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冲浪一级选手”,你或许记得,几年前,中国的网友们曾经为了“微笑”表情“变味”而议论纷纷。
是啊,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微笑”表情成了嘲讽的意思,当向新同事发“微笑”欢迎他,对方却给你发来“。。。”。
你不知道自己哪儿错了,直到有人给你科普,你才知道,“微笑”表情因为过于阴森,让人感觉是在嘲讽对方,所以被年轻人划入社交死亡禁语……
如今,如果你还看到有人在发“微笑”,那一般是你爸妈那一辈了,他们还比较“单纯”……
美国新闻网站Quartz几年前也一本正经科普:“如果中国人给你发微笑表情,他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
没想到,根据《华尔街日报》的说法,现在,在西方的00后那儿,笑脸竟然带有“消极反抗”、“自以为高人一等”甚至“粗鲁”的意思。西方80后、90后因为“用错”微笑符号,直接“社死”!
什么?难道表情符号的“变味”现象终于传到了西方了?好家伙,我们领先西方好几年呀!
有意思的是,英国几大严肃媒体也加入了一本正经科普的行列。
《泰晤士报》:
《卫报》:
《独立报》:
《快报》:
这几篇报道作者不少都是90后,这正是尴尬的年纪——自己还在“反抗”上一代,却被00后认为是大叔大婶了。为了不被后浪拍在沙滩上,只好严肃认真地做了一番研究……
他们发现,原来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笑哭表情,现在不能用了;骷颅头,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意思……
无论你是中国的后浪,还是“不服老”的前浪,一起来了解一下外国后浪们的最新社交媒体生存法则吧!
村里刚通网?
歪果仁终于发现“微笑”表情不简单
也许因为微笑表情太过普及,它的“变味”才引发各大媒体的一窝蜂关注——
毕竟,这张小黄脸实在是历史悠久。黄色脸微笑图像最早诞生在1963年;作为表情符号则诞生在1982年;1997年日本人发明了emoji表情,收录了微笑表情。
人类每天使用500万次emoji表情符号,微笑在当中所占的比例可想而知。
最近,《华尔街日报》的编辑偶然发现微笑表情的意思不再是友好,简直是三观被震碎!
因为,这就好像告诉人们,hello不能用了!
他们一本正经地采访了自己报社的实习生、21岁的哈菲扎特·比希。
可以脑补一下:平时高高在上、报道世界财经形势风云变幻的记者们,追着一个刚来的实习生求教,实习生吓坏了吧!
比希还记得,她刚来的时候,同事们在网上群组欢迎她,不少热心大哥大姐还发了微笑表情。大哥大姐估计在想:这多好呀!多没有架子!
但你知道比希是怎么想的吗?
看到这么多笑脸,她“大吃一惊”——这孩子可能已经好久没有见过这么多微笑了……
比希说,在她看来,对方给你发微笑,意思其实是“不耐烦”,尤其是微笑脸的眼睛,给人感觉“皮笑肉不笑”,一点都不真诚。
看到这儿,你还是不是感到很熟悉?这正是中国年轻网友很早的共识呀!微笑表情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的眼睛。
不少人曾经试图解释为什么微笑表情让人感到阴森。
根据知乎网友“暗涌”一本正经的分析,原来,当一个人开怀大笑的时候,伴随着眼匝轮肌的收缩,人的眼睛会接近闭合,瞳孔变小,嘴巴弯成一道月牙。然而,在微笑这个表情中,眼轮匝肌没有任何收缩的迹象。
而且,这小黄人的视线还向下,这种视线变化通常映射出比较负面的心态。
嗯,他说的应该是这种:
因此,我们会感觉到这个笑容很假。
回到《华尔街日报》的“研究”。比希说了:“我不得不提醒自己:对方比我年纪大——因为我一般只用这个表情表示嘲讽。”
《独立报》引述了23岁的埃莉·约克的说法,她认同比希的观点,“如今微笑表情已经有更愤世嫉俗、消极抵抗或者嘲讽的意思了”。
约克也发现了“假笑小黄人”的秘密——眼睛。
“这眼神吧,有一种‘哦,是吗?’的感觉。我们这代人在同辈之间用这个表情都是彼此嘲讽、讽刺的意思,不是开心。”
那是不是从来没有用过这个表情表达开心呢?
