问题,你还不能成为世界顶级经济体,我们一定要有国家名片。
国家名片有哪些?我们历史上的国家名片包括高铁、光伏、风电等。国家名片的意义是在大国竞争中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行业。
从石油争夺、地区利益争夺都能看出,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一定是有一些关键要素的。典型的是能源效率间的竞争。这背后就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型制造。
只有解决了国家名片和“卡脖子”这两个关键环节,中国才有可能最后突破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
每一个投资都有时代的背景,我们这个时代就要选择这些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宁组合”只是一个称呼,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时代发展的内涵在哪里。
如何发掘这些核心资产?投资只是一个概率游戏,你要考虑失败的可能性,以及要珍惜每一次对的机会。
一定要在大级别产业趋势之中做投资,大水有大鱼,同时兼具较强持续性的竞争力的公司,容易形成大级别的长期机会。
大级别的变化,

就是大级别的机会
在万亿市值内具有广泛效应的企业,是苹果。苹果的崛起背后就是智能手机产业链,从iPhone诞生,到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苹果手机每年有2亿部手机的销售额,这是一个16万亿的市场,所以才有了苹果130倍的涨幅,这个过程中还有不断的产品迭代更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级别社会思潮的变化,就是大级别的机会。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举例而言,全家都在用苹果手机的家庭,用的车子至少在25万以上。大部分人手机的更换频率是两年一换,5年用到手机的消费大概在5-7万元左右,而汽车是25万以上甚至是30-50万级别的消费。所以在过去15年海外股市涨幅榜里,第一是奈飞,但奈飞体量不大;第二是苹果;第三是特斯拉。


借助时代的选择,

寻找高景气度赛道
景气度非常重要,我们说从周期中获益,就是要借助时代的选择,和行业景气度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比如电动汽车的出现,在2014-2016年,就成为公认的最有前景的产品。但从2016年到去年中期,行业经历了4年的下行期,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取得让人满意的价值回报。
但是从去年开始,随着行业在欧洲、在中国陆续进入到景气度上行的状态中,我们看到这些电动车头部企业、电动电池头部企业,在2年不到的时间里涨幅超过7倍。
当你选择了趋势向上的景气度,找到了战略向上的行业,接下来的事就是要找到这中间的“头马”。
“宁组合”不是指某个行业,而是在这类资产中找最优秀的公司。一个行业中优秀的公司和平庸的公司的差异是惊人的。


寻找优秀企业家
当然,好的商业模式也很重要,但是商业模式并不是唯一,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的创新创造。即使是一个好的行业,过了3-5年,如果管理者不行,可能也做不好。特别是在新兴行业,人很重要。优秀企业家在穿越时代的决策,以及在各种路线之间妥协,在各种设备、资金使用、技术路线之间的妥协,都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对企业家的评估没有诀窍。但我们看,头部的企业家大多是地方上的精英,年龄在50-60岁,而机构投资者的平均年龄在35-36岁,准确评估这些企业家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通过密集调研和持续跟踪观察,在实践中去发现优秀的企业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