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我国营商环境评价领域的首部国家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念修作主旨讲话并发布报告。会上,北京、沈阳、厦门、深圳、银川、成都、上海、广州、南京、衢州等10个城市有关负责同志,分享了参与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特别是以评价引领改革创新的经验和感悟,并与有关专家学者一同围绕《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进行了交流研讨。
报告中,沈阳被列入示范引领的15个标杆城市,营商环境改革经验获得重点推广。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松林代表沈阳出席会议并作了大会交流发言,介绍了沈阳参与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以来在改革创新方面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15个“标杆城市” 沈阳榜上有名
据介绍,《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是我国营商环境评价领域首部国家报告。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系统梳理了2019年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效与亮点和2020年前景展望,客观反映了参评城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改进过程、提升历程,全面汇聚了参评城市一大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人民群众满意、市场主体支持的改革举措和典型经验,集中呈现了各重点领域的最佳实践、改革方案和路线图,向社会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化营商环境的原创性、差异化探索,有利于充分发挥标杆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并复制推广,全面提升我国的营商便利度。
《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绘制了1000余张解释图表,梳理了优化营商环境各领域240余份政策文件和210余项改革亮点,汇聚了18个重点领域70个典型案例和各地区探索形成的原创性、差异化实践成果。正文共分为4个部分。其中“示范引领——标杆城市篇”选取优化营商环境综合表现突出的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厦门、衢州、南京、武汉、天津、银川、宁波、成都、沈阳、西安15个标杆城市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展示工作思路、推进步骤、具体安排、改革亮点等。这些典型案例,是各地方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各地方优化营商环境汇聚磅礴力量的生动写照。
优化营商环境 沈阳成效显著
2018年以来,在国家发改委牵头推动、精心组织下,我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全国推开。在这一过程中,沈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沈阳振兴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连续3年积极参评,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亮点一:沈阳营商环境获外界认可
通过营商环境评价,沈阳的投资吸引力、城市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这是沈阳的最大变化和收获,干部凝心聚力、经济筑底企稳、逐步回升向好,宝马新工厂、万达、腾讯、恒大、苏宁等重大项目纷纷落地,亿元以上项目实现倍增。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在沈阳创业人数突破30万,沈阳营商环境正在持续改善并获得外界认可。
亮点二: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通过以评促改,补短强弱,以坚定不移的“放”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三年来,沈阳行政职权累计取消下放15%,办事时限压减70%、申请材料减少60%、环节减少50%,办理建筑许可由原来的132天减至现在的50天,企业开办压缩90%,只要半天。沈阳市场主体数量年均增长超过了15%。
亮点三: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负”
通过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以更大力度的“治”解决难点、堵点。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法制环境不断优化,有效解决了政府拖欠企业工程款、企业配套不健全、政策落实难等积久问题。去年为企业全口径减税167.7亿元,今年以来减免企业社保费超过60亿元。
补短板强弱项 沈阳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沈阳市将努力推动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着力营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坚持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全力推进“一网通办”,全面推行全程网办、全市通办、不见面审批。继续简政放权,实施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
持续提升成本竞争力,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在建设、融资等关键阶段,不断强化要素服务、扩大技术供给、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包容普惠创新,全面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告知承诺制,持续优化再造审批服务流程,实现更高水平的降本减负。
进一步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强化监管效能,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特别是要结合数字政府和城市大脑建设,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型监管。沈阳市将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改革举措复制推广、落地生根,为沈阳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信息来源:沈阳指南  沈阳地铁报  沈阳日报
沈阳热点消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