约克说:“如果是表达喜悦,我只会用在工作邮件(注:好吧,上一代在工作邮件中也应该不敢用表情,咱又out了)或者不熟悉的人。”
看来,不同含义的微笑表情也在区分亲疏远近……
《卫报》更狠。
他们表示,在年轻人心中,微笑表情是“侮辱性质最高的表情——没有哪种表情比微笑表情表达‘我恨你’更到位了,它就像是一道武器,希望彻底击垮对方的情绪”,这是因为这表情有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感觉,仿佛在诅咒你。
听上去有点狠,但想想中国的年轻人吧,现在是什么情况下才会看到微笑表情?
很可能是一个群里有害群之马,大家忍无可忍,但又不想破口大骂,开启嘲讽模式,估计就会看到很多微笑;
或者在工作上对接到很糟糕的合作方,合作快破裂了,你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直接一个微笑,然后开始讽刺对方,因为你知道他也已经不能拿你怎么样了。
《卫报》指出,现在用这个表情表示友好和开心的人,起码30岁以上了
网站Emojipedia(表情符号百科)的站长杰里米·伯格说:
30岁能当我爷爷了。我们都知道,微笑表情是老年人专属表情。而我所说的老年人,是35岁以上!
然而,《华尔街日报》的“老人”们对于微笑表情还不死心,他们找专家求证了。
作家艾丽卡·达万写过一本书,名叫《数字世代的身体语言:如何跨越距离建立信任和联系》。她说,30岁以上的人使用表情符号往往用它看上去的意思,但年轻人总是能找到完全不同的含义。
比希也说:“现在表情很多,Z世代不会老老实实用它本来的意思。”
那么,西方00后现在怎么表示开心呢?
伯格说,年轻一代现在用两种骷髅头来表示高兴,意思是:“我笑得断气,快死了!”
外媒曾围观中国网友“活用”表情,
现在“后院起火”了
有的朋友可能觉得,歪果仁怎么这么土呢?咱们种花家的网友不是早就带头抵制“假笑小黄人”了吗?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至少4年前,国内就在讨论一系列表情“变味”的现象——
比如,微笑挥手,不是微笑再见的意思,而是“不想跟你说话,请走开”。
2019年,微博还有一个话题#最令人讨厌的emoji表情#。当时网友纷纷控诉一系列让他们深恶痛绝的表情。
比如问号脸:
本来意思是疑惑,网友却觉得在说:“您有事儿吗?”
还有,舔屏、坏笑、抠鼻、捂嘴:
被怒斥为猥琐四连发!
还有,开心、比心、萌萌哒:
成了阴阳怪气三件套!
是啊,就连装可爱的开心和露齿笑,也沦陷了!以后还怎么表示开心呢?
当然,要郑重声明,这是两年前的定义了,估计现在又变了,欢迎大家到留言区帮我们补补课!
2017年,美国网站Quartz曾经撰文讨论过所谓中国网友和西方网友对表情符号的含义有分歧,并把这归为一种“文化冲击”现象。
当时上榜的,除了微笑,还有这些表情——
再见:
表面意思是bye-bye,实际上是“不想和你说话,想静静”。
抠鼻:
这个歪果仁真不懂。“难道让我挖鼻子?”其实,这在中国是鄙视、嘲讽、不屑的意思。
还有doge表情,歪果仁最百思不得其解:
他们就知道这是日本的一种犬类,最后才知道意思是“我天真无邪,你到底在说什么,我听不懂哦”或者“我鄙视你”!
当时外媒还在吃瓜围观中国网友对于微笑等表情的定义不同,如今自家“后院起火”,他们的微笑表情也变味了。
可以说,这届外国网友花了4年,终于赶上中国网友的潮流啦。正所谓:“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微笑不是真的微笑,万物皆可嘲讽!”
被黑的前浪,
还有哪些“社死”行为?
根据《泰晤士报》的研究,在西方00后心中,变味的表情,不仅仅是微笑表情一种,还有之前很火的笑哭表情。
原来,这个表情当年还人人爱用,包括年轻人。后来,因为哥哥姐姐甚至爸妈也开始用,就被认为很老气了。
2015年的时候,《牛津英语辞典》还把笑哭表情(Face with Tears of Joy)命名为那一年的“年度词汇”,多风光啊。
啊,那个美好的单纯年代,你可以放声大笑!
后浪君开始明白外国这些00后的基本想法了,那就是:
自己才是掌握互联网话语权的人,那些年纪大的人就不要留恋这个位置了。上一代的人开始用年轻人的表情、单词时,给人的感觉不是时髦,而是装时髦,甚至用力过猛!
是的,当初千禧一代也认为自己很酷,认为和自己的父母(婴儿潮一代)、哥哥姐姐、叔叔阿姨(X世代,1965-1979年出生)不是一类人,如今已经被Z世代(1995-2009年出生)认为落后了,甚至是死对头了。
早前,TikTok博主们兴起了一波潮流,拿自以为还年轻、其实已经“老”了的80后、90后开涮,告诉他们,别再做那些特别土的事了——
·不要再喋喋不休引用哈利·波特了!
的确,哈利·波特是你们的童年,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哈利·波特就跟格林童话似的,没人看了。还有,没人关心你属于格兰芬多,还是斯莱特林!
·更新你的缩写语
不要再过度缩写了!比如不要写gr8(great的意思),也不要用U代替you。如今,00后们用W代替win,用L代替lose。Wig的意思是I like this。
·不要再穿紧身牛仔裤、不要留侧分头了!
如果你想看起来更年轻,不要再穿紧身牛仔裤。
那种侧分头,以前还挺帅气的:
但现在流行复古90年代的中分!
·慎重选择社交平台
Facebook是爸妈才用的,Twitter只是用来看新闻,大家现在都用TikTok!
·在短消息里不要发一大段话
现在00后不喜欢在Whatsapp等软件上发一大段话,而是喜欢分段甚至分句发送,这样让人感觉轻松。(难道歪果00后喜欢被刷屏?)
还有,不要在闲聊的时候用句号。这会让人感觉你在生气。——你感受到了吗。我对00后也很生气。
……

总之,如果跟外国这些00后交往,可以多注意一下文化禁忌。
但也不要刻意扮酷。如果用得不好,会还被他们嘲笑用力过猛的。
就像《泰晤士报》那位X世代的作者所说的。他还记得自己当初被千禧一代的人嘲讽,因此他分外理解千禧一代的痛(居然没有幸灾乐祸)。
“没关系,很快就会有新的一代出现,他们也会仇恨Z世代,到时候你作为上上一代就可以隔岸观火了。因此别介意在社交媒体上看起来过时了。做自己,坚持下去。”
丨互动丨
亲爱的浪花们,你对聊天表情的流变有什么感受、心得?欢迎到留言区分享哦。
作浪/小逸
参考信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dependent, The Guardian, The Times, Daily Express, Quartz, 重庆晨报, 微博
英 伦 后 浪   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丨往期精选丨
中国空前补课禁令刷屏,英国模式有何启发?
英国官场、职场的“通关密码”竟是这个口音?
这届英格兰军团最动人的秘密,是这些“妈宝”
uYoung群:加微信houlang-uk,备注“进圈”
转载、投稿、商务合作:加微信littlesmart197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